帕金森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2021-03-26 08:44:17姜立刚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保护性流行病学患病率

张 硕,高 健,姜立刚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神经二疗区,吉林 吉林 13201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致残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结局是全身活动困难,肢体功能残疾,最终不能起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据美国2013年的一项统计[1],全世界现有400万~600万名PD患者。据估计,中国PD患者超过200万名。国内外研究均提示PD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我国为人口大国,伴随社会老龄化、生活环境的变化,PD已经成为危害国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目前公认的是PD在遗传、环境、神经系统老化、免疫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使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凋亡导致发病[2]。遗传因素为不可抗力因素,但可通过避免环境暴露防控PD的发生。

1 PD的流行病学现状

P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在疾病早期可能不明显,容易出现忽视、误诊、漏诊等情况。近年来,针对PD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方面的认识虽有一定进展,但目前尚无完整的关于PD患病率、发病率等大规模数据记载。根据我国现有调查来看,20世纪80年代上海虹口区调查PD患病粗率为18.23/10万[3],1983年我国6城市居民患病率为44/10万[4],1986年我国29个省市患病率为11.6/10万[5]。我国PD标化率分别为8.62/10万、36.8/10万、10.8/10万。2005年一项对上海、北京及西安三个地区的大范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我国65岁及以上年龄段老年人PD总患病率为2.1%。除上述报道外,我国未再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PD患病率调查。根据2014年的一项对我国1983年至2012年内共13篇PD患病率和发病率调查的Mate分析结果显示[7],PD的集中患病率为2/10万,发病率为797/10万人年。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OR1.29,95%CI1.05~1.57)。近十年的多项P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论不一:2001年周玢、洪震等人调查研究[8],上海城乡总的粗患病率为1.1%;2013年乌鲁木齐市年龄≥35岁人群PD粗患病率为1.45%[9];2013年新疆伊犁地区5113人中PD患者62例,总患病率1.2%[10];驻石家庄市1086名80岁及以上离退休干部PD总患病率为2.3%[11];2016年陕北地区PD患病现状显示总粗患病率为57.8/10万[12];剔除0~49岁年龄段后的中年以上PD患病率,2017年航天中心医院周边社区中老年人PD总患病率1.89%[13]。综上所述,我国不同地区PD患病率不尽相同,且不同地区PD患病率可能受到调查方法、抽样误差及地域差异、民族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以上小范围、地区性的P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只能代表我国局部地区的PD患病情况,但不能显示我国真实的PD患病现状。但值得注意的是,2001-2017年的6次调查结果显示各地患病率均高于1986年我国26省市患病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PD患病率正呈上升趋势[14]。

2 影响PD发病的相关因素

PD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迄今为止仍未完全深入了解。目前普遍认为,PD的发生是在遗传基因易感性、神经系统老化等不可控因素及环境暴露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遗传因素

研究已经发现遗传基因与家族性PD有关。通过对大量家族性PD的研究已经证实,家族性PD多具有不完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但目前绝大多数PD病例均为散发。1991年陈彪等的研究发现,PD患者一级亲属阳性家族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5]。遗传因素虽然不是PD发病的主导性因素,但它影响和决定了PD发生的易感性。邵明等研究结果亦支持PD发病与基因相关[14]。

2.2 饮食及生活方式

PD早期症状不明显,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代谢产物减少达50%时,才会出现明显的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但此时的PD患者可能已经承受长时间的便秘、嗅觉减退、失眠、抑郁等多种症状的困扰,而引起该病变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通过对PD患者的饮食、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有助于发现PD的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为PD的预防提供新的方向。2014年的一项针对中国人群PD患病的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的Meta分析[7]显示:饮茶、饮酒是中国人群的保护性因素。Peters等调查结果显示适量摄入啤酒可减少PD发生,虽然许多研究提示饮酒可能是PD的保护性因素,但其作用机制未能明确[16]。鄂猛等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指出:饮茶者发病风险低于不饮茶者(OR=0.50,95%CI:0.41~0.56)[17]。赵保路的研究显示茶多酚作为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功效,对神经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国外也有研究报道证明茶多酚对脑组织的保护性作用,证实饮茶可降低PD的发病[18]。通过对PD患者的生活方式、环境暴露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19]:每天吸烟>10支可以降低PD风险,每天吸烟≤10支,对于PD则没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吸烟每天>10支是PD的保护性因素。但任丽丽等对多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与PD患病风险呈负相关。目前广泛认为烟草中的尼古丁是发挥保护性作用的主要成分,但尼古丁对人体肺脏、血管的损伤程度远大于尼古丁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同时任丽丽等分析发现吸烟对高龄人群无明显保护性作用。因此利用吸烟达到预防PD的目的仍需进一步斟酌和研究[20]。

2.3 环境暴露因素

大多数PD病例是散发性的,只有部分家族性PD是由于遗传。与家族性PD的遗传性不同的是,环境及职业暴露因素在一定程度可以防治。

2.4 农 药

百草枯作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常见的除草剂,与一个能够引起PD类似症状的神经毒物MPTP的代谢产物MPP+相似。MPTP是一种名为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的化学物质。严梦玲[21]等归纳国外的一些动物研究发现,新生小鼠暴露百草枯可产生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的病变,长期低剂量暴露百草枯可增加PD的易感性。从流行病学角度,Freire等的研究发现农药暴露与PD的发生呈正相关[22]。Bellou等列举了一些证据证明PD与农药接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3]。

鱼藤酮是一种常用的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活动中,对大鼠施与鱼藤酮后成功引起类PD症状。Miyazaki等利用鱼藤酮处理后的大鼠实验发现,鱼藤酮可作用于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其产生损伤[24]。叶芳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杀虫剂接触史是中国人群PD的危险因素[19]。Van der Mark等通过对农药暴露与PD相关性的多项研究分析结果证实了接触除草剂和杀虫剂与PD的相关性[25]。

2.5 重金属

最早有研究者发现,锰矿工人出现了类似PD症状,这提示长期接触锰元素可能与PD的发生相关。冯娟等认为,机体内的锰以二价形式存在,致使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增加,长期慢性锰中毒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产生类似与PD的椎体外系症状[26]。我国有研究证实接触重金属与PD发病密切相关(P<0.05),且重金属暴露是PD的危险因素[27]。临床中发现部分PD患者头部核磁敏感成像可见黑质、纹状体部位的铁沉积。大量尸检、病理学结果都提示PD患者脑内铁含量及分布均异常,同时铁超载学说也被认为是导致PD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28]。杨威利用敏感成像对PD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对比,证实了PD患者脑内含有异常的铁沉积,且同时发现铁沉积含量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29]。

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适当防护是一种预防PD的手段,同时也为研究PD的发病机制开拓新领域。

综上所述,饮茶、饮酒、吸烟是PD的保护性因素,而农药、重金属等是PD发生的危险因素。PD是现今仍无法治愈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疾病晚期的患者生活质量极差,PD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现有的治疗手段只能通过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减轻PD患者的痛苦。由于对PD的病因认识有限,所以不能从根本上预防PD的发生。通过对PD的流行病学调查,能丰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PD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同时能够更加科学地发现P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为预防PD提供依据和途径。

猜你喜欢
保护性流行病学患病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新农业(2016年15期)2016-08-16 03:40:48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