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槙槙,陈 回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泉州 352000)
红色医学文化是红色文化在医学场域的特性表达,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实践产物。它包括物质、精神、理念、道德等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1]。红色医学文化作为红色基因隐式表达的重要范式,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中,具有特殊的化人价值。
红色医学文化在理论内容、价值理念、政治引领上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互通融合的契合性,为红色医学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可能性与现实可行性。
红色医学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各自的属性表达,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精神和医学资源。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场域中的特定意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更强调医学生个体发展、医学人文素养和构建谐医患关系等提升性内容。“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延续,是党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3]中国医学实践中孕育的红医遗迹、红医故事、红医人物,有力的发动了群众,成为武装群众的有力思想武器,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红色医学文化中所蕴含的尊重生命、尊重人格的仁道精神,以病人为本的人本情怀,自难易彼的博容理念,舍己救人、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本源互通,二者之间具有理论和内容上的同源性。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基因、价值 上是同质同构、同根同源、同向同行的”[4]长征中中央红军医疗系统的建立、第一个为红军服务的正规医院——长汀福音医院的创办、“四医大模式”的创立等,这些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为减轻战争带来的疾病与痛苦、挽救大众生命进行艰苦卓越抗争的红医故事。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独立和富强兢兢业业,用自己的救治行动践行着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他们身上行医报国的民族精神、勇于创新的自由精神和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无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倡导的价值理念。任何时代与任何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天然具有着内在的价值论承诺。[5]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教育范式,重要目的是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意旨,其蕴含医学生自我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和构建医患关系等价值承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宗旨具有同一性。
红色医学文化作为医学历史文化的符号表达,集中表征着医学历史文化的发展逻辑,是人们在物质实践中体悟红色医学历史的有效载体。治病救人的红色医学器械、承载记忆的红色医院遗址、舍身取义的红色医学故事、忠诚爱国的红色医学先驱、博容大众的红色医学精神……无不是用本相例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辉煌史诗,无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坚贞不屈、冲锋陷阵的思想道德境界的真实注脚,是医疗卫生队伍和医学先驱报效国家、服务大众、敬业精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深刻注解。以是说,红色医学文化的生成、丰富、升华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集中映现,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实践延续,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体现,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引领上具有同向性。
新时代医学院校肩负着医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职能,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红色医学文化对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的重要作用,推动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医学文化“化人”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统一。
红色医学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意蕴,在物质、精神、理念、道德等方面都具有深刻内涵,都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生性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时期形成的舍身忘死得职业精神、自难易彼的博容理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防疫先驱”伍连德、“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中国医学圣母”林巧稚,他们学医报国的民族精神、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仁心仁术的高尚医德。这些丰富的红色医学文化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成为丰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生内容。红色医学文化中蕴含的循名责实、奋发图强、无私无畏的民族气节,极大丰富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容。通过对红色医学文化的接触,对医学革命先辈们的了解,帮助医学生认识到现在生活来之不易,学会立足当下,坚定民族信仰,夯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坚持热爱民族和拥护党的领导的统一,为国家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我国的红色医学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还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如红色医学纪念馆、红色医学博物馆、红色名医故居、红色抗战遗迹等。兼具显式表达和隐式表达的红色医学文化,借助鲜活的意象和深厚的意蕴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产生深刻影响,重申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留存的红色医学文化都是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最好注解,通过对红色医学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发展,并延伸至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与红色医学历史事实的交流以及真切感悟,帮助医学生提升红色医学文化的理性认知,帮助医学生提升主动把握红色医学文化深厚底蕴的理论自觉性,将红色医学文化中的创新理念和自强精神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素养。借此理路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将难以客观标准衡量的教育融合到医学生的平时生活中,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医学生生成社会所需的政治心理和政治理想,并不断外化为政治表现,形成社会凝聚力。“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6]正是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为中华民族消除疾病和痛苦的医学革命信念的生成,才有在艰苦岁月中为了生民舍身忘死的民族精神,在医疗前线无所畏惧救治伤病的坚强意志,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方能抵御烽火岁月的困难和挑战。是以,夯实新时代医学生的政治信念,应当继承红色医学文化的理论品质,深入探寻拓展红色医学文化的现实理路,融合红色医学文化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释放红色医学文化在提升医学生理想信念中的基因。红色医学文化对于医学生政治心理、政治信念的生成具有独特作用,医学院校应当借助红色医学文化实现医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信念的生成,有效增强不断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充分释放红色医学文化的时代价值,传递红色医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不断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实效性。
推进红色医学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守课程这个育人主渠道。首先,红色医学文化应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7]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紧扣课程的育人理念和教学特性,将与红色医学文化与“两课”有机融合,为医学生知晓红色医学文化提供理论指引。譬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将“红色华佗”傅连璋、“倒在手术台上是最大幸福”吴孟超的敬业事迹融入人生意义与追求等专题;将“医德风范终身奖”裘法祖学成报国事迹融入做忠诚的爱国者等专题。将小井红军医院、白球恩战地医院、清河军区大夹河战地医院、明溪县红军战地医院、闽西蛟洋红军医院、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等抗战素材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纲要》《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有关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等专题中。其次,将红色医学文化融入医学专业课的课程中。将妇产科医学家林巧稚远渡重洋进修后回国贡献妇产科医学的事迹融入《妇产科学》的课程教学中,将外科医学家王志超坚持民族自尊心、不与敌伪合作的事迹融入《外科学》的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推动红色医学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8]。贯通红色医学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路径,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红色医学故事、人物、遗迹进行示范,进以联结医学生的心理共鸣,在润物无声的情境下接受化育,进而领会、参照、遵循。首先,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校特色,为医学生塑造崇真向善、精勤致新的医学文化氛围。结合中国医师节、国医节等医疗卫生领域的节日,拓展体悟红色医学文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诵读医学经典,弘扬精诚文化”系列活动,重温《纪念白求恩》、《大医精诚》等医学经典,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林巧稚》等医学经典舞台剧,有的放矢地宣扬医学传统和医学革命精神,提升医学生对医学红色文化的认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立足地域特色,组织医学生参加红色医学文化修学旅游,让医学生主动接受红色医学文化的熏陶和体验。譬如组织医学生参观河北的白求恩战地医院旧址、江西的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安徽的南丰战地医院、福建的宁化县红军医院旧址和明溪红军战地医院旧址等红色物质载体;敬仰白求恩纪念馆、伍连德纪念馆、中国医学博物馆等红色体验空间,以此更加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医学红色历史进程的把握。
“网络育人是新时代网络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9]首先,建立红色医学文化专题网站。设立红色医学网校,将小井红军医学文化等红色医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具体表现、历史发展脉络等理论知识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表达进行集成;开设红色医学文化网上展馆,通过VR等互联网技术将红色医学遗址等物质载体由线下参观迭代为线上体验,通过协同推进的感官体验实现红色医学文化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统一。其次,利用微博、微信构建红色医学微媒体。开设专门的红色医学文化工作微博,在微博中分享“红色华佗”傅连璋、“红色御医”吴阶平等红色医学人物的典型事迹,向医学生讲述红色医学经典人物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借助微博即时传播、共享等特点提高红色医学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充分发挥微信平台实时更新、信息共享等优势功能,借助微文字、微图片、微语音、微视频等微形式让不同时期的红色医学医学文化、红色医学精神在医学生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