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霞,蒋淑君,杨 静,庞 敏,赵光涛,李雅娜,田 梗,倪艳波*
(滨州医学院 1.医药研究中心; 2.基础医学院; 3.研究生处, 山东 烟台 264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简称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一思想战略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高校开展课程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得到聚焦和深化,都将其提升到制度层面来加强建设。国内不少医学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思政教育路径,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促进研究生全方位发展,对构建全课程育人大格局和大思政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2]。
调查对象为山东省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带课教师。调查方式采取问卷抽样调查,参与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各100名,有效文件196份,样本有效率为98%。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内容主要包含教师的基本情况、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制定和落实情况、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满意度等。学生问卷内容主要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学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活动、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对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建议等。
结果分析显示,师生比较满意的方面:如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已逐渐被师生理解接受,对学校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是认可的;98%的教师认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比较重要;90%的师生认为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比较了解;85%的学生认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效果比较好,有精心设计;87%的教师认为专业课思政元素和师资培训是做好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需要继续加强改进的方面:85%的师生认为思政课程还需要综合改革创新,92%的师生认为课程思政金课有待加强建设,82%的教师认为学校课程思政氛围还不够浓郁;97%的学生认为学校以思政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还不够丰富;但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学生的思想容易受社会舆论影响等。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着力构建 “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为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相关思政课程,在发挥课程教学特色基础上,重点推进思政课教材、教师、教法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一是全面使用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二是坚持引培并举,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以学院、党支部、教研室政治学习和教学研讨为主要平台,通过专题报告、专题讲座、教学沙龙等多元化途径,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政治站位和业务水平。三是广泛使用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选好选精网络教学资源,积极推进思政课基础知识网络考试,充分发挥在线教学的优势。四是突出实践教学育人,将思政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教、学、管、考、评、研”六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是学校和思政课开课院系制定深化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以提高学生思政教育成效为核心,以知信行合一为导向,着重从实践教学、文化融入、网络教学、地方特色、学术支撑等5个方面加强思政课建设。二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研究生教育教学大讨论为契机,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强化教学设计,开展学科组集体大备课。协调各课程之间和各学段之间的内容衔接。改革思政课教学组织方式,逐步实行中班上课、专题报告与小班研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与艺术,同时加强对教案撰写指导、多媒体课件认证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课程建设是课程与专业思政建设的基础,建设的重点在“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建设的重心在院系,建设的成效在学生。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是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规范创新培养的重要保障。以“夯实基础、聚焦前沿、整合优化、自成体系”为课程设置思路,在结构上明晰层次,突出重点,形成了“平台课程+进展课程+实践课程+学术活动” 课程模块体系架构[3]。
研究生管理部门要积极着手修订完善课程建设规范和优质课程评价标准,将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维目标的协同性,考察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对价值引领目标的支撑度和实现度;在授课教师层面,要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及课程教学结果评价中,要对教案撰写、课件制作、备课与授课等环节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在各类课程评价标准中增加育德效果的要求等[4]。
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涉及每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对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进行挖掘拓展和系统设计。如在讲授“临床解剖学新进展”课程前,先向同学们讲述“大体老师”遗体捐赠的感人故事,然后带领学生低头默哀用心灵去尊重眼前的“无言良师”,将德育工作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树立“感恩、敬畏、责任”的价值观。在讲授“临床免疫学新进展”课程中,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话题展开讨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理性思考、对待当今疫情。在讲授“实验动物学”课程时,实验中涉及到大鼠、小鼠、家兔等动物的解剖,实验动物为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同学们爱护动物、敬畏生命。在讲授“病原生物学新进展”课程时,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抗疟疾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家国情怀,团队合作和科学精神,等等。
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向培养学生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优化教学方式,实现从课堂灌输式教学向小组讨论式、线上线下混合式、PBL、CBL、TBL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技能,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努力实现思政元素生动活泼、多元呈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体验与共鸣,实现价值认同与引领。
教师培育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经验交流、观摩教学等手段和方式,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主动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与新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本学科的文化、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等,切实做好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协同建设,建立培训交流、备课互动等促进机制,相互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分享。逐步探索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等共同组建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和组织实施具体课程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各教学院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遴选学科骨干教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专家组,负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实、做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二是加强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把课程思政和院风、教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明确目标,创新举措,常抓不懈,确保思政建设任务落到实处[5]。三是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使评价常态化、规范化。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学校层面要将各院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年绩效考核。设立建设专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有力推进。四是典型带动示范。挖典型、树榜样,加大对课程思政好经验好做法的宣传与推广,重视宣传典型事例,以先进带普遍,以局部带全域,切实推动全校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
近3年,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10人获得国家和校长奖学金,20余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和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对临床医学学科ESI全球排名1%稳步提升发挥了助推作用;学院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连年优秀,基础医学学科连续三年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研究生就业率每年均达100%,其中考博率达40%,在三甲医院从事医技和科研工作占50%,且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4门课程入选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8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导师和教师队伍水平显著提升,30余人次教师荣获各类人才称号;60余人次获得全国(省)教学技能大赛及厅局级以上奖励。
从目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情况来看,已取得初步成效。课程思政建设也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协同育人效应和教学制度改革也正向纵深推进,但在创新人才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今后还需要从完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课程思政实践层面的共性研究和个性研究等方面积极探索可推广借鉴的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