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背景下的小学生不良心理及应对策略

2021-03-25 22:21徐晓枫
新课程·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不良心理二孩小学生

徐晓枫

摘 要:二孩的放开,让一些家長再次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快乐,让他们更加有信心地去抚育“二孩”。可大孩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让一些独享宠爱的“大孩”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探讨这些“大孩”的表现以及应对的策略会起到良好的教育和预防效果。

关键词:二孩;小学生;不良心理;策略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许多家庭由传统的一家三口模式,转为一家四口(或多口)的温馨模式。二孩的到来,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欢声笑语,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教育问题,特别是一些大龄父母在喜得“二孩”之后,爱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就有不少孩子出现了心理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总结这些孩子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大孩的表现类型

(一)孤独型

一位三年级男生,两年前喜得一妹妹。从妈妈待产住院开始到妹妹两岁这段时间,他被推给奶奶照看。一日三餐、睡觉、接送上下学、照看写作业都是奶奶的事。妈妈则全心照顾妹妹,把对“大孩”的抚养亏欠一股脑地补偿给妹妹,忙着晒二娃,忙着玩手机。妈妈平时与他的交流最多的是:“作业写完了?要听老师的话。要听爷爷和奶奶的话。”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爸爸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于是,这位男生成了一个孤独的孩子。爷爷奶奶生活上的溺爱和父母在学习以及心灵成长的缺位,令他倍感失落。所以他心灰意冷,精神萎靡,学习毫无动力,作业潦草、不完成等不良行为时常发生,成绩断崖式下滑。当老师把这些情况反映给家长时,家长才引起重视,而且回忆近段时间,的确发现孩子有些异常,在家经常说要离家出走,他不想当这个家的人了。

(二)游走型

一位四年级女生,从小学习成绩优秀,乖巧可爱,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两年前,比她还漂亮还乖巧的妹妹的降临,夺去了本该属于她的宠爱。为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赢得爸妈的关注,她对妹妹百依百顺,就是妹妹抓伤她,她也不敢有丝毫怨言。小小年纪,她学会了察言观色,讨好大人。表面上,她越来越懂事,实际上越来越自卑,脾气也变得愈加暴躁。背着家长对妹妹态度恶劣,有时借机惩罚妹妹。游走在大人和妹妹之间。家长则沉浸在“大孩”懂事的喜悦中,丝毫不知这样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危害。

(三)对抗型

一位五年级女生,从小深受爸妈喜爱的她,在弟弟出现后,家庭地位直线下降。重男轻女的爸爸尤为严重。父女俩经常因为弟弟吵架,每次爸爸总是偏袒弟弟,让她让着弟弟。时间一长,她感到十分愤怒和委屈,觉得弟弟夺走了她本该享受的一切,对弟弟十分不满,经常有意无意地推搡和打骂弟弟,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妈妈发现她打弟弟,严厉批评她,并生气打了她。脾气暴躁的她更加失望,竟然打妈妈。后来,她与父母对抗,甚至自己伤害自己,玩手机成瘾,成绩下降,经常用不上学来威胁家长,身体也出现重大健康隐患。家长为此苦恼不已。

(四)妥协型

有的家长也明白“二孩”的到来不能减少对“大孩”的关爱,因此也想方设法地给予“大孩”应有的关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也无法达到两孩同等公平,因此这种缺失或者缺位就被一些“大孩”拿来要挟父母,从而满足自己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自知理亏又不愿伤害孩子的心灵而采取妥协的办法,以求孩子能自觉主动健康地发展。这种暂时的和平是拿父母教育的缺位和孩子畸形的发展换来的。

由上可见,二胎的到来的确给小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如何消弭这种影响或者降低到最小化,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应对策略

(一)一个原则:公平对待原则

在一个家庭中,无论有几个子女,家长要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而不是一味偏袒老小,溺爱老小。这一原则可以解决家庭中“大孩”绝大部分委屈。因为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被公平对待,这也是他们应有的权利。

(二)两种态度:持续关注和关爱

二胎出现后,“大孩”会有被剥夺关注和失去宠爱的焦虑。父母恰当的关注和爱的表达,可以充分缓解这种焦虑的产生。家长不光要在生活上照顾孩子,更要在精神上重视“大孩”,陪伴“大孩”。家长要善于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比如是充满爱的拥抱,具有神奇的作用,它可以化解孩子身上的戾气,驱散孩子心中的不满和委屈。

(三)一个底线:绝不动手打孩子

家长在“大孩”与“二孩”产生矛盾冲突时,一定要冷静处理,语言行为不要过激,不要与孩子置气,尤其是不要动手打骂孩子,避免更加激化矛盾,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割裂与孩子的感情,导致孩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其实,家长要明白一个现实:打骂暂时可以让你发泄怒火,但它却拉大了你与孩子的距离,把孩子推得更远。

(四)学会求助: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

家长在孩子出现自残、抑郁、厌学、网络成瘾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一定要放下面子,去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医生,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避免孩子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

总之,由二孩引起的小学生不良心理问题,虽然是家庭教育问题,但是也应该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毕竟小学生的心灵脆弱,身心容易受到伤害。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发现端倪,做好自己第一吹哨人的工作,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1993年参加工作,到2001年7月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从2001年9月至今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期间,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研究教材教法,积极撰写心得,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进行整理,其间写的几篇论文多次获奖,也发表了几篇文章。我能够主动参与教研活动,2012年12月参与研究的课题“师生互动及有效教学”通过泰安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鉴定结题,并获二等奖。2019年5月泰安市规划课题“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创新研究”鉴定结题。

猜你喜欢
不良心理二孩小学生
数字
人性化护理服务对重症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成本高,许多夫妻放弃“二孩”
“二孩”政策,城里人没那么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