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亮 尹礼汇 吴传清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 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 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篇章,也是我国推进区域协作、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重要举措。2013年9月以来,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队伍扩大到21个,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沿海+沿边+内陆”经济开放发展新格局。推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是促进要素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验复制推广、推进先行先试的重要路径[1]。从空间区域视角来看,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主要涉及自贸试验区片区之间[2,3]、自贸试验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4,5]、不同自贸试验区之间[6]、自贸试验区与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等不同层面[7,9]。从联动内容视角来看,自贸试验区在不同空间层面主要聚焦于创新联动[1, 10]、产业联动[5, 8]、开放联动[9, 11]、政策联动[2, 12,13]等方面。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获批的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湖北自贸试验区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开放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生力军作用。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对于加快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开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多层次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空间格局不断完善。现阶段,我国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片区联动”(自贸试验区片区间之间)、“双自联动”(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之间)、“双区联动”(自贸试验区与高新区之间)、“区际联动”(不同自贸试验区之间)、“战略联动”(自贸试验区与区域发展战略之间),以及港区港城联动、联动创新区建设、自贸区与行政区之间、“三区联动”(航空港、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之间)等联动发展模式。
(2)推动湖北与其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途径。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具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优势,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与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能够助推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双向投资、互联互通发展新格局,着力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推动湖北省自贸试验区与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建立联动发展机制,为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加快产业集聚创新提供了新途径,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产业合作界面,从产业链、供应链等多方面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应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差异性,对接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与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形成产业互补错位发展格局。在供给侧深化自贸试验区联动、深化“跨区联动”、提升现有产业能级,打破国外相关技术垄断。在需求侧充分发挥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着眼于扩大商品国内市场份额目标,强化自贸试验区商贸平台建设,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不断加快商品流通速度,促进区域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格局。
(3)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与省内其他经济功能区联动发展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创新驱动是湖北自贸试验区的主要特色,科技是湖北自贸试验区创新驱动的有力引擎,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与高新区联动发展,有助于持续做大主导优势产业。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与经济开发区联动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走出去”扩大优势产业市场。临空经济区是适应新一代交通运输格局的产物,是内陆地区深化对外开放、强化内外联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窗口和桥头堡,正逐步成长为各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重要驱动力。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与临空经济区联动发展,有助于发挥“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模式,推动我国内陆自贸试验区联外带内、提升竞争力,实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
(4)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联动发展是实现片区协调运行的必然途径。湖北自贸试验区涵盖湖北“一主两副”,全方位统筹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片区联动发展,率先在湖北自贸试验区内部实现互联互通、内外联动、区域协同,是应对国内国际新发展形势、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对于助力湖北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湖北新的增长极、强化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意义重大。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片区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发展环境各有不同,发展速度不平衡问题突出,当前三大片区协调运行机制有待完善、自贸试验区各类平台建设仍需健全、片区间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有待提高,探索三大片区联动发展是构建片区协调运行机制的必然途径。
一方面,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与其他先进自贸试验区开展制度创新经验互学互鉴。借鉴上海、天津等先进自贸试验区经验,深化治理现代化、产业集聚集群、投资贸易服务、金融服务创新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交流,推进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在湖北自贸试验区的落实落地。加强与辽浙豫渝川陕等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合作,尝试搭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共享、交流合作的联动平台,在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过程中实现重大改革事项和任务集中攻坚、合作研究、集成突破、多方推广、全面实施。
另一方面,建立湖北省内自贸试验区与经济功能区、行政区双向创新联动机制。湖北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示范试点经验,首先在省内其他经济功能区、行政区复制推广,扩大自贸试验区改革示范带动范围,验证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普适性改革开放制度和举措。完善联动创新机制,支持在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或其他经济功能区、行政区建立改革创新和压力测试机制,完善破除制度性障碍试验检测和专家咨询制度,总结联动创新典型案例和制度经验,扩大机制联动创新作用范围和成效。
立足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经济功能区、行政区不同发展定位和区域产业关联性,逐步建立“点对点”产业联动发展机制。高效利用湖北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制度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其它功能区、行政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经济基础,搭建产业联动桥梁,逐步完善联动产业链,增强产业发展关联性,联动做强做大省内产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提高各类风险监测和抵御能力,促进实现自贸试验区和其他功能区、行政区产业发展互利共赢。
一是三大片区产业错位发展。立足湖北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在武汉片区着重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襄阳片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商贸物流、检验检测产业。在宜昌片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及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是自贸试验区与经济功能区产业联动发展。依托高新区产业发展载体,加快引进、培育、孵化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自贸试验区与湖北省内有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与省内航空、水运、铁路等重点口岸的开放合作,支持鄂州机场与湖北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为契机。
三是自贸试验区与行政区产业联动发展。武汉片区重点与武汉都市圈重要城市实现产业联动发展。襄阳片区重点与“襄十随神”城市群重要城市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宜昌片区重点与重要城市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四是湖北自贸试验区与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产业联动发展。以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产业发展定位、区域发展目标为准绳,充分利用各片区和高新区、行政区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科学设计产业入驻目录和门槛,积极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着力打造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总结归纳、交流共享、复制推广,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湖北自贸试验区开放、协调、创新、绿色发展新动力,打造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是湖北自贸试验区与其他自贸试验区共同打造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与我国沿海沿边自贸区,湖北省与沿海沿边省份,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与沿海沿边门户枢纽城市加强合作,畅通湖北自贸试验区对外联动通道,提升湖北自贸试验区国际开放能力,促进湖北自贸试验区开放口岸能力和功能整合,加快打造以“空铁公水”为基础的三维综合立体国际物流服务体系。
二是湖北自贸试验区与其他自贸试验区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优化中欧班列运行班次安排,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效率,发挥中欧班列对外联动功能。优化湖北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产业和资源配置,从原来的“单打独斗”转向“集团作战”,有效规避中欧班列沿线地区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有效提升湖北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是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打造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以中央支持湖北疫后重振一揽子计划为契机,充分利用中央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加快发展政策,对照国际最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借鉴沿海发达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制定实施湖北自贸试验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行动方案,通过加强对外贸易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利用国家赋予湖北自贸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支持,推动湖北自贸区各片区之间,自贸区与其他经济功能区、行政区、其他自贸区的政策联动和协同实施。厘清各层级部门权属,推动省级管理事权下放或委托,提升湖北省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决策自主权,探索将自贸试验区管理事权同步在其他经济功能区和行政区复制推广、同步实施。对标对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学习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港等发达先进自贸试验区,提升湖北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际化开放型经济体系。
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高质量联动发展,是“十四五”新时期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推进湖北自贸试验区与国内先进自贸试验区,沿海沿边开放型城市,省内高新区、经济开发区、自贸协同区、综保区、行政区、口岸、港口联动协同发展,推进湖北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集成推广,共享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成果和先行先试政策红利,推进“口岸+”建设进程,加快构建“自贸区+开放大平台”的整体联动、协同开放新格局。
一是联合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健全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片区联合招商机制,广泛开展联合招商活动,出台联合招商优惠政策,大力推广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加强中介委托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鼓励联合共建招商平台,开展联合招商,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一方面,支持省内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等功能区积极参与湖北自贸试验区招商引资活动,加强招商信息互通共享,促进产业梯度布局。另一方面,实现重点产业优化布局。瞄准产业发展国际前沿、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着眼建设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目标,立足重点产业错位发展思路,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积极对接国际先进产业,发挥武汉片区产业发展“头雁”引领作用,支持宜昌、襄阳片区积极承接沿海沿边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
二是共建产业园区,加强产业联动。第一,支持自贸试验区和其他功能区共建产业园区。支持省内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围绕湖北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强化湖北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与经开区、高新区、协同区、行政区之间的企业对接、活动共办、人才交流、项目共建。第二,加快理顺园区共建体制机制。探索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的投入共担、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等多形式全方位跨区域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产业联动发展成效。加快完善现代产业链配套和供应链体系,加速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形成产业优势互补、产业资源互助、产业定位互动的产业发展新局面。第三,发挥自贸试验区产业带动效应。充分发挥“一主引领”作用,支持武汉片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化“两翼驱动”,发挥宜昌片区、襄阳片区在“宜荆荆恩”“襄十随神”城市群扇面式发展过程中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武汉、襄阳、宜昌三大片区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链精准招商,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带动武汉都市圈、“宜荆荆恩”“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三是促进三大片区产业集群发展。一方面,立足产业发展定位,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构筑各有侧重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要素集聚助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在自贸试验区形成特色鲜明、关联性强、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三大块状产业集群。在武汉片区支持光电子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光电子产业集群规模,努力打造万亿产值世界级产业集群。依托亚洲最大试车场、国家首批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国内首个氢燃料电池试验室、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中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在襄阳片区奋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在宜昌片区围绕食品生物医药、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发挥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强化与沿海先进地区产业联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创新推广“总部+基地”“平台+服务”“研发+生产”“贸易+基地”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三大片区产业集群规模效应、辐射效应,点面支撑,助力全省“全域协同”。
四是突破物理边界,打造虚拟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园区相比,虚拟产业园能够突出传统物理边界,打破地理空间限制,实现企业注册和办公地点的分离,为自贸试验区产业联动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湖北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应加快探索打造“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支持片区数字供应链建设,推动自贸试验区片区、园区数字化发展,加快产业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挖掘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不同企业、不同区域的协同效益,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持“共享用工平台”与“就业保障平台”建设,创新传统产业服务模式。
五是根据产业定位积极承接沿海地区高端产业。第一,加强产业承接顶层设计。以解放思想为第一先导,完善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规划体系,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土地储备管理,推动自贸试验区园区有序化、标准化、充裕化发展。第二,畅通与沿海地区产业交流渠道。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多重联系体系,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沟通与联系。建立健全多形式政府对话互访机制,加强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宣传推广,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招商推介会,擦亮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名片,提升产业承接综合竞争力。第三,加大对沿海地区高端产业的招商。加大湖北自贸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开放平台对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自贸试验区的招商,紧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在沿海发达自贸试验区积极开展招商活动,鼓励支持三大片区“芯屏端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强化开放窗口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自贸试验区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国际市场。创新国内国际企业合作模式,实现区域和企业互利共赢。建立企业参与国际会展激励机制,创新参会补贴、参展奖励等多元化奖励和引导政策,激发企业“走出去”积极性,引导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市场活动。
二是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多元化功能,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双融合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各类投资主体境外活动便利化程度,完善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全程服务体系,促进服务国际化、标准化、高端化水平。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简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健全项目推介、政策咨询、法律、翻译、金融等多项服务功能。
三是全面提升金融和保险服务能力。搭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服务平台,健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方政府的经贸合作网络,提升为企业提供融资保险、振兴咨询、信息发布、跨境交易、跨境结算等多类型服务。以自贸试验区为依托,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注重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统筹协调,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和金融支撑,打造内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四是要加强口岸功能联动。发挥中欧班列(武汉)功能作用,以中欧班列为纽带加强湖北自贸试验区与沿线国家联系,深化经贸合作交流,畅通三大片区与中欧班列平台公司、外贸企业、国外行业组织等对接合作渠道。整合全省外贸产品资源和货物调度能力,充实中欧班列(武汉)往返货源,提升班列运行效率。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省内航空、水运、铁路等重点口岸创新合作方式,完善各类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三大片区、荆州协同区与交通枢纽城市以及沿海沿边港口区域联动,优化多式联运和海关通关模式,提升通关效率和开放合作力度。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现有航空口岸开通国际客货运航班,合理规划新建航空口岸区域布局和规模等级。健全航空、检验检疫、海事、海关、边防等各类口岸监管部门的功能联动,搭建电子口岸公共平台,推进口岸功能数字化建设,建立信息互换、执法互助、信息互享、监管互认机制。
一是设立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在湖北省政府长江发展基金设立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基金。深化自贸试验区与其他功能区合作研究,围绕湖北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基金目标定位,在组建和运营管理上创新机制体制,建立沟通对接机制,努力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基金行稳致远,加强湖北自贸试验区同其他功能区联动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二是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湖北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为基础,引导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交流,合作共建共性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产学研用金介”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湖北自贸试验区及其他联动发展区的综合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丰富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内涵,整体提升自贸试验区创新竞争力。在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过程中,首先必须突出企业发展主体地位,顺应市场趋势、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激发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内生动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其次,强化政府部门在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整合企业创新资源,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区域和行业布局,支持主导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能力。同时,在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湖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科创资源优势,促进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相结合,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最后,保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效运转,必须加快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各类主体和成员单位在进入退出、资源配置、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办法,保障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转生命力和工作效率。
一是搭建信息统计共享平台。切实做好信息基础工作,建设好各片区进出口、企业、税收等数据的信息统计平台,建立健全统计体系,确保数据精准、信息闭环,推动实现各片区信息统计系统与其他行政区、经济功能区、高端智库信息统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省、市、县/区、企业各级信息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完善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办法,增强自贸试验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加强产业发展动态跟踪和科学评估。以全省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开发系统为核心,结合多部门系统数据,建立湖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大数据平台,实现即时上传、定期更新、实时查询、相互比对等功能,设置开发数据导入、数据查询比对、片区应用等模块,奠定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工作数字化应用基础。同时增加人员配置,配备专职信息员,从事信息平台日常管理和数据处理,持续增加资金投入,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搭建信息发布共享平台。搭建各片区企业技术创新供需、产品和服务供需、出口班列信息、中央及省市政策信息,企业信用等信息发布平台,做好政策信息分析宣传、市场供需情况信息的共享和发布,打通政企、片区、企业信息共享通道,促进各片区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片区贸易数据协同发布、简化统计和统一标准,实现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之间的物流运输、市场行情、通关一体化等多方面数据对接联动、交换共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等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和信息发布,对接中国投资网、商务部投资项目信息库等线上渠道,加强各片区对内对外宣传推介。
一是建立干部互派挂职工作机制。以各部门干部互派挂职为纽带创新合作交流方式,搭建湖北自贸试验区与其他功能区交流合作、联动协同的“绿色通道”。既从湖北自贸试验区各部门选派干部到其他功能区相关部门挂职,也选派其他功能区相关部门干部到自贸试验区各部门挂职锻炼。利用好中央、国务院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发展机遇,根据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工作实际需要,加强湖北自贸试验区与商务部交流沟通,创新干部挂职、学习培训、政策宣讲等多形式交流模式。以干部互派挂职、交流合作为契机,打通各部门信息交流、业务对接、权责划分沟通渠道,切实提高湖北自贸试验区及其他功能区相关部门联动协同、沟通协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合建人才“飞地”。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同其他功能区合建人才飞地,探索实施“人才引进在外地,技术研发在当地,成果转化在片区”新路径。创新湖北自贸试验区人才引进和培育模式,健全招才、引智、研发、转化等综合性功能,打造开放型科技人才合作基地。第一,在产才融合上主动接轨,通过部门专联、工作专班、派驻专人、全程服务机制,健全人才“飞地”政策互惠互认机制,充分发挥人才“飞地”孵化器入驻企业政策红利地接优势。第二,提升人才飞地创新服务功能,做优“牵线搭桥”功能,打通引才渠道;做优“邻巢引凤”功能,引育创新人才;做优“最强大脑”功能,催生创新项目。第三,加速发挥人才效能,加速转化人才“飞地”成果,引导入驻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成果产业化;释放“飞地”效应,推进跨区域发展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实施“柔性引才”策略;推广“飞地”模式,实施人才科创行动,在就业补贴、住房保障等多方面提供政策倾斜。
三是加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支持省内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自贸试验区荆州协同区同步复制推广湖北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支持省内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对实施效果好、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做法进行总结提炼,深入实施“自贸红利进园区”专项行动,在省内全面推广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加强改革赋权联动,支持省内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比照湖北自贸试验区“点单式放权”做法,提出特色赋权诉求,推动更多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加强特色改革试验任务联动,支持省内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自贸试验区荆州协同区同步开展湖北自贸试验区重点改革试验任务,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方向,探索改革试验新路径,激发联动发展新动力。
四是实现监管协同。统筹自贸试验区发展与安全,坚持以风险防控为底线,加强经济风险检测与防控,全面提升新兴产业风险防范水平。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搭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框架,建立加强湖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合作机制。强化湖北自贸试验区和汉宜襄三大片区管委会之间的监管联动、合作协同,着力增强湖北自贸试验区整理监管合力,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全省自贸试验区信息共享平台,打造智慧监管一体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