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青年婚恋研究的现状与解读

2021-03-25 11:38曾远力闫红红
青年探索 2021年2期
关键词:婚恋学者期刊

■ 曾远力 闫红红

一、引言

根据国家民政部2019年的数据,我国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夫妻927.3万对,比上年下降8.5%。结婚率为6.6‰,比上年降低0.7个千分点。2019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共有470.1万对,比上年增长5.4%,离婚率为3.4‰,比上年增长0.2个千分点。可见,近年来,我国的结婚率呈逐年降低,而离婚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一数据的出炉立即引起热议,备受媒体和公众关注。吊诡的是,一边是各种相亲节目、相亲角和相亲公园火爆异常,各种社交平台上也有诸多“求赐予一个男友/女友”的调侃,似乎青年都有很强烈的恋爱/结婚的意愿;而另一边却又是实实在在的结婚率走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青年对婚恋究竟持何种态度,以后可能有什么趋势,将对我国的人口结构产生何种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而事实上,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也呈现出越来越关注的态势。那么,国内学者当前主要从哪些角度关注这一问题,哪些领域是热点领域,而对哪些问题相对关注不足?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回答,可为下阶段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当前也有诸多研究对青年的婚恋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中不乏对我国十年甚至数十年婚恋研究文献的整理与探析[1-2],但是借助Cite space专业文献计量工具对这一领域进行总结、整理与分析的比较少见,而专业的文献计量工具,应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展示本领域研究的概况和趋势,本文拟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当前国内青年婚恋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CNKI数据库,CNKI数据库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的简称。中国知网也是目前国内收录来源文献最全、学科范围最广、更新时间最快的中文全文数据库。同时,CNKI数据库的内容是经过专业深度加工和整合的,并进行了有序的管理,内容有明确的来源和出处,文献可信度和可参考性强,具备极高的文献利用价值,因此,本文以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的来源具有科学性。

Cite Space则是一款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由于是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因此也将通过此类方法分析得到的可视化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Cite Space软件可以很好地统计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是一款十分有利于对当前文献进行计量总结的工具,因此,本文采用这一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和分析。

主要的数据利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CNKI自带的统计分析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性分析。由于CNKI仅支持200篇文献的计量分析,而本研究的文献数超过了200篇,此外,对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分析也是CNKI自带的统计工具所无法实现的,因此,借助Cite Space的功能也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而言,在CNKI上使用“青年+婚恋”“青年+婚姻”“青年+结婚”“青年+择偶”“青年+恋爱”五组关键词,虽然在1986年以前,也偶见文献探讨相关议题,但十分简略,文献也极少,因此本文选定时间为1986年~2019年30余年的文献作为研究的文献来源。限定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为来源,之所以选择这两类核心期刊来源,是因为这两类核心在国内是最受认可,最能代表国内相关研究的质量和研究前沿。在去除部分简单的调查报告,征文等无关内容后,共获得371篇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1月15日。

三、国内青年婚恋研究现状

1.青年婚恋研究学术关注趋势。由于CNKI数据库尚无法合并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本文先以青年婚恋作为关键词进行发表文献的呈现,由图1可知,长期以来青年婚恋的相关研究处于低水平状态,而自2007年开始波动增长,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青年婚恋研究开始呈现出显著增长的态势。另外,笔者对组合关键词所获得的371篇文献的年代分布也做了一个统计,具体见图2。

图1 国内青年婚恋研究学术关注度

图2 国内青年婚恋研究发文情况趋势

对青年婚恋问题进行关注的文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开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多见于青年婚恋观和结婚年龄等领域。总体上,学科以社会学和统计学为主。从发文情况看,我们可以大致将国内青年婚恋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到2004年,这一阶段我国国内的青年婚恋研究刚刚起步,每年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基本在10篇以下。第二阶段是从2005年到2013年,这期间核心期刊的发文量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发文量基本在10~20篇,有少数年份超过了20篇。而从2014年到现在,青年婚恋问题比上一个阶段更受关注,发文量基本稳定在20篇左右或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30篇,可见,核心期刊对这一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高产作者分析和核心机构分布。将研究数据导入Cite Space软件后,将Note Type设置为作者(Author),运行后可得到国内婚恋研究的高产作者的分布状况,由图3可知,国内对于这一领域较为关注的学者有吴鲁平、丁金宏、贾志科和风笑天等人。其中,吴鲁平是较早关注青年婚恋问题的学者,早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他就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念、家庭观念、婚外性行为和性观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3-5]。而丁金宏及其合作者则是在近四五年才开始关注青年的婚恋问题,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从青年婚姻的稳定性和婚姻的空间迁移与匹配等角度出发的[6-7]。同时贾志科对青年婚恋问题的集中关注也是比较近期的事情,他及其合作者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特定群体的择偶困境和择偶压力[8-9]、特定场域下的择偶行为逻辑等方面[10-11]。风笑天则是本领域对此问题持续关注时间最长,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除风笑天外的上述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发文量均没有超过十篇,丁金宏、贾志科涉入这一领域时间比较迟,基本上都是在2013年左右才开始关注。吴鲁平虽然关注的时间最早,但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没有持续性。风笑天则早在2001年就开始关注青年的择偶问题[12],自此,他在这数十年间对本议题持续关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十数篇与此相关的论文。关注的角度有青年择偶问题,已婚独生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问题[12-13]和近期的青年婚姻的匹配模式问题[14]。可见,本议题在最近十年有吸引越来越多学者注意的趋势,吴鲁平、风笑天是整个青年研究领域有重要建树的两位学者。

结合图4和表1可知,从青年婚恋研究的机构上看,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婚恋研究的第一梯队,风笑天教授的工作单位为南京大学,直接带动了南京大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南京大学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主题多样化,从择偶方式、择偶观、婚配模式、婚恋现象等不一而足;二是研究对象多样化,涵盖了都市白领、新生代农民工等不同群体。华中科技大学则是另外一个青年婚恋研究的重要阵地,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社会学界“乡土学派”的主要阵地之一,其婚恋研究也大多与农村婚姻问题相关,如闪婚闪离、早婚、农村青年婚配难等,研究主题和对象与南京大学相比更加集中化和单一化。可以说,这两个大学在国内青年婚恋研究方面处于第一梯队。而华东师范大学和河北大学则属于国内本领域的第二梯队,前者的研究焦点多集中于婚配模式,婚恋焦虑等议题,后者的落脚点则多为婚育、择偶压力、择偶标准等领域。其余院校则可归为第三梯队。

图3 国内婚恋研究主要发文作者

图4 国内婚恋研究主要发文机构

表1 国内婚恋研究发文数量前两所机构研究情况表

3.高被引论文分析。根据对371篇国内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可以获得国内青年婚恋研究的整体脉络与研究趋势,也可看出哪些研究更受学者的认可。

从对高被引文献的分析上看(如表2所示),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从研究对象的群体上看,相对而言,与城市青年相比,国内学者对农村青年或农村外出青年的婚恋问题更为关注;对在婚姻市场处于弱势的群体也更为关注,如大龄女青年,农村男青年。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群体婚恋问题的产生主要或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客观条件造成的,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且群体基数也较为庞大。其二,从研究的主题上看,国内学者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大多聚焦于择偶方式,婚恋观念,择偶观念等方面。其三,从研究的内容上看,高被引文献基本上都呈现出一种总结性的特点,或者是对某一类人群婚恋研究的回顾与分析且属于国内此领域较早期的作品,或者是对本议题所进行的历史性的回溯,但相对而言,学者们对国内议题的总结性文献较为关注,而对国外类似研究的总结与分析且具有影响力的文献则较少[15]。第四,从关注本研究的学科上看,几乎都集中在社会学领域,其他领域对本议题的讨论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而刊发本议题的期刊也主要是社会学期刊如《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和人口学期刊如《人口研究》《人口学刊》(按照CSSCI的期刊划分方法)等。可以说,截至目前,本领域有影响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学科性。

表2 国内青年婚恋研究高被引文献分析

4.关键词共现分析。两个或更多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时被称为关键词共现,关键词通常是对一篇文献的高度总结,而高频关键词则通常被认为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本研究中,将时间切片选择为1年,在Cite Space软件中,将网络节点选择为“Key Words”,运用Pruning Sliced Networks方法对所选定的371篇国内婚恋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分析可视化结果,如图5、图6所示。图5中,每一个十字形节点代表了一个关键词,图形形状越大代表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在图6中,越接近左侧一端代表着越接近初始年份,右侧一端则代表着越接近文献搜集的截止年份。图5的十字形圈内色环越厚,表明该关键词在对应年份出现的频率越高,连线的数量则说明关键词共现的系数,连线越多则意味着关键词间相互的联系越密切,连线的粗细则代表着关键词之间共现的频率。而图6则是从图5演化而来的,侧重的是在时间上考察不同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在图6中,十字形和字体的大小表示引用的多少,所在位置代表首次出现的年份,线条底部为时间坐标轴,时间从1990年到2020年。从中可以看到关键词联结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两个关键词所代表的主题或领域之间的联结。比如,婚恋关键词出现是在1995年,而变迁关键词出现在2008年,但这两个关键词有连线。这说明,在2008年,对婚恋的变迁方向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两者之间开始发生关联,粗细代表联系的频率。表3是对371篇核心期刊文献高频关键词的总结。

从图5、图6可知,青年婚恋研究的焦点领域或方向有青年、婚恋观、择偶标准、婚姻和婚恋,这几个领域从中心性和关注持续性方面均比较突出。从研究关注的主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深度等维度进行划分,青年婚恋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早期的关注焦点在婚姻道德、家庭道德、性观念、婚姻关系、婚姻生活、婚恋观等相对静态的领域,且多为描述性的论文,所调查地区较为单一,分析手段也多为文本分析,更多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从2003年到2013年,可视为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研究开始转向关注青年农民工的择偶标准问题、变迁的择偶观念等,而迈入婚育年龄的“80后”群体也开始获得学者们更多的关注,这一时期的研究对象更加多样化,研究也更为深入,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提炼的也越来越多。而从2014年到现在,可视为第三个阶段,消费主义、形成机制、中国式相亲[16]、大龄未婚、婚姻挤压等关键词开始受到学者关注。开始反思结构性因素、消费主义等方面对婚恋的影响。大龄未婚、婚姻挤压造成众多青年主动或被动地陷入婚恋困境,不仅引起青年本身,也引发青年的家长的深度关切,并且这种关切反过来影响青年群体,从而引发了各式各样的相亲,对这一议题的讨论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受到关注。可见,这个阶段,学者们对相关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了,既有回应现实的问题,也在进行深入的理论解释和建构。

图5 国内婚恋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6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从表3可知,农村青年择偶问题是学者们早期更为关注的领域。从2007年开始,青年农民工关键词开始出现,这也与我们的社会背景相吻合,这一时期的外出农民工正处于婚育年龄,且农民工数量在持续增长。从研究的态势来看,初期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的择偶标准,婚恋观等相对较为简单的描述和讨论,而后期则开始出现采用一定的视角,如婚姻市场去进行解释。这些高频词汇,揭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所在,与前文对图5和图6的分析和高被引文献和作者发文分析所呈现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的分析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表3 青年婚恋研究高频关键词

(续上表)

四、小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首先,从发文量的趋势看,国内婚恋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受到学者们的注意,此后一直到21世纪初之前,并未吸引学者们的更多关注。从21世纪初开始呈现出小波动中上升的态势,这跟我们的社会大背景也十分相符,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在这个时间段陆续进入适婚年龄,而国家户籍制度的松动也促使青年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从而引发了对青年农民工,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恋困境等主题的探讨。

其次,从高产作者和核心机构上看,风笑天、吴鲁平、贾志科等学者是国内在本领域较有代表性的学者。风笑天教授自21世纪初开始,对这一议题持续关注,吴鲁平则是较早对本议题关注并取得较大影响的学者,但中间似乎关注度有所下降,近几年则又开始重回此领域研究。贾志科则是在21世纪10年代开始,对青年婚恋研究展开了持续性的关注,并取得较大影响,属于国内本领域的后起之秀。从机构上看,由于风笑天教授21世纪初调入南京大学,从而直接带动了南京大学在这一领域的影响,而华中科技大学则属于机构相关研究多,单个作者论文发文量相对较少的类型,这两个机构是国内婚恋研究的第一梯队。

再次,从高被引论文来看,国内青年婚恋研究的高被引论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式,带有一定文献综述性质的论文;另一类是对某一特定群体关注的论文,属于此领域国内的“开山之作”。

最后,从关键词共现分析上看,可看出国内婚恋研究的焦点领域有婚恋观、青年农民工、择偶标准等;且可较为清楚地将国内青年婚恋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这些随时期变动的关注点,既体现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同时,研究也从前期的偏重描述转向中后期的理论对话与理论建构。

但目前来说,国内婚恋相关研究在以下方面或仍可加强,首先是比较视角似乎较为缺乏,比如代际间婚恋观的差异,如“80后”与“90后”的不同,“70后”跟“90后”的差别,这种差别也深刻地反映在当前现实中,诸如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冲突即是这种反差的体现,然而,现有的研究似乎并没有将此作为一个研究的侧重点,而是在分析研究对象的时候(现阶段而言,通常是相亲节目,相亲会等)顺带展开相关的讨论,这应当说是不够的。虽然当前青年的婚恋自主性与以往相比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父辈的影响在不同青年群体个体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笔者曾经就此问题访问过大学本科生,发现女性更容易受到父辈的影响,而男性则相对自主性更大,这种影响的不同又如何影响青年的婚恋观念和实践呢?所以,有必要弄清楚父辈和子辈在观念上的差异,以及父辈如何影响子辈的婚恋决策,如此才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念和婚恋实践。

第二,虽然少部分论文对不同青年群体间有对比分析,如风笑天教授就曾对比未婚青年择偶方式与已婚青年择偶方式的异同[17],但总的来说,对青年群体间的差异比较分析仍比较缺乏,比如前文提到的代际对比的视角,包括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婚恋观念和婚恋差异,似乎较少研究将这些进行比较分析。诚然,一篇文章研究一类群体也是通常的做法,但缺乏比较的视角可能会让我们难以理解不同青年间观念和实践之间的差异,也就无法提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比较宏观的理论解释。

第三,对于部分青年群体的婚恋实践的研究仍然很少。比如,开放式婚姻、形婚等[18],虽然这些婚恋实践形式目前而言在人群数量和比例上都相对较小,但这些实践形式可能在以后会有更多青年去尝试,而且,对小众问题和小众群体的研究与讨论,也应当是学术关切的着力方向之一。但同时,似乎某些特定群体的问题更受到学者的关注,至少在核心期刊的发表论文上来看是如此,如农村大龄男青年结婚难问题,而对另外一些群体的关注度较少,比如高学历高收入女性的婚恋问题。

第四,国内核心期刊对国外婚恋研究的讨论仍比较缺乏,很少有对国外青年婚恋形式进行探究的有代表性的高影响力的文献,这说明在此领域国内学术界与国际的对话接轨还做得不够。事实上,不仅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的对话与交流不够,本领域的不同学者之间,不同机构之间的交流也较为缺乏,更多的是纵向的合作关系,比如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在校期间或毕业后的合作,而较少横向之间的合作。

第五,从学科上看,除社会学之外,国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几乎找不到有代表性的高影响力的文献,虽然婚姻家庭属于社会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但无疑婚姻家庭所涉及的面要比社会学能够驾驭的要广泛得多,比如,青年婚恋的消费,青年婚恋实践形式的法律保护和青年相关的法律意识等。因此,对这一问题也需要其他学科的关注、探讨与争鸣。

除此之外,一些领域已经受到关注,但仍可继续挖掘,比如由于人口流动导致的通婚圈和婚恋观的变化,流动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与塑造,以及教育、媒体等对不同人群价值观念的塑造,也许都是造成当下青年婚恋价值观念差异的原因。风笑天教授也曾指出农村青年通婚圈的变化及其意义的研究是一个可着力的方向[19]。事实上,现阶段而言,对于通婚圈的研究可能应该拓展到全部青年而不仅仅关注于农村青年,诸如跨省婚姻,跨境婚姻,跨国婚姻的研究。这些方向的研究,目前来看仍是相对缺乏的。还有,相关的理论探讨虽然开始增多,但有影响的并不多,仍需深入[20]。现阶段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已有理论的验证,而对理论的拓展较少。总的来说,当前中国青年的婚恋实践形式呈现出非常多样化的图景。但总的来看,当代中国青年在婚恋、家庭与性观念方面的变动上仍可能呈现出三大趋势:即开放、宽容、自主[3]。青年的择偶理念从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从标准单一化到多样化转变应该是未来的趋势。正因为如此,也更需要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做出持续的努力。

猜你喜欢
婚恋学者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期刊审稿进度表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学者介绍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