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绿道规划

2021-03-25 07:57蓝雪雯廖秋成
乡村科技 2021年31期
关键词:绿道规划生态

蓝雪雯 廖秋成

(1.广东百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东莞 523000;2.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广东 东莞 523000)

1 新时代绿道规划要求与方法

1.1 新时代绿道规划要求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绿道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各大城市纷纷开展新一代的“绿道革命”。截至2019年4月,全国已建成超过5万 km的城市绿道,串联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务百姓休闲游憩健身,促进人与自然绿色协调发展。2018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绿道举行非正式会晤,就中印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由此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绿道已经不仅仅是联通各城市的交通步道,同时也承担着生态保护、区域联通、社区交流、经济发展及城市发展等重要功能。对绿道的建设需要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接轨“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复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思想,注入新的思考与活力[1-3]。

1.2 新时代绿道规划方法

1.2.1 多方协调,激发城市潜力。建设新时代多功能复合型绿道,应深入城市肌理中,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地民情风俗,确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格局与城市未来建设体系之间的关系[4]。从多维的角度出发,整合城市资源、激发城市潜力、塑造城市形象、完善服务功能,打造深入城市内部的多功能公共空间网络。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现代城市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混乱、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新时代的绿道网络系统聚焦于“城市病”的根源上,基于土地适应性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生态敏感性分析、城市发展规划等科学性报告,合理确定绿道的线路,将城市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串联起来,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性发展的畅通、安全的城市绿色脉络,为城市注入全新的活力,激发城市潜力[5]。

1.2.2 以人文为本,提升人居环境。绿道建设是一个具有综合效益的民生工程。其规划管理、建设设计和受众群体均以人为主,人既是绿道规划建设的监管者,也是绿道功能和价值的受用者。因此,绿道的规划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使用者的心理活动、行为体验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真是做到“为民所谋、为民所用”。以人为主的绿道设计首先应以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心理感知等学科作为理论基础,根据人体的物理环境参数进行视觉环境设计与景观规划,深入研究人体活动和心理规律,使空间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另外,结合人们所需,将居住区、城市商业组团、绿地斑块等城市主要功能区域串联起来,通过线性脉络的组织,丰富市民的户外生活,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1.2.3 统筹规划,促进区域联动。将绿道作为区域联系的切入点,优化城市格局,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将绿道网络与生态保护、基础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资源的高效运转,促进区域的互惠互利,这是新时代多功能复合型绿道的基本要求。绿道要想发挥区域联动的重要功能,必须从宏观角度出发,与生态、交通、旅游等网络同步构建,联系区域之间散布的资源点,融合文体旅商农等多种形态,打破区域圈层发展结构,助力乡村振兴及区域的协同发展[6]。

2 案例实践

2.1 西安市城墙古都绿道专项规划

2.1.1 项目概况。陕西省西安市城墙古都绿道以西安城墙为基础,从多维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集生态缝合、交通联通、文化复共、产业提升、链接文化遗址与城市建设的快捷、高效、绿色的慢性交通体系。经过一体化设计,将城墙绿道重新优化,焕发活力,将步行与活动空间,邻里交往空间、附属设施空间相互结合,优化整体道路系统,为市民及邻里提供更多(多元、多样)的户外交往空间,激发城市活力。

2.1.2 规划结构。文化为魂,生态为卷。项目以城市景观品质和人居环境提升为导向打造绿色、人文、和谐的世界级长安绿道。结合场地特色,深入挖掘西安的文化内涵与城市精神,打造“忆长安,道古今,和天下,享盛世”的规划主题,通过“绿”“道”“画”“梦”四大策略,构建符合西安城市需求、体现西安城市特色的文化展示社区,倡导绿色、安全通行,让市民体验城市慢生活,慢享西安宜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回归生活本真。

“绿”即合成多维度的城市绿色生态网。以绿道串联现有规划公园,整合街头公园,把零散的绿地整合成一张绿道网,整合现有绿化空间,将大面积开敞公园绿地区域作为重要的绿色节点,将其与绿道网络联系,辐射周边。“道”即结合城市规划周边用地类型,形成满足周边城市活动需求的慢行休闲空间场所。增加公园绿地与广场空间,慢行空间中设置兴奋点,强化利用度、参与性,同时构建高品质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道路使用舒适度。“画”即文化传统通过符号、韵律结合绿道呈现,以雅俗共享的艺术形式绘制出一幅西安城市的宜居画卷。将西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打造生活趣味名片,联通城区内外分布的各类文化景点,描绘西安生活的华美篇章。“梦”即打造交互式全息体验大视窗,共同唱响西安品牌的中国梦。结合信息化、智能化等高新科技手段,集中展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交互体验式智能绿道大IP。

结合大西安“五环、十廊”绿道空间结构,以城墙绿道为基础联系城市绿道网络,构建“一环三区四带”的绿道景观格局。“一环”指城墙文化体验环。以城墙为基础,结合护城河、绿道、市井社区,构建五位一体的城墙绿道,激发旧城区的新活力。“三区”指书院门文化街区、回坊文化街区和七贤文化街区。三条文化街区对应三大城市功能组团,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绿满古都、花重长安、山水相映的古城新道。“四带”指长安路、咸宁路、太华路和大庆路。以几大主要交通道路为骨架,构建绿道系统,联系“五环、十廊”的城市总体绿道体系。

2.1.3 规划方法。第一,强化内核。整合沿线绿地空间,充分利用街头绿地,分类分级构建构筑公园体系。联系场地周边公园,提升绿地景观。改造后,形成综合性公园5处,社区公园4处,专类公园2处,小游园10处。合理运用现有城市交通体系,构建可达性强、自成体系的慢行系统。经过改造后,构建绿带主线83.63 km,其中骑行道83.63 km,步道98.5 km,城墙绿道41.56 km,连接线绿道33.00 km,文化街区绿道9.07 km。第二,延续文脉。挖掘城市内涵,串联项目范围内各类型景观资源,突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资源。以线串点,以线带面,复兴西安老城文化,活化西安老城空间。结合古韵新城、多彩街巷、唐韵风采三大主题分区,打造形成11条主题游览路线。古韵新城主题区域打造四条游览路线,分别为古今长安、山水长安、白页长安、画梦长安;多彩街巷打造三大游览路线,分别为乐贤游线、思贤游线、学贤游线;唐韵风采打造四大游线,分别为丝路金桥、宫苑华章、民俗影苑、大唐盛景。第三,激活地标。依托绿道建设,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结合城市更新,布局文旅产业,构建城墙文化旅游产业,激活地标。

通过强化内核、延续文脉、激活地标三大策略,构筑“一环三区四带”绿道体系。最终沿明城墙、唐都城遗址构建起90.53 km的环状慢行系统;为350万的居民提供绿色出行服务;衔接规划和利用城市灰色空间,增加生态绿地面积,串联世界、国家、省市级文化遗产遗迹25处,形成城市文化廊道。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卷,古今融合、新旧交错,构建开放式、多功能的环状生态绿道,展示古长安文化的绿色画卷,体现世界水准的城墙绿道。

2.2 佛山市狮山镇慢行系统规划

2.2.1 项目概况。广东省佛山市狮山镇慢行系统网络覆盖狮山镇全镇。其在山林、水体间开辟慢行绿道、亲水栈道,利用高架桥在亲水平台和道路旁布置休憩设施,打造生态廊道,在各个生态区之间建设城景互行线,让各区域的特色景观自然融为一体,促进人居自然互渗,为市民打造“慢享生活”。根据场地现状及城市特色,形成“六环一线”的交通网络。无缝衔接慢行系统和轨道交通站点,实现城市交通“快”与“慢”的连接,让人们在快与慢之间自由切换,建设高品质生态园林城市,实现美好人居体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2.2.2 慢行系统网络规划策略。一是基于民众的根本需求。佛山市狮山镇慢行系统规划充分体现以人为空间主体的规划理念。在规划之初,设计团队走访狮山镇的大街小巷,对场地周边的市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绿道的规划设计充分结合民众的根本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二是结合城市的发展轨迹。深入研究狮山镇城市发展规划,将绿道选线规划与城市重要布局发展规划、交通网络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等结合。

设计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打造服务中心市区的高品质、便捷的慢行系统,提高中心城区形象。与交通网络接驳,融合生态发展,打造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出行系统,形成快慢相宜、刚柔并济的宜居城市交通体系。

2.2.3 构建“三廊体系”。构建交通联廊、连通廊、休闲廊3个联通系统,将公交枢纽、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学校区、公园及湿地等大型城市功能体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多功能、可达性强的慢行交通网络。

首先,构建交通联廊,即MOD廊道,规划轨道站点周边慢行接驳系统,完善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出行环境,在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是引导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合理化的重要环节。以公交站为中心,划定1 km服务圈(步行10~15 min可到达的距离),根据服务圈覆盖范围,构建绿道网络。将各个交通站点相连,形成安全畅通、便捷舒适的“交通廊”。“交通廊”连接各大交通点,大幅度提升了狮山镇内区域的交通可达性,有助于构建高效实用的集散网络系统(见图1)。

图1 交通联廊分析图

其次,构建连通廊,即连接居住区与学校、商业、办公及公共服务设施等之间的联络通道。以各居住区出入口为中心,划定1 km服务圈(步行10~15 min可到达的距离),根据服务圈覆盖范围,构建绿道网络。将各个居住点相连,构建“连通廊”。“连通廊”连接居住区与学校、商业区、办公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用地,能快速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见图2)。

图2 连通廊分析图

最后,构建休闲廊,即以满足休闲健身为主,兼顾串联各慢行单元的功能,连接绿地、主要公园、旅游区。以各景区、生态绿地出入口为中心,划定1 km服务圈(步行10~15 min可到达的距离),根据服务圈覆盖范围,构建绿道网络。将个景点、绿地相连,形成生态绿色、自然条件优越的“休闲廊”。“休闲廊”以满足区域内居民休闲健身、联通生态斑块为主,为市民提供生态绿色、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见图3)。

图3 休闲廊分析图

3 结语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绿道建设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的功能已不再仅仅与生态保护挂钩,而是连接城市空间,平衡生态环境、促进社区交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举措。构建新时代绿道,必须从多维视角深刻思考,结合民众诉求、上层次城市规划、区域整体布局等要素,连点成线,连线成网,串联众多资源,全面覆盖城乡镇区,真正做到为民生谋福祉,为城市添生机。

猜你喜欢
绿道规划生态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规划·样本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