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黄羽
“灿烂、和善以及永远的笑脸”是陈老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书本那引人入胜的封面,让你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任时间从页码间悄悄流走。
犹记第一节课,与以往的语文老师不同,陈老师并没有讲课文,而是从我们的名字入手,从尊美之称的“子”講到儒家传统的“仁”,让我们体会师长在名字中寄寓的治国平天下的美好企盼。那时我也曾想过陈老师名字的含义,是如月光般高洁超拔,抑或是如月影般亭亭玉立,又或是如月一样给人以温和,我无从知晓。
陈老师上课,总带着一个“神奇”的帆布包,每每讲至生动处,便信手打开包,拿出一本她在读的好书。往往一节课,总会给我们推荐三四本好书。讲现代诗时,推荐《设计诗》;讲黑塞时,谈及《在轮下》;介绍新闻时评时,又会讲《时评中国》,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每每总会被此景惊叹,不觉暗问,为何老师会读过这么多书。后来,当我得知老师每天坚持读一本书时,我对她的敬意便更深了。
陈老师于我们而言,有时更像是一位朋友。读陈老师的学生时代,也将我拉回了我走过的九年求学时光。也许老师也曾是学生,也曾有过走廊上嬉戏的身影,也曾憧憬讲台上一个个的身影在粉笔制造的光芒下,激情洋溢。
陈老师,16年从教生涯,一日不怠,为人师表。而我,16年春秋已度,仍是打鱼晒网,不一而终,不禁羞愧难当。
也许对于陈老师,我只能如初读一本书一样,翻开序章,品味卷帙浩繁中的点点星光,但老师那灿烂的笑容、认真的态度、不倦的精神,却深深影响了我,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