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形态转变的境遇、路径与策略

2021-03-24 18:29李丹阳
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教育

李丹阳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形态的变革是在新时代教学思维的引领下,顺应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形态的变革主要包括:从独白课堂转向对话课堂、从封闭课堂转向开放课堂、从现实课堂转向混合课堂、从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从经验课堂转向精准课堂。为此,要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激发课堂形态转变的主体活力;重建学校教育理念和文化,保证课堂形态转变的有序推进;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夯实课堂形态转变的基础;加强课堂研究,为课堂形态变革提供指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课堂形态转变;转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1)01-0051-08

0 引言

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部于2018年4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正式进入了信息2.0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持续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教育理念、教育形态、教育思维等方面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壁垒,促进课堂形态的转变和变革。那么,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形态变革的现实境遇是怎样的?将发生怎样的转变?如何实现课堂形态的转变?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讨对于满足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以及教育改革都有重要意義。

1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形态转变的现实境遇

1.1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促进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期培养人才,从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自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力求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人才培养,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到:我国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工作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已经大幅改善,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及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信息技术分析教育数据来改进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实,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对课堂形态转变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使得各种先进技术能够应用到课堂上来,如VR智能可穿戴设备、射频识别(FRID)、红外感应、视频监控等都为课堂形态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发达地区以及部分走在时代前列的优秀教师已经频繁使用智能教育设备,如VR设备、电子平板等辅助教学。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应加快推动更广泛地区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促进课堂形态变革,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

1.2 发展核心素养的推动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提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自文件发布以来,如何立足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改革、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广受关注的议题。2019年10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国际研讨会提到要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仍以应试知识为主,并没有把核心素养要素和课堂内容深度融合;其次,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合作与探究式学习,而现实课堂中教师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进行“满堂灌”,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核心素养的培养仅限在课堂中是不可能是实现的,必须要打破原有课堂的局限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即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范式。

1.3 教育政策的要求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重强调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要求教师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并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教育部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提升慕课服务,提供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到针对翻转课堂、网络学习空间、专递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不同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试点组建若干个区域、学校联盟,探索形成一批成熟的、可推广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地区也发布许多因地制宜的教育政策要求,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制定《“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2022年)》和实施方案,要求“探索开展云备课、云教学、云辅导、云诊断、云教研,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智慧教室、虚拟现实教室、增强现实教室”;安徽省发布《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要求“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各个地区都发布新的政策要求,尝试建设更加具有活力和智慧的课堂,为课堂形态的进一步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助力。但是,课堂形态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育主体顺应教育政策要求,在实践中不断试验与摸索。

1.4 新时代教学思维转变的引领

教学思维方式是教学主体用以认识与把握、观察和解释教学现实的思维活动样式,主要表明“如何思维”与“思维什么”[2]。在现实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的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的教学思维所决定的。因此,教学思维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率有着重大意义。但是教学思维并不是固化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具有更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往往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极强的创新思维。但是由于学生的心理还处在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也期望在课堂上、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心理关注。因此,新时代的教学思维也随之改变,新的教学思维要求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身生态和谐全面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改变以往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关键是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从现实思维进入虚拟思维,由预设思维转向生成思维,从标准思维转向极致思维等层面。因此,教学思维引领课堂形态的转变,将新型教学思维落实于课堂教学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2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形态主要变革路径

2.1 从独白课堂转向对话课堂

独白课堂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拥有话语霸权,主导课堂教学的走向,学生则是课堂中的“失语者”,课堂教学完全是教师经验的单向传输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学生不是主动地学会,而是“被教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阻碍了师生积极对话与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下降,因此产生了“浅表学习”甚至是“虚假学习”的现象[3]。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即时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一方面,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也不再是课堂的权威,学生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可依靠信息技术在课后继续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起,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交流,打破独白课堂的“单边传输”僵局,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学生更有勇气与他人交流分享、进行时时对话。因此,课堂形态从独白走向对话是必然的。

对话课堂是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体,通过对话的方式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来开展教学,最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分为生师、生生、生本3种对话形式。生师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生师通过知识的交流探讨以对特定问题的问答形式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生生对话是培养学生倾听交流能力、弥补学生个体差异、共享个人思维成果的主要方式,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实现。生本对话指的是学生和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是一种意义阐释性对话,它是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学生主要结合自身生活实践和已有认知,分析和理解学习内容,以便学习时能够有更深体会。以上都是现实课堂常见的对话形式和实现途径。但是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这些对话形式的实现途径不仅包括基于现实课堂的面对面实时对话,还包括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同步交互以及异步对话。基于互联网的课堂对话,首先打破了现实课堂对于对话的时空束缚,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展开对话。当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可以直接在学习平台留下自己的问题和感想,并获得教师的在线回复;当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也可通过社交软件与教师实现网络平台的师生实时对话或异步交流。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学习社区等地方阅读其他同学的想法,实现生生之间的思维分享。最后,“知识不存在于书籍之中,也不存在于人脑之中,而是存在于网络本身”[4],基于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获得有关所学内容的更多补充拓展知识,能够使生本之间的对话更加深入、更有价值。总而言之,独白课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的需求,从独白课堂转向对话课堂是时之所趋。

2.2 从封闭课堂转向开放课堂

封闭课堂不仅仅是环境的封闭(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更是指课堂各个部分的全方位封闭,主要表现在经验的封闭性、问题的封闭性、思维的封闭性以及教师交往的封闭性[5]。受传统教师权威思想的影响,教师组织和教授的是教师自身的经验,很少会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并不是学生新旧经验、师生经验的碰撞和交融,而是教师经验的机械重复;其次在传统的预设思维模式下,教师在课前已经写好了教案,并且设置了课堂问题,甚至预设了问题答案。因此,学生并不能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这不仅导致了问题的封闭性,也导致了思维的封闭性;教师交往的封闭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在特定的场所展开。在许多教师看来,教室是教学的主战场,是他们的私人领域,别人不应该也不能踏足,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学习。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复杂性导致仅靠教师个人经验无法解决所有难题,需要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因此,从封闭课堂转向开放课堂是必然选择。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一根“丝线”,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地通过网络获取、分享信息。对于学生来说,互联网的广泛性使他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内容、生活经验,促使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提高,他们会有更多的新经验、新问题、新思维;对于教师而言,面对学生因互联网而迸发的各种“新”,他们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经验、增加知识储备、树立信息观念、加强教师合作,学会利用互联网开展课堂教学。而开放课堂就是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打破课堂时空对学生的限制,把学生和教师从教材和教案中解放出来,加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维能力。和封闭课堂相对应,开放课堂特征主要表现在经验开放、问题开放、思维开放以及教师交往的开放。如今学生每天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学生每一次的网络信息获取过程就是学生自身新旧经验碰撞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学习的唯一途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个人秀;教学不再是封闭课堂中教师经验的堆砌,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其次,现在大部分教师都会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平台提前发布学习任务,随后大数据系统会统计学生的學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现状和已有经验。并且,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预设的流程、问题禁锢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发展提出疑虑,并尝试寻求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出了各种有价值的问题,也促进了自身思维的发散。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活动的复杂多变,加之信息技术的复杂性,使当下的教育工作更加艰难,需要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合作,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计划。总之,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有形和无形的禁锢之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可以学得自由、学得广阔。

2.3 从现实课堂转向混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优质的网络开放在线课程以及学习平台发展迅速,扩大了优质资源的受益面,给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不断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现实课堂是一种单向的传输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全部内容,更不用说能够融汇贯通、学以致用,导致传统现实课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诚然,基于各种智慧学习工具如UMU、雨课堂、对分易等形成的虚拟网络课堂发展迅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我管理的严格性,虚拟课堂想直接取代现实课堂成为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天方夜谭。因此,融合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优点并能有效规避各自缺点的混合课堂应运而生。

混合课堂是融合了现实和虚拟、线上和线下教学优势的一种新型课堂形态,能延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教师新时代辅助者、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接触更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混合课堂的应用主要遵循以下程序:(1)教师通过慕课、雨课堂等学习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搜集资料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完成任务,并且提出疑问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通过网络平台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一些个性化的问题,一些共性的、需要深入挖掘的问题则放在现实课堂进行深度学习。(2)现实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才能的展示舞台和交流思想火花的场所[6]。现实课堂可以利用VR设备创设真实环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合作成果,再由教师讲解问题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学习,同小组成员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内化并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之后学生通过雨课堂、对分易等学习平台在线完成课堂总结训练,教师做出补充和答疑。(3)现实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完成并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并根据练习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改进教学。从现实课堂转向混合课堂,不仅保留了现实课堂集中性强、效率高的优点,还充分发挥了教师引导者、辅助者、督促者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的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育的质量。

2.4 从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7]自生命教育思维出现后,我国一直都在追求以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形态。时至今日,信息随处可得,学习随处可行,课堂不再局限于学校围墙的方寸之地,网络成为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已经可以利用网络学习自己所需的任何知识,满足自身个性化需要;也能通过网络和教师在线互动,提高师生交流的频率,降低师生身份差距,消除隔膜,使师生在课堂上可以倾注更多感情,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精神、人格的交往。但是在现实中,以知识为本的知识课堂仍是课堂形态的主体。知识课堂的主要出发点是向学生传授应试知识,让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整个教学过程重知识掌握轻意义引导、重认知训练轻情感体验、重考试选拔轻全面培养,不利于学生情感、灵感和创造力的培养。

生命课堂则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更加注重师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价值,力求每节课师生都能获得生命体验。“生命课堂 ”体现的教育根本价值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关怀与提升,把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当成人的最高目的[8]。夏普祥先生曾提到课堂价值的追求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为生存而教、为发展而教、为享受而教[9]。在社会发展初期,为了维持生存,学习前人所留下的实践经验成为了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时候教育是为了生存而教。在跨过生存危机阶段,社会开始求发展,作为受社会因素制约的教育就不可避免地要转向为发展而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当前,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利用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感受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从而发现知识的美丽,提升自我情感体验,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教育给精神带来的满足,为享受而教,为享受而学。

在“互联网+教育”的支撑下,师生可依托技术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以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基础,进行同步或者异步的师生、生生交流合作,使学生勇敢地表达思想、表现自我,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使师生之间进行人格的交往和精神的贯通,从而展现出课堂的勃勃生机。从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的实质就是从重知识、重认知到重情感的转变,人们常说教育即生活,生命课堂就是把课堂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重视情感体验,提升生命价值。

2.5 从经验课堂转向精准课堂

美国学者Lindsley在20世纪60年代将“精准”一词首次引入教育教学领域,提出了“Precision Teaching”的概念。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精准教学的价值。2016年,伴随着新课改关于“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的要求,我国开始了关于精准教学、精准课堂的尝试。由于当时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教师获取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途径有限,大部分还需依靠笔纸记录,不仅精确率低,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教師在课堂上还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实质还是一种经验课堂。经验课堂是教师以已有的教学经验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实践里,教师就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下进行,学生学习步伐大体一致。因此,教师根据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目标,讲解重难点。教育信息化2.0时代,大数据技术发展已经成熟,可以依靠各种数据分析软件精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并形成可视化资料给与教师可靠反馈,为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精准教学提供技术保障。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精准课堂即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数据,形成个性化学情分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经验组织、教学结果评价提供真实可靠数据,实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精准课堂主要包括教育目标的精准设计、教学内容的精准编排以及教学评价的精准发布。课前,教师在智慧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然后收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行为等数据,形成学习报告并利用智能技术给学生分组并反馈给教师,教师依据这些可靠的数据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调整。课上,利用人像捕捉技术、可穿戴设备等,获取学生在学习参与度、学习投入度、课堂互动、知识摄取甚至情感状态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并实时反馈给教师进行教学调整。课后,根据课堂表现和学习偏好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内容进行深度拓展学习。同时,教学评价不再仅仅依靠课堂测验、课堂问答情况进行结果性评价,更有学习行为分析,将结果性评价转变为生成性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更能客观呈现教与学的过程,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精准。

3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形态转变的基本策略

信息化2.0时代课堂形态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非一日之功可成,是充分综合多方面力量、协调教育内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应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为课堂形态的转变夯实技术基础;其次,应加强课堂研究,为课堂形态变革提供指引;再次,要重建学校教育理念和文化,在学校之内形成课堂转变的共识和积极参与的氛围;最后,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激发课堂形态转变的主体活力,形成浓厚的课堂改革氛围,从而促进课堂形态的转变。

3.1 加快教育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建设,夯实课堂形态转变的基础

进入信息化2.0时代,国家发布多个文件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目前为止,我国“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日益成熟,但是想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推动课堂形态的变革,还需在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建设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

首先,建设校内外互通连接的互联网学习平台。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平台之间互不相通且各有优劣,一方面,各个平台收集的教育信息零碎、片面,不利于教育数据的融合分析,阻碍了教育变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各个学校在进行教育变革实践时所选择的智能平台也各不相同,阻碍了学校、地区之间对于课堂变革的学习和互动,不利于课堂形态的变革的整体进程。因此,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发挥不同教育平台的特色,建设校内外互通连接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是当下亟需关注的问题。

其次,建设区域资源共享共建的教育平台。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是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在偏远、贫困地区,由于资金、人才的缺乏,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许多教育资源并没有实现共享,限制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受益面,大大降低了各种课程资源对弥补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作用。为了加快教育变革,促进课堂形态的转变,应充分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作用,立足地区特色建立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发达地区教育带动不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在整个教育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大贫困地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使贫困地区能够加入到资源共享教育平台的建设中来。其次,区域共享共建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本地的教材建设相匹配[10],立足本地教育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符合學生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最后,搭建互联网学习监督评价平台。在教育变革的进程中,学校和学生势必会选择各种学习软件、学习平台辅助学习。但是国家缺乏对互联网学习的评价和监督平台,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平台。此外,一些学习APP或者互联网平台,除了学习内容之外,隐藏了许多不良的信息和广告,需要国家建立监督平台加强管制。

3.2 加强课堂研究,为课堂形态变革提供指引

课堂形态的转变不是单向的、信息技术推动的过程,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内部各个要素共生发展、调试共进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课堂形态的转变提供了外部的技术支撑,而对课堂的研究则是作为教育内部要素对课堂变革的支持。

首先,厘清新型课堂形态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堂形态的转变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转变过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难性。因此,厘清各个课堂形态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进行课堂变革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只有弄清楚了对话课堂、混合课堂、开放课堂、生命课堂、精准课堂究竟指什么?该课堂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并与传统的课堂形态进行分析比较,正确认识与之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大胆地迈出变革第一步。

其次,深化研究内容,形成理论模型。课堂形态的转变是顺应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进步的必然选择。课堂形态的转变必然伴随着阻碍与困难。因此,一方面要深化对课堂变革内容的研究,为教师参与课堂形态转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形成课堂形态转变的理论模型。(1)课堂形态的转变不仅仅涉及到对教育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转变,同时涉及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网络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要充分挖掘相关理论,并分析、考虑他们之间的联系,为课堂形态变革提供科学、完整的理论支撑。(2)课堂形态的变革并不是某一学科单独、孤立的转变,而是各个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变革,因而也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课堂形态的整体变革。(3)教育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课堂形态变革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因此,关注新兴技术与教育理论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了解课堂变革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科学技术形成理论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加强本土研究,强化区域特色。课堂形态的转变不仅受教育内部诸要素(如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等)的影响,也受教育外部诸要素(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环境、本地习俗等)的影响。因此,课堂形态变革须立足于本土实际,综合本地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以及本地教育发展特色、发展需求,并针对课堂形态转变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本土化研究和实践探索,强化区域教育发展特色,顺应本地教育政策要求,更好地为课堂形态转变提供指导。

3.3 重建学校教育理念和文化,保证课堂形态转变的有序推进

学校教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精神、校风、校训等方面。学校教育理念又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指导学校教育教学行动的思想和灵魂[11]。课堂形态的变革最终要落脚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就学校而言,为了保证课堂形态转变的有序推进,应该重建学校教育理念和文化。

首先,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学校教育观念主要体现了学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回答。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学生取得好成绩,考取了不错的大学,未来的前途将一片光明。因此,为了占据教育市场有利地位,扩大教育规模,大多数学校仍旧把教育工作的中心放在学生成绩的提升上,坚持的还是应试教育观,强化学生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其他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出现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是知识技能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通才”。课堂形态的转变是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观转向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教育观,不仅仅把目光置于学生成绩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进行自主、自能的创造性学习。

其次,调整学校管理制度。课堂形态转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积极配合,调整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更加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体制,能激发教育改革的内部活力,给予教师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能够激发教师参与课堂改革的积极性。调整学校管理制度首先要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可以改年级组为年级部,由校长直接领导,简政放权,让校长在进行行政管理的同时参与到教学管理来,参与到课堂改革中来,为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提出良策。除此之外,给予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建立民主化管理制度,让教师敢于提出并尝试个性化的改革方案,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为课堂形态转变提供助力。最后,要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利用“钉钉”“OA”系统等处理教育事务,使各项工作公开、透明、高效,实现全校工作人员的联动[12],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彰显学校精神。

最后,重构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学校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观转向了综合素质观,相对应的,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也应随之改变为从只关注成绩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学生的评价也从关注学业成绩到关注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从学业表现到全面综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因此,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也应包括这6大方面,缺一不可。此外,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和教师息息相关。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重构也要加入对教师的评估。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利用教师档案袋,把教师教案、教学反思、教研活动记录、科研成果、学生评价等都纳入其中,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师德水平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反馈,激发教师工作活力,提升教育质量。

3.4 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激发课堂形态转变的主体活力

教师作为教育的三要素之一,不论教育经历怎样的变迁和发展,教师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不能也不可能消失在课堂上。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课堂形态的转变,要整体提升教师素质。

首先,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由信息技术支撑的课堂具有超时空、虚拟化的典型特征。就时空而言,教学不必局限于课堂之中,也不必受传统的时间限制。教师要打破旧课堂观念的禁锢,尝试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结合,突破时空限制,增强课堂的延展性。就课堂作用而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课堂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力,促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摒除“知识重于一切”的观念,精心组织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学习经验。就师生关系而言,教育信息化2.0时代坚持的不再是教师权威论,而是师生协同合作思想,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平等互助的,在教学中相互助长。此時的教学应当是和谐、欢乐的教学,是师生平等参与、协作多赢的整体效果。

其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必备素养,为了促进课堂形态的转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必要的。在“术业有专攻”思想影响下,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往往是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对科学文化知识并没有提出严格的要求。但是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生的知识广度大大扩展,可能会提出各个方面的问题,为了准确解答学生的各种疑惑,当今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更要掌握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除此之外,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技术如电子白板、可穿戴设备、红外射频等已经应用在课堂上。但是,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先进技术在课堂上可能导致各种突发状况。为了应对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还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为课堂形态转变提供助力。

最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不再是监督者、管理者,而是促进者、引导者、辅助者、规划者。教师应该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做学生学习的规划者;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辅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虽然新时代教育发展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激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指引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认识并顺应自身角色的变化,与课堂变革的步伐保持一致,在转变过程中激发主体活力,带动学生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推动变革进行得更加迅速和彻底。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 罗儒国.“互联网+”时代教学思维方式变革:境遇、趋向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9(1):149-156.

[3] 陈静静,谈杨.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Z2):90-96.

[4] 罗儒国.网络时代教师的生存悖论与破解之道[J].南京社会科学,2015(8):128-135.

[5] 徐冬青.从封闭走向开放: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J].基础教育,2011,8(2):89-93.

[6] 赵慧娟.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革命:新课堂新思维新模式[J].成人教育,2018,38(9):5-9.

[7]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李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命课堂的本质、特征及其建构[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报,2013,13(3):45-47

[9] 夏晋祥.论生命课堂及其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2):91-97.

[10]吴南中,夏海鹰,张岩.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形态变革的逻辑、形式、内容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24-33.

[11] 罗刚淮.学校教育理念的生成和践行[J].少年儿童研究,2013(16):48-49.

[12] 关享福.浅论如何依托学校信息化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Z1):55-56.

猜你喜欢
信息化课堂教育
欢乐的课堂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写字大课堂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