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苗
柬埔寨国立博物馆
说到柬埔寨,跳入脑海的第一个关键词应该是举世闻名的吴哥窟,其宏大的规模和谜一般的身世令人神往,但要了解吴哥文明之外更多高棉的艺术成就,错过了位于首都金边的柬埔寨国立博物馆会是一场遗憾。毕竟,这里是世界上高棉文化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的建筑融合了高棉传统风格和法国殖民风格。从洞里萨河边走来,视线越过长长的草坪,就看到其高耸的尖顶和飞翘的装饰。在关于柬埔寨艺术和建筑的著作里,英国学者Helen Jessup称赞其为“传统柬埔寨建筑形式为现代所用的最佳代表”。当人们走进庭院里棕榈树的阴影之中,微风过滤东南半岛燥热的白日阳光,只给皮肤留下愉悦的温暖。
每个跨入博物馆大门的人,视线都无法从一座俯视着自己的石雕上离开。的确,它太过憨厚可爱,似乎不可能属于遥远耀眼的过去,而应该现身于小孩子钟爱的漫畫书之中。但这座大鹏金翅鸟(Garuda,又叫迦楼罗)确实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鹏金翅鸟
八臂毗湿奴
半躺的青铜毗湿奴
大鹏金翅鸟是高棉文化里最常见的形象,即上半身为人形的巨鸟,只是嘴如同鹰喙。这尊雕像身高超过2米,是典型的贡开时期(10世纪由阇耶跋摩四世建立的王朝)风格—强壮却充满了动感,整尊雕像的重心落在了它向前迈出的左脚上,抬起的双臂似乎要将来人挡住,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庄严感。
金翅鸟是印度教中毗湿奴的座驾,亦是佛教里护法的“天龙八部”之一。也许你对这名字并不熟悉,但形象多变的它其实存在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诸多艺术作品之中,譬如暹粒郊外以精细雕刻著称的女王宫,又或是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国徽之上。
所以,10世纪的柬埔寨艺术家是怎么刻画它的呢?
就着下午舒服的光线,我开始研究它的细节:可以看到它的头上梳着发髻、戴着王冠,紧蹙的眉头与鸟嘴旁的胡须连在了一起,而胸前装饰细碎精致的锁链,穿着毛羽清晰的皮毛裙,亦成为雕像的另一个支撑点。尽管手指已不知去处,这尊大鹏金翅鸟依然不乏引人入胜的魔力。
在宽敞通透的展厅中,各个历史时期的藏品,如石器、青铜器、木器及其他文物,如有魔力一般,带你神游于元朝旅行家周达观笔下的真腊风情。博物馆的1号展厅里,陈列的都是精美的青铜器。透过玻璃罩可见,那些巴掌大的酒器面带微笑,每一根手指都仿佛只有拈花微笑的轻盈。
而在博物馆东侧宽敞通透的大厅中,陈列着数百尊造型优美的石雕。沿着台阶而下,迎面便是一尊无头的女性舞者,她圆润的曲线、婀娜的身姿,如同有着最柔软的躯体;而微微抬起的臀部裹在飘动的裙摆中,似乎要搅动午后逐渐扰人的热气,引来一阵凉风穿堂而过。这情景让人不禁想起了卢浮宫中迎风展翅的“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东方与西方,相隔几个世纪的裙裾与褶皱,却有同样真实而自然的韵律在流动。
金翅鸟是印度教中毗湿奴的座驾,亦是佛教里护法的“天龙八部”之一。
3号展厅正中,一尊八臂毗湿奴与矗立在其两侧的罗摩和大力罗摩雕像,共同组成了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
这组作品创作于6至7世纪,由于海运的发展,当时被中国称为“扶南”的高棉,其文化正在中南半岛发挥着领导性的作用,还曾与当时的中国东吴互派使节。而在当时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高棉,毗湿奴被奉为柬埔寨之主,掌管着宇宙万物。
这一组雕像是由黑色的砂岩雕成,历经千年,呈现出神秘而美丽的光泽。位于正中的八臂毗湿奴高达近3米,身着薄纱,而两旁的罗摩和大力罗摩都是传说中毗湿奴的化身。
就面部表情而言,3座雕像都是印度笈多风格的典型代表,比如椭圆形的脸部轮廓、垂肩的辫发、鼻子挺拔、嘴唇厚重而眉毛几乎相连。但对比同时期印度的雕像,这组雕像更强调自然的曲线和温和的表情,这也更符合高棉文化的性格。
而毗湿奴背后的圆拱结构,是最古老的高棉雕刻工艺之一,用来支撑他伸向不同方向的8只手臂,以及它们手中的印度教法器,比如象征知识的棍棒、象征生命的海螺、象征着地球的球体、盛满水的瓶子,以及火焰。虽然这其实是当时工艺尚未成熟的表现,圆拱却如彩带一般,带给这尊雕像意外的优雅,以及一种整体造型上的和谐流畅。
进入4号展厅,我的目光牢牢落在了一尊残破的青铜像身上。青绿的色泽以及残缺却安详的气息,让人生出十二分的好奇心。
这座半躺的青铜毗湿奴,是11世纪的巴普昂寺风格作品,虽然只是残件,但其微笑的脸庞却能让人轻松想象他高达6米的体格。这座东南亚的最大青铜雕像,刻画的是毗湿奴正在大海上漂浮期间沉睡(cosmic sleep)。因为可以令雕像的眼神和表情更加生动,宝石镶嵌在11世纪的东南亚十分流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眉毛和胡子的位置留下了明显的凹槽,足以让人想象他的眉毛、眼睛和胡子镶嵌了各种珍宝的华丽模样。
从铜像仅存的两只手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佩戴着手镯、项链和胸针。项链的正中装饰有圆形花饰,背后还有垂饰。铜像面部表情平静怡然,浑圆的头部,高高的额头,饱满的面颊,宽阔的肩膀和修长的手臂,都是巴普昂寺典型风格的男性神灵形象。
这尊雕像原位于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建造的西梅奔寺中,用以守护吴哥城。这座寺庙坐落在柬埔寨最大的水库—西巴莱湖之中,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描述了这座寺庙被高大的城墙包围,“……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铜佛一身,脐中常有水流出。味如中国酒,易醉人”。
在印度教传说中,此时的宇宙是一片混沌的海洋,毗湿奴躺在“千头蛇神”舍沙(Shesha)之上,他的妃子Lakshmi正为他按摩脚底,莲花正从他的肚脐上开出,而莲花上的梵天即将开启一个新世界的轮回……
虽然历经磨难,铜像已伤痕累累,但借由这些描述,一尊华贵优雅的雕刻依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的耳边仿佛鼓乐齐鸣、欢声雷动,而看到这尊雕像的人们脸上都充满了希望,仿佛寄情于一个崭新的开始。
12世纪时高棉王国成为东南亚最强盛的王朝,疆域囊括了今天的老挝和越南。随着统治者的信仰经历了从印度教向佛教的转变,柬埔寨的主流建筑艺术也从吴哥风格向巴戎寺风格进化。此时的高棉文明成就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给世人留下了吴哥窟、吴哥王城这些建筑瑰宝。但这之后,随着战事频繁,柬埔寨渐渐陷入混乱的漩涡,高棉艺术也随之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