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中学生法律概念确立研究探讨

2021-03-24 11:42蒙冬梅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3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学生

蒙冬梅

[摘 要]法治教育背景下,如何在社会与家庭教育中普及法学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年纪小,法治意识淡薄,教师可通过各种电子设备、课堂教学、模拟法庭、家庭法治教育等途径,引导学生学习法律概念,使他们树立起权利和义务意识,并在生活当中贯彻执行,提高法治意识。

[关键词]法律概念;法治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9-0064-02

朋友的身份是叔叔,负责两个侄女的教育和接送。大侄女8岁,在家里对奶奶说话很不礼貌。有一天,她和叔叔讨论隐私问题时说:“成绩是我的隐私,不可以告诉你。”现在的孩子很聪明,由于各种信息渠道来源广泛,已经在潜意识里确立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概念。叔叔说:“我尊重你的隐私,可以不知道你的成绩。可我和你爸爸都是奶奶的孩子,奶奶对我们有抚养的义务,我们对奶奶很尊重。奶奶对你虽然没有直接抚养的义务,但她从乡下来照顾你,实际上是为你付出,你要尊重这种付出。”大侄女听懂了,后来表现出比较尊重奶奶了。在家庭教育里,8岁的侄女已经确立了几个法律概念,至少能听懂并且能够贯彻执行,如隐私权、抚养权利等。

这是一朋友讲述的家庭教育故事。下面,笔者从这个家庭的法治教育故事入手,探讨如何在教育中教学法律概念,以及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贯彻执行。

一、法治教育中学生应当确立的法律概念

学生在法治教育中应当确立的法律概念,严格来说,都属于宪法的内容。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天生具有追求公平的心理,也希望获得尊重。以下是学生在法治教育中应当确立的法律概念:

1.权利和义务

权利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赋予人们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它是公民最主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权利。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利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别人做出相应的行为。义务是一个与权利相对应的法律概念,指他人对其享有或拥有之物负有不得侵夺、不得妨碍的义务。权利义务是相对应的一组宪法概念,若无人承担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便没有了意义。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责任。

2.隐私权

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公开或为他人知悉的个人秘密,包括私密生活习惯、笔记、财产经济、电子通信等。隐私权是自然人保守并禁止他人公开自己个人秘密的权利。隐私权的主体是自然人,客体是隐私。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对其个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有领域和私人活动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隐私权的内容如下:个人生活安定权,隐私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隐私支配权,隐私的维护权。

3.亲权

亲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人身和财产方面的保护管教的权利与义务。亲权的行使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为目的,亲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综合体。抚养权属于亲权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父母对其子女的人身权利。父母在子女成年之前,有权决定是否与子女共同生活,该权利在子女成年时即消失。

二、利用各种途径教学法律概念

1.通过各种电子设备、影视剧学习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很小就会使用手机、iPad、电脑等电子设备,各种信息的来源非常广泛。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在少儿时期,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就在不断增长。目前,各地电视台都有各种法治节目、法治频道等,但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节目还比较少,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制作。很多孩子在父母看连续剧的时候也会陪同一起看,近这几年,有很多有关法律的连续剧,如《离婚律师》等,他们从中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法律概念,如诉讼、家庭暴力、离婚等。陪同一起观看的家长,如果有意识地在旁边加以引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孩子从小就树立起健康的婚姻观念与家庭观念。

2.在课堂中教学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共同制定的《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为“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小学低年级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小学高年级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1/3;初中阶段,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期以专册方式实施教学,保证法治教育时间。高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可以采取分册方式,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独立组成部分,或者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的课时”。

国家已经进行教材改革,现在的小学都安排有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在低年级学生认知范围内进行的法治教育,旨在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重视这门法治教育课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视频案例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使学生真正明确各种法律概念。

3.开展模拟法庭案例演习

我国开展了法治普法教育进基层、进学校的工作,各基层法院经常跟各地学校联系,直接把真实法庭开在學校,让学生旁观旁听。有一些学校专门建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有专门的教室做模拟法庭,定期开展模拟法庭,利用各类真实案件,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法警、原告、被告等角色。同时,经常更换案件,如刑法的故意伤害案、民法的离婚案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扮演欲,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或许会影响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

4.家庭法治教育

在所有的教育途径中,家长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途径,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庭教育在法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与课堂教育并驾齐驱的两匹马当中的一匹。回到之前的家庭教育例子,叔叔在跟大侄女讨论隐私权的时候,给予大侄女充分的平等与尊重,提醒她反省自己对奶奶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他并没有强行灌输道德观念,而是从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出发进行教育。通常情况下,子女由父母抚养,父母由子女赡养,祖孙之间不发生权利和义务关系。现在的孩子普遍早慧并且理性,家长要相信他们能够理解。上述例子中,大侄女理解了奶奶对孙辈是没有直接抚养义务的,明白要尊重奶奶的这种付出,并且贯穿执行。

三、在生活中贯彻执行法律概念并化为意识

笔者最近看到一个视频:父母吵架之后,小男孩报警,说出的话让人印象深刻,感觉这个小男孩比父母更靠谱。笔者想把这个视频拿来做案例资料,结果一搜索,发现有大量类似的案例是父母吵架后小孩报警的。

案例A:2015年3月3日22时30分,7岁的女孩冰冰(化名)拨打110说:“我爸爸妈妈吵架吵得很凶,我怕他们打架,警察叔叔快来劝劝他们吧!”当民警与冰冰的父母取得联系时,两人已经和解,不需要民警到场。

案例B:2018年3月3日,一个小孩因为父母在家吵架,就自己报警。警察来到家里以后,小孩瞬间大哭起来,告诉警察父母打架的经过,然后语出惊人地说“自己都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想的,想让爸爸妈妈回到以前的样子”。

上面两个案例中的小孩,他们知道需要帮助时可以打110,这就是法治意识在生活中贯彻执行的事例。

1.培养学生有事找警察(打110)的行为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时,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有事找警察(打110)的行为。其实,就算父母不刻意培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幼儿园、在各种影视资料中都会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如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2.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行为的规范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了解和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处理问题时与学生商量讨论,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得到有效、理性的引导和尊重。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从法律规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序良俗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予以引导,教会学生思辨,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事件的焦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压力和认知自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解决问题。当学生出现消极想法,不知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责备或打击,应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分析并鼓励學生独立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了解自我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找到恰当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家长应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榜样

家长是最亲近,也最容易模仿的对象。要在孩子心中树立法律概念,家长首先应从自身做起,不能一边教育孩子要遵守《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一边闯红灯。试想:如果家长在生活中不注重个人言行,有赌博、酒驾等违法行为,如何能在孩子心中树立法律概念,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只有家长带头遵法,主动学法,严格守法,积极用法,才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确立法律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培养规则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