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筲箕滩”为“金银滩”的领头雁

2021-03-24 11:53陈诚卢晓龙
当代党员 2021年6期
关键词:金溪李波蚕桑

陈诚 卢晓龙

2月6日,春节前夕,空气中的年味越来越浓,黔江区金溪镇党委书记李波带着镇长杨胜前、镇人大主席曾平一起来到岔河村。

2020年,黔江遭遇百年难遇的洪灾,山洪和暴雨天气给蚕桑产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帮助蚕桑种植户重拾信心,李波在岔河村召集田海祥、田春芳、郑培育等15户蚕农开座谈会,了解他们在蚕桑产业发展上遇到的困难,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是蚕桑冬管时节,一定要抓好冬管,开了春,我们要继续发展。”李波说。

2018年3月,李波从此前工作的杉岭乡调至金溪镇任党委书记。此后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带领乡亲们从穷山沟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把“筲箕滩”变成了“金银滩”。

3年时间,金溪镇桑园面积增至10452亩,跃居全市第一,蚕茧产量增加到3000余担,实现产值近700万元,户均收入近1.8万元,金溪镇505户贫困户1991人实现全部脱贫。

割舍不掉的乡土情结

今年48岁的李波出生于黔江区杉岭乡,1992年从涪陵农校毕业后,被分配至偏远的黄溪乡(现黄溪镇)任农技站技术员。

19岁参加工作,从黄溪乡到白石乡(现白石镇)、蓬东乡、杉岭乡,从农技员到副乡长、乡長、党委书记,29年来,李波对乡土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结。

2011年,李波从蓬东乡转至杉岭乡任乡长。

“刚回到杉岭乡时,乡里没有产业,村民对于乡村发展缺乏信心。”李波说。

跑村社、问民意,跑部门、寻资金,搞调研、种蚕桑,李波带着杉岭乡的村民改良桑树,重拾养蚕手艺。

截至2018年,杉岭乡的蚕桑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年产茧2400多担。

看着杉岭乡的发展逐步向好,李波打心眼里为家乡高兴,“接下来,我们还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2018年3月,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李波被调至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金溪镇任党委书记。

“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挑好脱贫攻坚的担子。”李波说。

上任之后,李波便一头扎进山沟,开始全面调研。但一笔笔穷账刺痛着他的心:全镇5257户14880人,基本靠田吃饭,靠天种田,贫困发生率高达10.6%,集镇上还有村民住着漏雨的老木屋……

更让人揪心的是,全镇无支柱产业,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少数干部作风漂浮,干群关系恶化。

10公里外的太极乡靠着发展蚕桑产业,基本每年经济发展都是黔江区第一,而金溪镇却无动于衷。

金溪镇真的发展不起来?不!金溪镇只是缺乏发展理念,缺一个能带领大家发展的领头雁,缺一个敢于担当作为的领路人。

带领金溪镇的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李波肩头新的使命。

“犟书记”像“铁公鸡”

2018年3月9日,是李波到金溪镇的第三天。

正在办公室埋头研究金溪镇往年总结报告的李波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李书记你好,我是望岭村8组的。”来人自称姓田,一进门便坐在椅子上,开始自我介绍。

“李书记,我们家穷,你看能不能给我们家发点补助金。”没等李波开口,田某便继续说道。

“你们家现在具体情况如何?符合政策条件吗?”李波询问道。

“我不知道什么政策,政府有钱,我就是想来要点补助金。”田某说。

“符合政策的,我们一定一户不落。”李波说。

“我不管,今天我就是要补助金,不给我就不走了!”田某耍起了泼皮。

“那时候,金溪镇每年的舆情发生率都位列全区第一名,综合考核和民意调查位列倒数第一名,上访者不在少数,基层组织十分涣散。”李波回忆道。

村民讲实际,要改变金溪镇信访舆情不断的状况,光靠开大会、读文件,行不通。

“打铁必须自身硬!”李波说,“只有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转变镇村干部工作作风,改变农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才能推动各项扶贫工作落地生效。”

为此,李波开始全面整顿镇村干部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坚决禁止镇村干部违规插手任何扶贫工程,“将每一分钱都用在扶贫工作上”。

金溪镇有城乡低保对象336户661人,过去在审定时,由于标准不一,群众意见较大。对此,镇里严格按照标准程序,重新进行审定后,停发49户70人,调减26户26人,严格按照政策标准,一视同仁。

同时,李波还开通“村村通”广播,宣传政策。对长期上访的群众,他同镇村干部分小组进村入户与群众沟通,讲清政策,严格界限,绝不助长歪风邪气。“没想到新书记这么犟,像只铁公鸡。”有村民说。

多措并举,金溪镇悄然发生了改变。同时,悄然生长着的,还有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经验丰富,脚踏实地,眼光长远,敢闯敢拼,以身作则,敢于担当。”作为搭档,金溪镇镇长杨胜前对李波非常佩服。

以身作则,李波确实是这样做的,到金溪镇工作3年,他唯一给自己添置的用具,是办公室的一台打印机。

“只有政府公信力增强了,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人民群众才会跟着干。”李波说。

誓将荒山变“金山”

2月25日,金溪镇长春村。

一场春雨过后,长春村土地中的蚕桑已经冒出了新芽,鹅黄的芽贪婪地吸收着春雨的滋润,铆足了劲生长。

站在高处眺望,长春村的山坡上栽满桑树,再过段时间,这2500亩桑树将染绿李家沟。

金溪镇山高谷深坡陡,土地保水保肥差,产业规模小、杂、散。这里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曾让李波想破了脑袋。

“以往金溪镇发展过猕猴桃,但是失败了。我曾在杉岭乡大力推广蚕桑种植,有经验,在和其他干部一起反复研讨论证后,我们决定将蚕桑种植作为金溪镇的主导产业。”李波说。

搞产业,基础设施是关键。

先修路,路通产业旺。金溪镇建成一批“旅游路”、“产业路”,新建村道路35公里、产业路56公里、村社便道113公里,硬化村道路96.4公里,拓宽改造村道路47公里。

跟着建通讯站,有网才知天下事。金溪镇建成4G通讯基站40个、5G通讯基站4个,4G网络信号及光纤覆盖率达100%。

创业维艰,但仍有很多村民不理解。

有人劝:“这个蚕桑产业发展了好多年都没发展起来,根本不符合镇里的实际情况。”

有人说:“又是搞政绩工程,搞几天又散伙了。”

这些议论,反倒激起了李波的好胜心,“共产党员,就是要有战天斗地的精神”。

蚕桑发展不起来,与落后的种养方式有关。与镇人大主席、蚕桑专家曾平一起,李波出门了,他要去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求学。

“宜州区蚕桑种植面积有3万公顷,年蚕茧产量达8万吨以上,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离不开科学的种养方式。”李波说。

“取经”归来后,李波通过“村村通”广播进行宣传,提出要在金溪镇发展“山地现代蚕业基地”,同时举办培训班,培养能人种植大户,以大户带小户。

2018年冬,6200亩改良蚕桑,在金溪镇的荒坡上扎下根。

这漫山遍野的蚕桑,就是李波为金溪镇脱贫种下的“摇钱树”,他要将金溪镇的荒山变成“金山”。

2019年,通过发展产业,金溪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21元,较2017年增长21.7%,其中,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6元,较2017年增长95%。

在两年多前,一提种蚕桑,大家都质疑;而现在,大家都跟了上来。2019年冬,金溪镇又种下1000亩蚕桑,种植面积最大的长春村,每年仅采收蚕桑的劳务支出就达到160万元。

如今,脱了贫的金溪镇正铆足了劲向新的目标进发。

春天来临,气温回升,正是栽种和护理桑苗的好时机,结束一天的走访调研工作和劳作之后,推开窗面对青山,李波又开始研究金溪镇乡村振兴接续工作。

猜你喜欢
金溪李波蚕桑
清官戴金溪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嘉陵江金溪航电枢纽大坝钢筋计监测资料分析
宋代金溪邓、傅二社义兵与谢叠山乞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