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师造化 传创有秩

2021-03-24 10:07姚亚兰
书画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雅集张大千绘画

姚亚兰

摘 要:张大千是正社成员中的中坚力量,他积极参与正社的活动,使之成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社团。正社在绘画和艺术传播方面对张大千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正社期间,张大千从师石涛转向师董其昌兼师造化,画风展现出新面貌。

关键词:张大千;绘画;艺术传播;雅集

张大千作为一名职业画家,他的成功不仅源于自身高超的绘画技术,也来自所参加的社团与书画展览活动。从参加秋英会(秋英会是湖北人赵半皮在上海所召集举行的一个文人雅集活动)以一个青年画家的身份进入公众的视野,到参加上海艺苑研究所(根据《中国美术社团漫录》记载:它1928年10月成立于上海,又名“艺苑”,王济远、张辰伯、江小鹣等人发起组织,曾举办两次大规模的艺苑画展轰动上海),再到参加正社,使张大千结识了一大批有名望的艺术家和收藏家。他从这些人身上汲取营养,而这些人也赞誉他的艺术,对张大千的艺术传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正社活动的时期是张大千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使其从南方走向北方,踏入北京的艺术圈,并赢得了“南张北溥”的声誉。

一、张大千邂逅正社

1919年张大千从日本回来之后,拜曾熙和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和绘画艺术。曾、李两人是20世纪上海极负盛名的书画家,张大千也因他们的关系,成功进入上海艺术圈,得以参加各种文人雅集活动,为他的艺术生涯打开了良好的开端。1927年江小鹣、王济远、朱屺瞻、潘玉良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艺苑研究所,张大千积极响应参加,并结识徐悲鸿、汪亚尘、吴湖帆等人。1933年之前张大千主要在上海和浙江嘉善发展。1932年秋,张师黄见张善孖和张大千兄弟二人在上海西门路西城里的寓所太小,于是他慷慨提出将自己苏州的网师园借给兄弟二人居住[1]64。钱大昕在《网师园记》中点出网师园的本意,意在“退居隐思”。陈从周把网师园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2]。建造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的中式庭院建筑明轩,就是以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为蓝本的,可见网师园的精巧绝伦、清秀典雅之美。

张大千与正社的缘分,一方面来自他与吴湖帆的相熟,另一方面是在艺术观念上的相通。正社的宗旨是“正本清源,坚守传统”,从张大千的艺术经历看,他也是立足于传统的一位画家。正社成立与当时社会环境和国画发展困境是分不开的。晚清民初的中国,军事国力的弱小导致文化的不自信。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使得中国画在融合和坚守中徘徊迷惘。当时画坛有两种艺术倾向,一种是向西方学习,但是由于自身浓厚的民族情结以及传统文化底蕴,在学习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做出改变,进行中西融合的尝试;另一方面是坚守传统国画,认为国画与西方文化思想难以交融,不能作为中国画的创新之路。一些志趣相投的“传统一脉”人组成团体以保护传统文化不受侵犯,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将中国画的独特性加以倡导,对中国画的西化持反对态度。原来以消遣娱乐交流为目的的文人雅集,已经慢慢改变了初衷,开始承担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一时期全国大大小小成立了很多艺术社团,正社便是这个时期孕育而生的产物。以吴湖帆、张大千为主体的正社成员们毫不动摇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挚爱之心,以雅集这种方式对抗西方文化的冲击,全力维护传统书画艺术的地位和价值。

正社社员以定居在苏州抑或是旅居在苏州的艺术家为主,以及发起人的亲朋和门徒,从事领域涵盖了书画、收藏、校勘、诗词等文学艺术门类。比如陈子清、邹百耐等人,他们与吴湖帆都是亲戚门生关系(陈子清,吴湖帆的表兄;邹百耐,何亚农妻堂弟,吴湖帆门生)。何亚农、吴湖帆、潘博山、王季迁等人都是收藏家。

二、张大千在正社期间的活动

张大千在苏州寓居网师园的时间大致是1932年到1937年,正社从开始成立到因战争被迫停止活动的时间是1933年到1937年。据《中国美术社团漫录》记载,这期间成立于苏州的社团约有6个,张大千只参加了正社,在正社的活动是他在苏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入正社使他融入了苏州艺术圈。在这期间他与苏州地区的诗人、画家、收藏家、装裱师等交往,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提升了他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也使张大千的社会影响力更上一层。

1.绘画与交游

张大千在苏州期间的生活是他整个人生中相对安逸、简单、舒适的一段时间。虽借居在好友家中,但父母妻儿兄长都在身边,并能与文人画家交往。这段时间张大千通过临摹古人的作品提高其笔墨技艺,由清初四僧、青藤白阳入手,上溯明四家、唐宋诸家,兼及南北宗的大家,从师古人到师造化,为自成一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他的绘画创作与交游是息息相关的, 张大千在正社与何亚农、叶恭绰、吴湖帆、溥心畬等人有了深交。从《张大千艺术圈》《张大千年谱》《吴湖帆年谱》等资料看,张大千与这些人的结识早于正社期间,但是真正相熟深交却是在他寓居苏州,参加正社期间。

曾熙、李瑞清两位老师的收藏,使张大千见识到很多石涛的作品,他也因临摹石涛作品在画坛崭露头角。而与何亚农、叶恭绰、吴湖帆、溥心畬的交往,并通过他们见识到了很多名家的作品,丰富和拓展了自己的眼界。吴湖帆《丑簃日记》中记载了很多与张大千在正社期间的绘画交流活动,如:

1933年1月3日:在(何)亚农处午饭。晤大千、(谢)玉岑,观王觉斯(王铎)书一件,画四五件。戏谓亚农曰:觉林又见石涛《岁岁平安图》。晚在恭甫处宴。大千、亚农合作仿石涛画, 大千画水仙及瓶座,亚农画松,玉岑画梅,子清画柏,恭甫画竹,余画兰及瓶。

1933年1月15日:葉誉虎、何亚农、陈淮生、张大千来,假大千董相光仿荆关山水,临一角。

1933年1月29日:张大千来,谈论观古画海上几无可谈之人,收藏家之眼光以名之大小为标准, 一画以题跋之多寡、著录之家数为断,往往重纸轻绢,画之好坏不论也;骨董夥之眼光以纸本之洁白、名字之时否为标准,画之有意义无意义不懂也;书画家之眼光以合己意为标准,附和买画者以耳熟习闻为标准,此画之有无价值不识也。 [3]15-20

在此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下,不仅使自身画技得到提高,并且作为画家的价值也得以体现, 精神得到滋养。在此期间,张大千很多画的创作情景都离不开他们的雅集聚会,与叶恭绰、吴湖帆、溥心畬都有合作的作品。长卷题签款《正社画友合作及宣古愚绘灌木楼图》,就是张大千、吴湖帆、何亚农他们三人友情的见证。张大千与溥心畬也有合作的作品,如《童筝图》,此图为张大千1935年春与溥心畬合作的一件妙品。大千画人物,心畬补景并题袁枚《春光诗》11首。《高士吟咏图》《竹下高士图》等图上,还印有“网师园客”的印章。

《张大千年谱》也有多处记载张大千在网师园中作画的情景。

1934年2月,先生在苏州网师园内作画,写山水图一幅,并题诗:“飞瀑乱分若电,奇峰叠汉如云。溪鱼历历可数,山花忽见忽闻。但能枕石其下,自然香满衣裙。”此诗清新雅逸,见诗如见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1]69

张大千寓居苏州期间,在艺术造诣上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他成功将石涛的构图消化吸收,并融合石涛、梅清、弘仁的笔墨,以交游的写生画稿和摄影作品作为蓝本,创作出与黄山、华山相关的山水作品。《新安江行舟图》《山中独步图》皆是张大千30余岁看黄山时所作,笔墨秀润,具有文人写意的山水风格。《新安江行舟图》采用平远法构图,设色幽雅,以湿笔淡墨勾染山石及树木枝干,充分体现江南山水清润苍秀的特色。《山中独步图》描绘的是高士在山间独游的情景,山石皴染精到,人物线条圆润,赋色清丽秀逸。这两幅画受到石涛画风影响,用笔转折,山石点景树木都仿石涛一家,具有清逸之气。

《峰暗泉鸣图》《华山苍龙图》都是他描绘华山景色的作品。《华山苍龙图》画面的下方松树、两高士与山石的构图是石涛的绘画风格,但是这时期的笔墨色彩的表现手法发生了改变,此画高调明丽,与黄山的色彩表现方式相比又有了新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时期他力图在山水画的颜色上做出突破,尝试运用不同的装饰语言。

他这个时期的画风经历了仿石涛——仿石涛兼师造化——师造化并向董其昌学法的过程,这种画风的变化,与他加入正社和吴湖帆深交有着很大的关系。吴湖帆在艺术上推崇董其昌,并对董其昌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发现董其昌不少作品模仿张僧繇没骨山水,其《丑簃日记》有记载:“董香光每喜学张僧繇、杨昇没骨青绿山,大约僧繇、杨昇必有真迹流传,为董氏目见者。王玄照(王鉴)偶亦用之,疑玄宰转学而来。”[3]282吴湖帆对董其昌的研究影响了张大千的绘画风格,张大千因与吴湖帆是好友,他也能从吴湖帆处见到董其昌仿张僧繇没骨山水的作品。从董其昌入手,再上升到张僧繇和杨昇的画风,这些画技的积累,使他创作了大量富丽堂皇、色彩艳丽的没骨青绿山水。如青绿设色的作品中,墨色交融,几乎不见笔踪。并以此在北平举办个人画展,获得北平的关注。

2.活动展览

正社的4次大型书画展张大千都有作品参加,分别是苏州百拥楼正社首展、北平中山公园书画展、苏州旅京同乡会成立大会书画展、南京新年书画展。这几次书画展在当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北平中山公园书画展,何亚农、彭恭甫、张大千等组织社员二百余件作品展出,参展作品还包括社员个人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古籍等,而这次画展的结束,吸引了一批北平人士加入正社。

在这4次展览中,对张大千作用最大的是北平中山公园的画展。《吴湖帆年谱》记载:“1934年9月9日,正社社员作品于北平中山公园举行为期五天的展览会。为扩大展览宣传和社会影响,展览前(9月5日)在《北晨画刊》专门发表《苏州正社书画展览启事》。”《世界画报》也报道刊载吴湖帆《蟾岩飞瀑》、张大千《荷花》和《仕女》、张善孖《虎》、彭恭甫《王荆公诗意图》、何亚农《山水图》(吴湖帆题字)以及正社同仁第二期合作(张大千画乔峰高士、陈子清画四松、潘博山画坡陀、吴湖帆画云、王季迁补竹、何亚农题记、叶恭绰题词)作品数幅。[4]展览结束后,《北晨画刊》刊登了苏州正社部分社员的合影照片,并报道说:“正社书画展,已于上周闭幕。售出画件,所得计达万元, 打破近年画展记录。”[5]可以看出正社成员在北平举办画展之成功以及影响力极大,扩大了正社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吸引了当时北平的知名人士于非闇、溥心畬加入正社。更重要的是这次画展使张大千在北京名气大增,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北晨画刊》中也刊登了一幅张大千《杨妃醉酒图》,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出他这时期的人物画风精细,笔法利落,人物造型圆润,衣纹线条严谨流畅。关于这次画展张大千的成功,在包立民《张大千艺术圈》中也有写道:“在举办这次的畫展过程中,他(吴湖帆)听说北平政府主席黄郛以一千元大洋定下了张大千的巨幅山水,张大千的仕女画以其生动的造型,古雅的设色,工细的技法轰动了整个北平画坛。”[6]

40岁之前的张大千,熔铸众家之长而仿古写生, 向上求索半部美术史,从“血战古人”到最终的“自创一格”。同时他积累绘画资源,深入苏州、北平艺术圈,为他未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正社对张大千艺术生涯的影响

同样作为正社成员张大千与吴湖帆、溥心畬两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吴湖帆是吴大澂之孙,自幼便耳濡目染于祖父及其朋友的艺术氛围,家中收藏丰厚且经济优越。溥心畬是皇族,清恭亲王奕?之孙,其自身的艺术修养有着家族滋养。不管是从绘画的学习条件,还是作为画家身份的社会认同,他们比张大千都容易得多。他们参加正社更多是有种责任感,延续家族的荣誉,传承中国文化的文脉,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在社团的作用,是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吸引大家聚会雅集,品题诗画,提供藏品欣赏,营造书画交流氛围。张大千在此过程中,更像是一块吸收知识的海绵,浸身在书画研究交流的氛围之中。

1.“正社”的文人语境

园林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退隐的文化。家底丰厚但仕途不顺的人,移情艺事,追求艺文之趣,建造园林用来养心消遣,享受山水之乐。由于造园者是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文人雅士,因此他们在修建园林时巧妙构思,通过借景、造景等方式,将有限的空间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体现出造园者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寓居在苏州网师园的张大千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即便是他离开了苏州,依旧用苏州园林的方式去营造生活环境。1954年张大千在巴西居住时,按照自己理想构思建造八德园;迁居美国时,以八德园为模板,借鉴中国园林图景形式,设计建造了环荜庵;晚年到台湾,结合一生游历,建造具有江南园林与北京四合院特征的摩耶精舍。

苏州的世家文化也对张大千有重要的影响,不仅是名山、园林、植栽、法帖、书画,而且是史事、诗词典故和艺林交往圈,都对他精神上产生了鞭策和影响。这些世家有着丰富的书画收藏,家族之间形成了深厚人脉圈,例如吴家、潘家、顾家等。苏州的吴家为当时收藏界的翘楚,吴湖帆的祖父吴大澂本身就是收藏大家,到吴湖帆手上,和潘家的联姻又使得藏量骤增,四欧堂、梅景书屋等都是用于收藏的场所。其余还有像潘家攀古楼、顾家过云楼等。这些收藏都是几代人积累经营的结果,他们家底殷实,有文人情结。在这些场所作画临画、观画品题、聚会结社、娱乐消遣、鉴赏收藏,无不是对张大千精神层面的滋养。从正社社员的名单上看,他们所涉猎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绘画,比如何亚农、吴湖帆、王季迁等人还是书画鉴赏家、文物收藏家,又如冯超然、汪星伯、孙伯渊等精于篆刻或碑刻。然而这些人的多重身份与不同身份人的加入,塑造了正社丰富的文人语境。

2.画坛扬名,拓宽市场

正社除了定期集会、举办展览外,还热衷与社团、政界及名人之间的艺术交流。吴湖帆、潘博山、张大千等除了参与正社活动外,还利用自己的作品和收藏,积极奔走于其他名人雅集、书画展览等艺术圈。作为职业画家的张大千,是一个艺术追求很难满足的人,他自己常说:“一个艺术家,必须要出名才行。但一个艺术家要真出名,还不能是在一个小地方出名,而是要在一个大地方出名,而且要到处出名才行,这才能叫真出名呢。”[7]

张大千早年去往北平发展并不顺利,甚至有些人轻蔑他。1925年,他初次来到北平,借居在画家汪慎生的家里,因汪慎生的缘由认识了周肇祥、陈半丁这样的北平画家。有一次,在陈半丁邀请一众画家品读赏鉴石涛册页的聚会上, 张大千居然公开指出陈半丁收藏的一件石涛画册是赝品,正是自己仿作的。这件事让陈半丁十分没面子,但让张大千在北京扬名。正社在北平的画展不仅使张大千赢得了正面称赞,同时打开了他在北平的艺术生涯。为期两天的北平画展,张大千参展的四十多件作品全部售罄,在《北晨画刊》中于非闇对张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做了一番比较,提出了“南张北溥”的评价。他说:“张八爷是写状野逸的,溥二爷是图绘华贵的,论入手,二爷高于八爷,论风流,八爷不必不如二爷。南张北溥,在晚近的画坛上,似乎比南陈北崔南汤北戴成立之还要高一点。敢问二爷八爷,以为如何?”[5]这是艺术评论家第一次提出“南张北溥”的说法,从此“南张北溥”响彻中国艺坛。

四、结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经营,张大千实现了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从艺者一跃成为上海北平两地著名画家的转变。在北平,张大千亲身领略了异于南方的古建园林,观赏、临摹、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名画,结交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举办艺術展览,使他的艺术影响再次得到提升。回顾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会发现他早期画风“清新俊逸”,书风“古拙颠宕”,这与张大千在苏州正社期间的绘画交游是分不开的。从“苏沪扬名”到“南张北溥”,在苏州期间的绘画交游,使张大千成功实现转变。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注释:

[1]李永翘.张大千年谱[M].四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凌龙华.姑苏读园[J].江苏地方志,2016(02):4-9.

[3]吴湖帆.吴湖帆文稿[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4]王叔重,陈含素.吴湖帆年谱[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162.

[5]闻人.艺闻[N].北晨画刊,1934-9-8,2(5).

[ 6 ]包立民.张大千艺术圈[ M ]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152.

[7]李永翘.张大千图话(七)[J].荣宝斋,2003(03):258.

猜你喜欢
雅集张大千绘画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好玩不过雅集
第三回 文人气质一脉香
雅集,一门“复古”的时尚社交
我的最牛老爸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辟雍雅集·“大美寻源——当代优秀书画家作品展”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