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据新闻是近年较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的新闻生产方式,是数据统计、分析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即从数据中寻找故事,用数据处理来讲述故事,用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故事,实现新闻价值。近年来,新文科建设的呼声高涨,从推进技术与人文融合的角度来看,数据新闻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颇有成效的尝试。近期,本刊就新文科思维下数据新闻的发展问题采访了陈积银教授。
记者:从“精确新闻”到“数据新闻”的过程中,以数据驱动的新闻生产有哪些“变”与“不变”?
陈积银:数据新闻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和数据新闻三大阶段,但这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脉络,而是通过融合不同阶段的新观念和新形式,构造演变而成的发展历程。
简单来说,当下的数据新闻从内容上延续了传统数据新闻的“数据基因”,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在工具上延续了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计算机基因”,需要依托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理念上延续了精确报道的“精确基因”,要求数据的真实、准确和明晰。这三方面是数据新闻发展至今一以贯之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变”。
当然数据新闻发展到现在也在不断增加新内容、新形式和新任务。从内容上说,数据新闻涉猎的领域和范围都十分广泛,通过对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数据梳理发现,入围作品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并且还在不断拓展内容。从形式来看,由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报道的形式得到了创新,将冗杂的数据信息和错综复杂的关系链以生动形象且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交互性和用户体验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此外,数据新闻不仅给新闻报道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拓宽了社会热点的时空维度,提升了社会关注度并促进问题解决,更好地发挥了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使数据新闻在某种程度也承担了建设性的新任务。
记者:您认为数据新闻作品中,数据与新闻这两大要素的内在关联是怎样的,两者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
陈积银:数据新闻是新闻价值标准、可视化形式两者高度整合后的产物,它尽管强调新闻表达的可视化,但可视化本身也需要承载新的信息,需要为表达的内容、生产者的旨趣服务,且要符合新闻报道对重要性、新鲜性、显著性等方面的要求。数据新闻的主干仍然在于“新闻”,虽然包装了数据的外衣,但灵魂且核心的东西仍然是新闻,它首先要具备新闻价值才有可视化的意义。所以新闻有的,数据新闻都要有,而且在此基础上应该更进一步。数据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仅是让内容比文字呈现得更为直观、清晰,更是在经过包装和可视化之后,增加一篇新闻的信息量。
目前,一些创作者存在着思维的误区,以为数据新闻就是“炫技”,将简单的问题通过极为复杂的可视化效果进行呈现,但一篇好的数据新闻作品首先应是一篇好新闻作品,其次再追求表达形式的创新。虽然数据新闻格外重视新闻作品的表现方式、表达技巧和可视化效果,但“合脚的鞋子才是好鞋子”,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与表达内容和表达目标相匹配的形式才更为重要。
记者:有观点认为,数据新闻在中国的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问题,您认为,国内数据新闻存在哪些问题?
陈积银:在国内,数据新闻作为“新型产物”,无论是学界的探索,还是业界的实践,相比国外都处在非常初期的尝试阶段,专业人才和师资配置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在国内,数据新闻报道也存在一些细节性的短板。
一是选题过于局限,缺乏国际视角。国内热衷于将选题定位在国内时事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选题,难以与国际优秀作品进行对话,也难以与国外的数据新闻实践进行接轨。
二是我国数据开放度较低,无形中增加了获取数据的难度。数据新闻之所以引起新闻业的重视,是基于数据带来的全新视角,海量数据的开放是数据新闻的基础。而当下国内数据新闻的来源单一,并且数据的透明度和开放度都难以满足创作一部优秀作品的需求,不能及时甚至无法收集数据成为了数据新闻发展的绊脚石。
三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导致忽略新闻价值。数据新闻是一种讲故事的新形式,数据工具不过是帮助讲述故事的一种辅助形式。数据工具围绕故事,这才是记者应该做的,过于追求可视化设计,忽视了数据新闻的目的是更好地讲述新闻,从而使其新闻价值难以体现,这样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
四是学科严重分散,技术人才匮乏。数据新闻属于文理融合的传媒业新型产物,但新闻院校的学科设计缺少计算机、统计学等课程。无论学界还是业界,技术性人才都十分匮乏,同时还存在着人才脱轨的现象。数据新闻教育的缺陷和人才的缺失是限制数据新闻发展的重要原因。
记者:针对当下数据新闻教育面临的学科高度分散、人才缺乏等问题,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陈积银:解决以上所有问题,最后的落脚点都要到数据新闻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上,打造一种新文科思维。只有从最开始的人才培育环节打好“地基”,才能使得后面的問题都迎刃而解。数据新闻虽然属于新闻领域,但其生产模式已脱离传统新闻,不单单是新闻学科领域,而是涉及到数据统计、计算机编程等专业的多领域问题。当下国内院校针对数据新闻的学习主要集中于新闻传媒类学科,其他相关学科很少介入。这就带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新闻类学生抵触宛如天书般的理科类技术学习,而理科类学科也缺乏渠道和机会来进行新闻实践。学校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媒体人才,要摒弃固有的学科观念,打破学科界限,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交流,与其他专业和学科进行团队合作,打造新文科知识体系,践行“传统文科+”模式,强调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而数据新闻是非常适合新文科建设落地的实验窗口之一。
新文科建设改革要分五步走:一是开设数据新闻入门基础课程,初步培养学生数据新闻兴趣。二是将数据和计算融入现有课程和社会关注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三是开设专修数据新闻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性课程。四是开设面向在职记者的专业数据新闻课程,实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五是创立新闻新型技巧实验室,让创新的新闻技巧和技术得到良好的实验,推动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双发展。将数据新闻教育的落地实施和新文科理念思维充分结合,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记者:您创办的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您觉得这种大赛机制给今天的数据新闻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陈积银: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从2015年至今已经举办了5届,就刚刚结束的这一届来看,共有来自学界、业界的800余支队伍、4000余人报名参加。
依托这种大赛机制选拔出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以激发越来越多人学习和创作数据新闻的兴趣,给数据新闻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发和借鉴:首先是建立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组织赛事提供竞争平台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数据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作品创作意识。其次是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界的多重交叉融合平台。大赛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新闻类学科与理工类进行跨学科、跨校的联动合作、学界和业界的跨界互动合作。可以说,中国数据新闻大赛通过参赛选手的创作实践竞争,经验的分享交流和教学会议的研讨,不仅仅推动了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贯彻了中央媒体融合的相关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融媒体人才;践行了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理念,推动了中国新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专家简介:陈积银,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西安市委宣传部新闻处挂职副处长。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品牌创始人,英国Taylor & Francis 出版集团图书评审专家,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曾获第六届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称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全国艺术专家库成员,人社部国家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中央电视台电视栏目综合评价专家,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大学)特聘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新媒体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作者简介:刘桁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学学术硕士研究生、新媒体数据研究院学术助理
编辑: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