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视域下湖北企业质量提升研究

2021-03-24 09:50曾焱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

曾焱

摘 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对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着手针对湖北省企业质量提升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质量提升;集约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1.011

1 背景

为积极响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指导意见,并安排部署了推进湖北新旧动能转换的工作,以实现湖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4月,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省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针对当前质量发展存在的短板、瓶颈和风险等问题,提出湖北質量提升“十大举措”,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企业质量提升方面、湖北优势产业质量提升方面、质量标准提升方面、质量监管方面,湖北贯彻质量提升行动,对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做了全面动员部署和执行。

2 问题提出

2.1 组织内部“以人为本”,重技术培训,轻管理培养

为了促进高质量实体企业的健康发展,应不断完善企业自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力。全省系统开展质量管理培训万余人次,3000家企业受训,累计投入经费5000余万元,取得的成绩无法量化,得到的市场反馈屈指可数,工作浮于表面,远远不足以支撑企业质量的长久提升与发展。现实工作中,一是需要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以中高层的带动能力直接领导“有用的多数”,达到从上至下的管理一致性;二是工作中应该以发挥主动性的激励方式牢抓员工执行力,以制度执行为根基,培养相应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三是组织系统的构成,对企业中高端管理人员有巨大需求。

2.2 绩效管理方面,产品/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不全

不同类型的企业,统一的产品与服务标准并不适用,针对企业的不同类型及发展阶段,设计合理的标准,进行相应的绩效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且,产品与服务标准的建立,不能直接与企业质量提升挂钩,贯标也不能简单看作是质量管理的成果体现。用贯标衡量企业质量提升成果是流于形式的表现。同时,一些产品的标准设定,从市场的角度上讲没有必要,也带来了资源浪费问题。

2.3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方面,重技术、标准,轻市场

政府着手实施的企业质量提升工作,更多的是技术工作,是底层的质量提升举措。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不是简单依托企业的技术提升和统一产品标准,而是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为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性举措。除开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的行业,大多数产业都存在企业内部管理、技术、资金、创新等的短板,以及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竞争或协作的问题,严重滞后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2.4 成长型产业集群缺乏产业政策引导,制约企业产值增长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实力逐渐增强,产业链条逐渐完整。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部分产业集群受到资源错配和市场化发展的制约,成长型产业集群利用率低下、甚至处于由于不匹配当地市场发展而衰落的状态。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上,没有将产业集群的相关地理区位及产业优势考虑进去,造成配套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成长型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再者,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工业园,工业园区的利用率不高和政策扶持的不到位,造成了低效利用、园区主导产业不明确和园区配套不完备等问题。作为产业集群的载体,工业园区的各种问题亟需解决。

2.5 政府主导第三方咨询,造成错位现象

基于掌握政府关注的筹码、政府处理冲突的绝对权威等原因,公众选择政府成为主要第三方。随着政府职能调整、企业需求多样化等的逐渐凸显,政府作为全角色干预的第三方,显现出角色超载及错位的问题,其中,角色错位问题尤为严重。

政府在主导第三方咨询的过程中,政府在企业执行标准、选择标准、非强制标准等规范标准的制定上给了企业很多束缚,造成了政府越位的行为。作为权威方,标准的设定不可或缺,但一些非强制标准的设立,应给予企业相应的权利,让企业拥有相应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另外,在产业集群培育的过程中,产业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链条中超出企业管理及能力范围的相关工作,政府基于各种原因,鲜有出面主导的行为,出现了政府缺位的现象。在产业链培育的过程中,企业间的“孤岛”现象屡见不鲜,政府作为第三方咨询的角色,能否提供平台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3 建议

3.1 应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推进相应产业集约发展

尽快出台实施工业园区专项规划,对工业园区低效利用的产业用地进行再利用,释放园区发展潜能。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资,出台培育主导产业扶持政策,规划建设通用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持续完善园区的配套设施,并加大资金投入,与此同时引进社会资本合作构建园区,以园区和产业发展协调、集成工业和城市的理念,统筹园区和城市发展,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3.2 培训带教、制度先行,完善高质量实体企业的自我建设

政府在推进品牌培育的过程中,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方法及管理人才缺失等的结构性问题,从组织系统内部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制定不同的、优化企业质量管理、个性化的企业质量管理标准,能够正向引导企业质量提升的态度,使用制度工具要求企业的执行;再者,“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神,组织应持续策划和管理相关活动,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持续改进。

3.3 政府提减政放权,差异化发展助力企业腾飞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地方政府部门不仅要完善相关框架,而且要遵照产业集群的内在运行规律,积极引导。利用区域分工,培育优势产业;运用财税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增值企业落户,促使集群持续健康成长。其次,采取差异化战略是中小企业必需的、首要的发展战略。政府应适当给予中小企业更大的空间,使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带动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产业整体质量以及产业集群的增長。在政府放权的过程中,企业的自由发挥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极大增加社会效益。

3.4 企业间抱团发展,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具有比较优势的湖北省支柱产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普遍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其结构不佳、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凸显出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调整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工业强省的重大举措。持有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主要方向,由创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大力促进龙头企业优势、转换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创新驱动、集约、高效、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加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为工业强省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5 建立企业信息共享平台,资源利用最大化

企业间由于竞争关系、知识保护等造成的信息不互通,通过建立具有健全监管机制的第三方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可有得到有效改善。企业间的产品、技术、价格、人员、订单等共享,可以最大化利用企业间的闲置资源,得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助力企业整体质量的提升。

政府对于产业培育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底层的、宏观的。相反,对于企业而言,微观生态的变化决定了企业的存亡。政府建立企业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为中小企业高效配置资源提供很大帮助。闲置资源或产品浪费对于大型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决定了它们成长的速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凯,罗自立,李武,等.湖北中小企业质量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16):163-165.

[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调研组.湖北经济竞争力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28-30.

[3]王文璇,文昌俊.湖北省中小企业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2):10-12.

[4]邓旭东,杨月锋.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扶持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企业经济,2005,(06):29-30.

[5]匡绪辉.湖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J].政策,2019,(11):64-65.

[6]胡志林,夏梁.湖北长江经济带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04):50-53+136.

[7]宸希.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全国质量管理工作暨质量提升现场交流会在武汉召开[J].上海质量,2017,(03):9-10.

[8]班蕾.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J].北方经贸,2019,(05):126-128.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
关于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