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舒 田丰禾
摘 要: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文基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会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在我国存在的意义”这些问题,主要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述,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剩余价值理论,认识到它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新时代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1.007
0 引言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在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就纠正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资本和利润问题研究中的错误倾向。此时正是资本主义早期成长阶段,生产还主要靠工人体力劳动完成。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工作量这样的方式,使工人反抗情绪高涨。在这种时代条件下,马克思通过研究指出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工资和利益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资本占有劳动。这为他进一步探讨剩余价值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巨大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没有过时,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但仍存在私有制的经济形式,剩余劳动同样存在,但却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因此如何利用剩余价值理论解答我国现有的经济问题,探究其对新时代中国的独特意义在当今时代仍有重要意义。
1 剩余价值理论创立
1.1 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过程
1.1.1 剩余价值一般的发现
在上述背景下,马克思对前人的错误成果进行批判,克服了前人的局限性,首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概念。马克思和资本交换性质不同,区分了相反的过程:首先,工人和资本家交换他们的劳动力;其次,将资本家以一定资本交换的劳动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得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第二个过程具有特殊性,与交换的本意相对立。这一过程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也表现出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和物质资料之间自然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占有劳动实现价值增值的社会关系。在这次访问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价值组成的,为了增加原有资本的价值,必须利用劳动力创造比劳动力本身更多的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理论在经济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次得到科学发展。
1.1.2 剩余价值源泉的探索
早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马克思知道,工人在交换资本和雇佣劳动时,用他们的劳动力换取生活信息,用家庭资本换取劳动力,工人的劳动创造财富。工人的这种创造力不仅可以补偿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费用,还能使这些劳动力创造比其本身更大的价值。这就使劳动力商品理论的雏形。劳动力成为商品理论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解释了困扰学界多年的未解之谜,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提供了最重要理论基础。
1.2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1.2.1 劳动力商品理论
劳动力商品理论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概念,指出劳动是工人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过程,同时进一步区分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是什么样的。最后马克思总结到,资本概念内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正是超出工人生存实际所需的价值的那一部分,即超过了维持生存能力的直接需求的剩余劳动。劳动力商品理论已成为揭示剩余劳动力价值来源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马克思把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与剩余劳动力的价值区别开来。
1.2.2 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主义者不仅追求拥有和消费的剩余价值,而且追求资本的增值。因此,他们通常将从劳动者手中无偿夺取的利益分成用于收入消费和用于资本或储蓄两部分。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新价值,现在被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以便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和提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积累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资本主义无报酬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工人的剥削和支配。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如此巨大的佩服差距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失业现象如此严重的本质,也为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提供了理论依据。
1.2.3 劳动从属资本理论
马克思在确定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依赖资本理论。马克思认为,适应这两种形式的剩余价值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工资本。劳动对资本的依赖的传统形式可追溯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早期。目前,还没有适应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社会化生产,劳动力与资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政治或社会支配或从属关系。劳动力实际上从属于资本包括放弃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因素。因此,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从属资本理论不仅阐明了就业劳动属于资本的经济本质,还阐明了资本所有制向社会个人所有制转化的思想以及资本所有制最终灭亡的内在必然性。
2 剩余价值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奥秘不仅对资本主义是多方面的,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也有一系列巨大的贡献。目前,中国正以公有制为主体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在私营企业剩余劳动也是存在的。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还存在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并且将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对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质疑也会自增不减,难道公有制社会也会有剩余劳动,也会有剥削?因此正确认识剩余价值理论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是我们亟待解答的问题。
2.1 利用资本积累理论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巨大进步,我国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劳资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所表现的生产资料社会化,劳动产品社会化等特征为基础,我国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和他们所生产剩余价值也是社会化的,而并不是象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为资本家私人所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比以往所有时代创造的价值都多的秘密在于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以使其产品价值低于社会價值,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后资本家又进一步改进技术、压迫工人提高生产率。这样周而复始不断促进社会发展。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就不断利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势,财产共有的基础上可以减少剥削和压迫,缩小贫富差距。在新时代,我们在积极主动开创多种经济形势并存的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要利用多元市场主体创造更多地剩余价值并实现公有,保障人民群众的共同财产。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公平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严重打击了国际市场,因此我们更要稳住民生基本盘,积极推动国内市场大发展大循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优势,保障国内外经济走势,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向前,人民生活富裕,创造发展奇迹。
2.2 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推动我国完善税收制度和分配制度
政府凭借对社会剩余价值的支配和控制来进行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这部分价值也就是税收和国有企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全体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用于公共设施的更新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剩余价值理论中国化的又一创举。从剩余价值理论视角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引入外资和鼓励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发展,外企的生产资料归外商和企业主私有,也就是说,根据“按资分配”理论,劳动者的在生产中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也有一部分归私营企业者所有,其余的部分为公有。为了防止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这些共有的部分就是通过税收政策来完成,尽可能最大程度上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我国完善分配政策的理论基础,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途径,因此我国制定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贴合剩余价值理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劳动所得。此外,我国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仅可以调动社会的生产动力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我国更早更好的完成百年目标。因此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为我们更好的完善税收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不断推动我国社会朝着更加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2.3 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求更充分的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剩余价值理论明确阐述了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人在参与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可以创造剩余价值,因此,结合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要更加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可以创造巨大财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在我国,剩余劳动是在公有制条件下,不影响国民利益的非对抗性矛盾,因此这种剩余价值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充分调动国民生产积极性,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点,这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事实也证明,我国社会发展70多年经验也告诉我们,社会运行离不开人的作用。劳动力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而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价值,这个价值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各项事业前进。劳动力的质量也决定着剩余价值的数量和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质量,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要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并推行各种优惠支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机制,不断发掘人的潜力,以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尽可能补偿剩余劳动所担负的部分,充分的发挥人的创造性。
3 总结
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和压迫的背景,但社会主义保持了其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也在跟随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升华,不断适应各个国家的需要。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今天,剩余价值理论依然永葆生机,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服务,对我国未来前进道路仍有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人才、税收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不但没有过时,而且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富丽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知识经济,2020,(21):67-68.
[2]张毅,张轩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新時代意义[J].鄂州大学学报,2019,26(06):22-25.
[3]白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4):67-71.
[4]陈成玉,伍志燕.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综述[J].学习论坛,2019,(06):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