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助力打造“创新湖区”

2021-03-24 06:05陈红梅沈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成果

陈红梅 沈杰

摘 要: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创新驱动的主导力量。坚持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突出创新驱动放在重要位置。在推进我区加快转型升级、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进程中,科技服务业的先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愈加凸显重要,需采取强有力举措,重点扶持,加快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让吴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区应抢抓机遇,以支撑创新驱动为发展目标,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技服务业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长三角一体化; 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190-002

一、科技服务的定义和特征

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7大类、24中类和69小类。

科技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政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科技创新环节中发挥重要的桥梁和促进作用。

二、我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为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省、苏州市先后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我区也出台了《关于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苏州市吴江区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的若干实施意见(修订)〉的通知》等创新政策,为我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近三年我区科技服务业累计固定投资超1.5亿元,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从8.8亿元增长到超33亿元。

(二)科技服务载体不断集聚

截至2019年底,全区累计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其中国家级4家),国家、省级、市级众创空间分别达4个、19个、9个;建有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以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0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家;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苏州市重点实验室7家。

(三)科技金融业务逐步展开

目前已有15家银行与区科技局合作共同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每家银行均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科贷通”产品为例,近3年我区共有244家企业获得21.4亿元贷款,企业家数和贷款额分别占了近10年企业数、贷款总额的62%和63%。

(四)服务科技生产成效显著

目前,吴江已与国内6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近三年开展了30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2019年全区“四技合同”登记168份,登记成交额16.10亿元,较之上年度同比增长159%。2019年申请专利19197件,其中发明专利3926件,授权专利9093件,其中发明专利594件,申请PCT国际专利325件,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53件,有效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

三、我区科技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我区科技服务业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多差距,面临着诸多瓶颈制约和现实难题,主要表现在:

(一)科技服务业态有待完善

当前,我区的科技服务业态以传统的科技咨询、项目申报、检验检测为主,尚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在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等专业领域,只有科创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少数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机构,难以满足广大中小科技企业对科技服务专业化、多样化的需求。

(二)科技服务业发展规模、产业集聚性有待加强

與周边兄弟县市相比,我区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占服务业比重低于苏州大市评价值,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还不多。科技服务业具有很强的产业集聚发展特点,苏州大市各板块已形成一定特色,如工业园区沙湖(股权投资)、吴中旺山(检测评估)、高新区智慧谷(知识产权)、太仓(工业设计)等,我区缺乏特色鲜明的名片。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区开展科技中介(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代理)业务的100余家事务所中,注册在吴江本地的不足15%,部分服务机构对政策依赖性较大,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科技服务信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三)专业服务人才数量、结构有待改善

科技服务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本地科技服务业队伍总量偏小,尤其是科技金融人才、创业导师、技术经纪人、无形资产评估师、专利代理师等中高端人才严重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四)对技术转化促进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的科技成果转换体系有效利用率和有效转化率较低,作为技术供给方的高校和研究院,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课题经费更为关注,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而企业关注的是如何使用内部力量进行研发,缺少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对接,作为中介力量的技术转移机构的缺失及专业性不高,导致信息不能充分传达,加剧了供需不平衡。

四、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让吴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区应抢抓机遇,以支撑创新驱动为发展目标,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技服务业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一)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整合创新资源

把握发展大局、审视发展大势,找准发展坐标,注重精准发力。一是借上海之势。依托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资源,主动与上海对接,建设“G60科创走廊”的吴江创新廊道,集聚上海外溢的各类创新要素,大力吸引上海优质项目优秀人才和著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平台、高端科技服务机构落户吴江,推动东华大学纺织研究院、上海大学新材料研究院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强合作共享。全面加强与青浦、嘉善、秀洲等周边地区战略合作,三地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和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探索科技创新联创共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高能级科研院所在区域内布局,加快推进长三角科创资源与区域产业相匹配。三是打造吴江特色。研究制定我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发展方案,补齐吴江在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方面的短板。重点支持10家左右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的高质量高水平研发机构,不断拓宽企业与创新资源要素的对接渠道和平台。

(二)探索一站式创新服务综合体模式

科技服务业涉及到多个环节,本身又具有很强的聚集性,探索建立一批资源配置优、协同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创新服务综合体。一是聚焦现有创新平台,以四个科创园为载体,完善现有服务平台功能,打破服务内容相对单一、服务能力欠强的局限,引入多方位、一站式专业化服务。二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我区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新兴产业特点,支持组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动主导产业全产业链重构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三是聚焦市场化和政策性扶持相结合,建立符合创新规律、激发自身活力的运行机制,实现科技服务机构自我造血、良性发展。四是聚焦市场规范发展,将科技服务机构纳入我区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立科技服务机构黑名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

(三)加强人才引进培育

科技服务业是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以从业人员的智力知识为其产品。一是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条件,制定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將科技服务业人才纳入紧缺人才目录,用优厚条件吸引人才,用发展空间留住人才。二是提升现有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借助社会力量加大培训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项目管理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培训和执业资质考核认定工作,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技服务人才和团队。三是探索“科技专员”模式。借鉴深圳“政策专员”服务制度,探索在各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行业协会等设置“科技专员”,将各项政策精准投喂给辖区内服务对象,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科技发展解决方案。

(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围绕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和遇到的瓶颈,促进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智力资源和创新成果。一是用好科技创新地图,区科技局自主开发了“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咨询系统”,厘清全区企业的科技“家底”,目前,该平台已形成了企业、人才、科研院所、项目、载体、金融、服务机构等资源的贯通、链接、共享;二是推进中德长三角科创中心(筹)建设工作,借助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生产技术研究所(IPT)、亚琛工业大学及欧洲高端科技服务资源,构建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综合性、专业性技术转移平台,开展一揽子面向全球产业科技创新前沿的创新能力提升服务。三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落实好各级优惠政策,如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科技服务机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深圳有近5万家各类创投机构,注册资本近3万亿,对深圳科技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对标先进地区的经验,吴江在提升金融资本驱动力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要发挥资本的力量,资本天生带有敏锐嗅觉,能够主动寻找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并积极挖掘各类创新资源,帮助创新项目成长。加大对创投机构的引进培育力度,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扩大产业引导基金的规模,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探索金融服务科技的新途径,建立和完善“投、保、贷”一体的科技金融体系,形成以政府为引导,银行、保险、担保、创投等在内的多层次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三是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在已有的“科贷通”基础上,创新投入方式和金融产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创新型业务,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引导企业通过科技保险分担风险,推进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高子涵,吕华侨,李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现状、根源与对策,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9期

[2]敬志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5月

[3]王瑜.增长极理论与实践评析,商业研究,2011年第4期

[4]黄戟,陶冠红.强化创新引领助推转型升级——苏州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5]王吉发,敖海燕,陈航.基于创新链的科技服务业链式结构及价值实现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32期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成果
验收成果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市城市候机楼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长三角一体化:省界毗邻基层政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劳动成果要珍惜
关于长三角地区吸引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研究
劳动成果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