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平
摘 要: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学科,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品质,从而达到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要求。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理解和判断,因为理性判断是决定学生学习结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向学生渗透理性精神,进而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模式,以此来达到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本文通过笔者对滋养理性——小学数学学科育人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提出自身的見解与看法,希望对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滋养理性; 小学数学; 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067-002
数学学科除了是小学阶段内的一项课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独特的优秀文化,其中就涵盖了理性精神。小学教师可以从实验探究,追求真理;理解内容,掌握深度;比较学习,相互关联;发散思维,创新学习;自我调整,反思错误等方面为切入点,从而在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一、数学理性的内在含义
在词典中,理性的解释为以下两种: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智来控制个人行为的能力;②进行推理和判断的思维活动。有专家认为,理性可以看作是人类独特的一种思想活动,其中既包括了获取知识又包括了对正当行为进行合理辩护,是人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影响因素,因此,理性又可以被看作是“理性精神”。
数学的知识内容不管是从哪个层面来看,都和理性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数学材料的外观特征,对应的就是模型;演变发展的过程,对应的就是推算和计数;从表面直观的形式来看,对应的就是各种数字符号;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应的就是方式方法。因此,数学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直观感受到数学中丰富有趣的思想意识、认真严谨的探究以及完美真实的寄托,所以说数学知识内容是具有理性精神的。
二、滋养理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内容的活动中,往往需要具备极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小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比较、观察、数形结合等一系列数学思想来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1]。主要体现于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分析探究,从具体形象思维转换成为抽象思维;运用巧妙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问题;能够从多个层面看待事物,真正的理解掌握事物;能够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做出有效评价和分析,具备自我反思意识;能够根据多个角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就现阶段情况来看,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数学知识重难点的讲授,却严重忽视了数学理性思想精神的传递,因此,当前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更加需要滋养理性精神,同时这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
三、滋养理性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分析
(一)通过实验探究,追求真理
通过多项调查研究结果可以明显发现,7-11岁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依靠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要巧妙利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加强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运用。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始终秉承“边实践边学习”得核心目标,让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实践操作、疑问设想等环节,结合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实际经验,才能使学生在分析探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主思考、坚持不懈以及认真严谨的科学认知态度。小学数学教师都知道,小学时期的学生在接受新鲜事物的时候,往往需要有具体直观的事物作为前期引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工作时,要抓住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些实验探究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自己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关规律。
例如教师在教授《圆的周长》这一数学知识内容时,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大小各不相同圆形的周长,深入分析探索每个圆周长和自身直径的关系。一项虽然看上去十分简单容易操作的实验,但是由于在测量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采用不同的测量方式、测量工具以及学生自身经验的个体差异性等原因,所以最终的测量结果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悬殊,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探究出正确的结果。所以为了保障研究顺利进行和最终的正确结果,教师在布置实验的前期阶段要让学生围绕一个疑问进行分析讨论:“如何比较准确的测量出圆的周长?”然后请学生根据实物分别测量出圆形的直径和周长的数值并且计算出圆的商。如果得出的实际数据差别较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开始检验每个测量的细节,深入研究出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次进行实践测量将数据的差距值逐渐降低,直到最终结果比较精确为止。这样形式的数学活动,学生从最初的分析讨论、实践测量、反思结果、行为调节以及再次操作实验探究出其中的真理,获取更加精确地数值。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其形成追求真理的想法[2]。
(二)理解内容,掌握深度
数学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这也是对数学知识内容深层的认知,由于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数学本身存在较多的指导性质。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在这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内容中却潜在着一些重要的数学精神思想,例如最常见的种类划分、事物之间的转换、总结归纳、数物结合、符号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些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目标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围绕数学的本源,而且要深入挖掘知识内容中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活动时要有一定顺序性,要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最后能够灵活地运用。学习数学知识亦是如此,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中心内容,是对于数学知识的根本解释,因此,教师在开展相关数学教学工作时,要注重学生对于数学思想的掌握程度,不能只是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所了解,更要让学生在理解数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真正的领会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
例如在《比一比》这一数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新数学知识的前期阶段,可以出示两片有大小差异性的实物树叶,请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说一说两片树叶长宽之间的比较值,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一点的树叶长宽比较值会比较大,相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虽然树叶存在大小区别,但是树叶出自同一棵树形状大致相同,比较值应该没有较大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树叶进行实践测量和计算,学生在掌握正确结果的基础上,还感受到了其中的数学思想。像這种看似简单的猜想和选择,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数学推理的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了相互比较、数物结合等多个数学思想。
又例如在教授学生《图形分类》的数学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不同颜色的图形,像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然后让学生按照所学的知识将其进行分类,可以得到的分类结果有两种,一种将相同颜色的图形放到一起;另一种将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到一起[3]。学生可以从图形分类中了解到物体的分类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进而使分类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渗透。
(三)比较学习,相互关联
其实不管学习哪一个领域的知识内容,都需要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课程的学习框架,也是所谓的知识结构。不同学段的数学知识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一般情况下,呈现出一种顺向迁移的状态。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需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框架结构,找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自己脑中形成一个基本框架,更利于其进行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这一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通分的计算方法,而在这一过程中,就要用到学生学习过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这便是一种顺向迁移。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让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找出不同知识点彼此之间的联系。
(四)发散思维,创新学习
发散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具有思维流畅、灵活多变、风格独特、思想开阔。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知识内容,提出新的疑问,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所以说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发散的思维方式,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的分析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定理是固定的,但解题方法是具有多样性的,发散思维有宽阔性和变通性的特点,培养学生以发散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帮助其从不同方面来思考解决问题途径,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从而产生创新精神。
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去文具店买文具,一支钢笔7.8元,小红手里有2张5元的纸币,6个1元的硬币,5个5角的硬币和20个1角的硬币,问:小明应该怎么付钱?不同的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不同的答案,可以是一张5元的,两个1元的,和8个1角的,也可以是1一张5元的,一个1元的,三个5角的,两个1角的,还可以是……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付钱方式可以有多种搭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写出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明白,在一些情况下,数学答案不是唯一的,需要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五)自我调整,反思错误
一个具备理性观念的人,肯定具有自我反省的调节能力,合理化的调节能够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具备清晰明了的意识、自助分析的意识以及自我调整的意识。其中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调节意识可以帮助其直面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减少解题过程中的盲目性,让学生意识到求解问题的过程不是固定的,是需要对所发生的情况进行调节的一个动态的过程[4]。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实践、反思、调节的过程。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过程、行为举止以及情感态度进行回顾。对于学生解题时存在的错误,要及时指出但不要告诉其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自我反思,自己找出错误,调整解题过程,重新计算。经历了反思,调整,在计算这一过程后,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点有更深的掌握,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不仅是一门最基本的学科,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逐渐发现数学学科与学生理性情感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最大化的凸显出育人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基本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意识,重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同时将数学教学的重心放在传授数学思想上,从而不断滋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以此来达到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的目的。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用数学知识内容教书育人的理念,应该通过数学知识内容,使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明了、全面化、合理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让学生逐渐转变为具备理性观念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俊华.突出数学思维和数学理解,落实数学学科育人价值[J]求知导刊,2020(35):49-50
[2]蔡宏圣.学科育人:小学数学已有探索的梳理与随感[J]数学教学通讯,2020(10):3-4+10+2
[3]潘小福.学会思维:架起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的桥梁[J]教育视界,2020(05):32-36.
[4]王莉.立足育人尊重生命——浅谈数学学科育人价值挖掘与转化[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1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