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益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融入数学审美,让学生去理解、感悟数学之美,从而增进自己的审美体验。本文主要从媒体优化、挖掘教材、丰富形式以及尊重差异的角度阐述小学数学审美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审美;策略
教师要加强学科知识与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深入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育价值。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教师要将美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感悟数学独特的美,能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他们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一、媒体优化,呈现审美环境
多媒体集图片、声音、视频及文字于一体,能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教师要以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繁杂的内容变得简单,让学生易于接受,能促进他们的行为投入,引发他们对所学问题的思考。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动态地呈现内容,让学生获得拟真的感受。如在学习苏教版四下“图形的旋转”一课内容时,教者呈现汽车过收费站时,道口转杆抬升与放下的过程,并提出问题:转杆抬升与放下的运动是生活中的平移还是旋转现象?教师以动画让学生对旋转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引发他们学习旋转的积极性。多媒体还能给学生带来视听的感受,教师要借助媒体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知。如在学习苏教版四下“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内容时,教者搜集大量的平行四邊形与非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并以动画的形式呈现,让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师的演示,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并能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挖掘教材,获得审美体验
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公式以及习题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教师在备课中要深入挖掘,并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带来的美感。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内容之美,让他们感受到教材的丰富,并挖掘其中的美学元素,体会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数学公式中蕴含着数学美,有着字母的简洁、解题方法的多样、算法的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美。教师要借助于精美的图片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生活的数学美是对教材中数学美的拓展与补充,能丰富学习内容,使所学的知识变得更形象、更具体,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内容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对美的把握。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去发现美,要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让他们能真实地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美的联系。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数学中的美,民间的剪纸、著名的建筑等都呈现出数学美。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引领学生探寻其他学科中的数学美,能丰富数学美的内容,让数学美更具有探索的价值。语文中的回文诗与回文数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带来奇异与对称之美;音乐中处处彰显出和谐、统一之美,《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高潮点正好是整个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三、丰富形式,增进审美体验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活动应是有趣的,能吸引学生的全员参与,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获得身心的解放。在学习数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化的方式教学,或让学生模拟情境,能丰富学习内容,使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因情施教,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学,低学段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向他们呈现美的图形,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教师要结合所学的轴对称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动手操作,去参与剪纸等活动,让他们获得丰富的体验,同时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教师要加强数学文化渗透,向学生讲述数学故事、介绍数学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尊重差异,丰富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表达,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想象,让他们有了个性的审美空间。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追求多样的解法。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向学生渗透美育内容,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完善。
教师要设计多样的评价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他们的独特审美体验,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引、鼓励,调动他们感知数学美的兴趣。评价的主体力求多元,如果只有教师的评价而缺乏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这样的评价不是全面的、客观的。教师要通过互评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了解、反思,促进他们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调整与改进。教师评价的标准力求多元,不囿于固定的考分,要将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体验、表达能力、学习态度等融入到评价的内容之中。教师要借助于激励性的评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热情,让他们在审美中收获良好的情绪反馈。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呈现美的内容,分享表达美的机会,提供创造美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增进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能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少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8).
[2]姜艳,李如密.数学立美:内涵、价值以及实施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02).
[3]任者春.生动·互动·主动——论数学美的三个层次及其创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