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皓
摘 要:“习课堂”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携其团队创设的一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它以读代讲,当堂训练,课堂效率更高;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能兼顾后进生,教学更加全面。要想上好“习课堂”,需要教师精简语言,善用肢体表达,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强化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激励,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依据自己班级的学情,合理完善“习课堂”,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 课堂;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035-002
“习课堂”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携其团队创设的一种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笔者有幸加入了“习课堂”实验,在近一个月的实践中,“习课堂”以其高效且全面的特点在笔者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何为“习课堂”
(一)学生以“习”为核心的课堂
在“习课堂”中,留给学生学的时间更多了,他们需要当堂完成四大任务:任务一和任务三指向“读”,是“读课文”“读词语”“读多音字”“读段落”“读句子”“读讲义”“读资料”等多种内容的朗读任务,以“自由读、齐读、合作读”为主要形式;任务二和任务四指向“习”,其中,任务二为“抄写词语,边抄边记”“仔细辨读,选择读音”“根据课文,判断对错”“拼写填空,听写词语”等多种内容的基础练习任务;任务四为“思维导图”“课文填空”“拓展阅读”等多种内容的提升练习任务。每个任务依据课文长度或难度限时约10分钟。“读”是为了更好地“习”,“读”是“习”的基础与铺垫。
(二)教师以“组织”“管理”“激励”为主的课堂
在“习课堂”中,教师讲得更少了,主要负责为学生创设教学任务,组织学生积极、昂扬地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不断巡视,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在班内形成一种良性比拼与竞争的氛围,帮助学生恢复、保持、提升学习状态。
二、为什么要开展“习课堂”
(一)传统课堂模式效率低下
传统的课堂模式中,教师讲授、引导、提问,学生听讲、回答,这样的模式,很难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当一名学生轮到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会觉得事不关己,就开起了小差;有时当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却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老师煞费苦心地在台上声情并茂,学生却在底下不亦乐乎地做起了小动作……这种现象每一天都在一线教学中反复出现,令教师头疼不已。而“习课堂”的诞生,就是努力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在课堂上以100%的狀态进入学习,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
(二)回家作业敷衍潦草
教师教过并不等于学生学会。作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也是对学习情况的检测。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失去了在课堂训练的宝贵时间,大量作业只能回家去完成。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或者作业态度不端正,家长又忙于工作或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学生一回到家就放飞自我。回家作业字迹龙飞凤舞,难以辨认。有些题目明明要求选“ABCD”,也能写成“1234”,主观题作答更是“惜字如金”,草草了事。“习课堂”针对这一一线教学的痛点,紧抓学生当堂训练,让学生的训练都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完成,并在课件中设置倒计时,促使学生养成像考试一样做作业的专注力。
三、“习课堂”的特点与优势
(一)以读代讲,当堂训练,课堂更高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习课堂”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大量的“读”和“习”,充分保障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尽最大努力发挥教师组织、管理、激励的教育功能。
“习课堂”以读促思、以读代讲,它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指名读与提问,所有的知识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体悟——课文反复读,重点句子配合着讲义反复读,延伸的背景资料也简化为学生理解的句子读,留出时间给学生当堂完成练习与训练。在任务安排和设计上,习课堂做到了环环相扣,“读”是为了更好地“习”做准备。最具特色的是“习课堂”为每一篇课文设计的思维导图训练,它有助于学生大大提升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也便于学生梳理概括课文内容。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习课堂还特别设计倒计时,以营造一种紧迫感,提升学生做题时对时间的调控力。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开小差的时间,要么张嘴投入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要么提笔进入认真思考做题中。短短的40分钟,课文读熟了,会背了;词语会抄了,能默了;课文梳理了,理解了。“习课堂”真正做到了立足课堂,向课堂要效率。
(二)整体布局,关注个人,教学更全面
“习课堂”既着眼于班级整体,也更好地关注到个人。它将学生隐性的思考过程通过“读”和“做”这样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谁没读、谁没做,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一线教师直观管理。课堂不再只是教师和几个举手同学的独角戏,而是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朗读与做题的满堂彩。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关注后进生,无非是给他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或敲敲桌子、瞪瞪眼睛以提醒他上课集中注意力,在后进生身上消耗太多的时间就意味着浪费课堂中其余同学的时间,这是一种看似无奈却很现实的抉择。而在“习课堂”这样的模式下,却能够实现后进生教学与整个班级教学的兼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集体朗读和训练的时间,走到后进生身边去单独点拨辅导,而不会挤占、影响其余同学的正常学习。或者,教师也可以通过激励后进生身边的同伴,不动声色地给后进生敲一个奖励的图章,以达到一种正能量的辐射。
四、怎样上好“习课堂”
不少教师在刚刚接触“习课堂”时表示时间根本不够用,要么总是完不成任务单,要么就是学生正确率太低。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教师语言啰嗦、学生纪律涣散、教案生搬硬套。看似简单的“习课堂”,实则需要教师潜心研究,不断反思,做出改变。笔者在这里谈一谈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
(一)精简语言,肢体表达
教师上课一定要精简自己的教学语言,省去客套的“寒暄”,不说无意义的“废话”,诸如“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不要让一句一句累积起来的“废话”挤占了課堂的时间,拖慢了课堂的节奏。在践行“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期,建议教师在备课时写一份讲稿,把自己要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逐字逐句地读,锤炼语言,删去多余的词句,做到简单、干脆、明了,要让学生一听就明白自己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而不是昏昏欲睡,无所事事。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信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柔的抚摸、一个骄傲的大拇指,都可以向学生传递非常清晰的信息。尤其是当学生在进行集体朗读,或者做思维导图需要深度思考的时候,大张旗鼓的表扬会打断学生正常活动的进行,此时更需要利用肢体语言去完成信息的传递,而且往往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二)强化组织,重视管理
教师要善于组织、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开始某一任务前,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帮助学生调整到最好的学习状态,一声令下,学生犹如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一般,投入紧张的学习任务中去。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边巡视,边指导,边鼓励。教师或点拨难题,或调整学生的写字姿势,或对先完成题目的同学进行批改反馈。或高声说出学生的姓名表扬,或给学生的语文书上敲一个大大的奖章,或给学生竖起一个大拇指,通过一些系列行为有效组织全体学生高效学习。
教师还可以创造一些管理语言,比如教师说“语文书”,学生口中一边念“拿出来”,一边飞快地将语文书打开。教师说“提笔写字”,学生口中一边念“摆正姿势”,一边把背挺直、头抬高、脚放平。这些组织管理的语言需要教师自己去创造,然后与学生达成约定。它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更有助于学生更加投入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三)依据学情,合理完善
“习课堂”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味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开拓创新。还课堂予学生,重视“读”和“习”的思想是“习课堂”的最大精髓。当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班级和学生。“习课堂”的教案、课件设计固然环环紧扣,科学合理,也不可能对所有班级、所有学生完全适用。因此,教师要善于且敢于依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在坚持“习课堂”思想精髓的前提下,对“习课堂”设计的任务和课件进行合理完善甚至重构,使其更加适应班级学生的学情,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陷入无脑机械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光泉.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