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2021-03-24 10:53肖亚庆
紫光阁 2021年2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关键制造业

肖亚庆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建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力电池系统智能制造中试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做好产业科技创新的全局谋划,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打造人才队伍,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

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必须坚持走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

科技创新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随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高投入、高消耗、依靠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长期支撑我国制造业高速增长的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优势逐渐弱化,制造业亟须转换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新兴领域创新研发,集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努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制造业发展的新供给,打造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真正实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科技创新是应对复杂严峻国际形势的迫切需求。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非市场化壁垒不断出现,迟滞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当前,我国集成电路、基础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仍不同程度存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局面。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勢,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切实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途径。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带动制造业全面变革,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此,我们既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畅通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要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也要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强产业科技交流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保证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畅通,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产业科技创新驱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重点领域技术不断突破,创新成果加速落地应用。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32%,比2015年提高0.42个百分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成效,我国5G国际标准必要专利数量占比全球领先,工业通信业国内外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80%,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首艘国产航母顺利下水,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成功交付,“复兴号”动车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通过建设上海(浦东新区)、深圳、济南-青岛3地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支持江苏无锡、天津西青、湖南长沙等地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为人工智能和车联网相关技术提供落地应用场景,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熟。

创新载体建设持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形成。“十三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坚持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突破产业链关键和共性技术屏障。目前,组建了1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指导地方认定建设了13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初步形成领域明确、区域竞合、上下衔接的建设格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已认定60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不断引领带动行业创新能力提升。同时,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重大工程建设,组织认定109个部重点实验室,使其成为行业关键技术突破、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人才高地的重要载体。

产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日益强化,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多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通过推进新型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提升质量品牌能力,不断完善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优化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制定发布8500项行业标准,开展了311项先进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国内企事业单位牵头制定670项国际标准,不断提升我国核心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关键器件等领域专利分析与布局研究,遴选2115家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加强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充分发挥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对质量提升的支撑引领和基础保障作用,发挥195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对行业的支撑作用,集中力量开展装备制造、原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质量提升行动,累计遴选340项质量标杆经验,持续推进工业品牌培育,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

产业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多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通过打造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创新项目实施机制、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重点在5G、人工智能、车联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遴选建设了62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部署50余个项目,有效服务了产业科技创新;探索政府项目组织实施机制,通过开展人工智能重点任务揭榜挂帅工作,鼓励通过市场机制“赛马”,遴选出137家揭榜单位和66家潜力单位着力攻克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产品问题,有力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通过智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高新技术领域国际产业科技交流的渠道更加通畅。

凝心聚力奋力谱写产业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定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和增强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中推动创新发展的自觉自信自醒,着力解决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主动谋划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技术和产业。

集中优势力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企业为主体、產学研用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汇聚行业资源和政策支持力量,加快突破我国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微处理器与核心元器件、关键零部件与基础材料、关键制造装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强化国家战略引领,加快突破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短板问题。加强技术的体系化攻关布局,加快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急需标准的制定,坚持软硬协同、生态构建,加强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

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顺应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融通发展。强化5G、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典型应用,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优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全面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

加快新型创新载体建设,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以实现产业化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汇聚创新资源,打造贯穿全产业链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提升质量品牌、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试验检测相关能力,实施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

引进培育创新型人才,夯实人才发展基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一批制造业急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技骨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创新发展急需,创新培养机制和模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够满足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关键制造业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习近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高考考好是关键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欣锐特:掌控新能源核心技术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