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豪
(宜兴214221)
宜兴紫砂驰名中外, 除了它的用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紫砂矿之外, 还有它的制作工艺——手工拍打成型技艺也是在陶瓷界独树一帜的。 同时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内涵, 数百年来通过文人的参与和宜兴能工巧手的积极创作, 宜兴紫砂在中国陶瓷界乃至在世界艺术之林当中, 都是非常耀眼的一颗明珠。 总的来讲,紫砂器分为光素器、花器和筋囊器三大类,花器作为这三大类当中主要的一项,以它独有的表达方式, 赢得更多的紫砂壶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 蒋蓉大师就是紫砂花器的代表人物,很多紫砂花器作品除了具备紫砂壶最基本的成型方式之外,还融入了一些雕塑、堆塑、浅浮雕的多种技法,这使得紫砂花器对于描形状物、以物传情的创作表达,是筋囊器和光素器所不具备的。 而要在花器当中做得与众不同,更受喜爱、追捧,是非常有难度的。 制壶艺人在学习积累当中, 除了要向中国传统的花器作品致敬,使得自己的功力累积达到一定的水准,还要让自己的作品具备非常高的辨识度, 区别于同时代其他陶艺家的作品, 这就需要在作品中熔铸更多的人文蕴涵,这关乎作者学识修养的积累。 在艺术创作中技法是非常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似乎也可以运用创意或者说是通过深厚的人文蕴涵来弥补有些作品技法、技艺上的不足,也就是说,作品所传达的审美意蕴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由于文化蕴含的储备和高度, 作品的审美意蕴才会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也就使得作品会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这把“田园风趣壶”(见图1)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在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表达出能得到大众喜爱的审美意蕴。 中国古代文人很多都是寄情山水、尽享田园之乐,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的诗歌领域拥有了极大的影响, 历朝历代的很多文人都对此心向往之。我国古代诗歌有山水诗、 有边塞诗、有田园诗, 可见田园生活、田园风情乐趣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和文人、诗人心中的理想也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对于田园风趣的追求,和中国古代士人的“用舍行藏”的立身处事理念有关。 国家有需要自己时, 则为国家服务,为生民立命、立心;国家不需要时,则退而隐居。这不由地让我们想起东陵氏, 东陵氏也就是秦东陵侯邵平,“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他的故事让后来的很多文人非常羡慕。 唐·王维《老将行》:“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就是指这个东陵侯卲平,先生柳就是指五柳先生陶渊明,他们这种隐居不仕,也为后来的文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这其实也就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一种行为准则。那么如何以紫砂来体现这种田园诗的风趣意蕴? 这是需要动很多脑筋的。 比如说这把“田园风趣壶”,此壶身筒稳重为静,壶把也就是南瓜的藤蔓,和壶嘴南瓜呈包裹形的叶作流动感, 达到一个静中寓动的情境。 把这个壶钮改为一个蜗牛, 就更增强了一种动势, 同时蜗牛的身体颜色和整把壶的颜色形成一个反差,在蜗牛的背部略微施以一点釉色,这就使得紫砂的表现领域又有了新的拓展, 总体看来颜色是赏心悦目的,在紫泥的基础之上又有了段泥,还加了釉色,就给人一种很新奇、很惊艳的一种感觉。
图1 田园风趣壶
一般来讲,“南瓜壶” 都是以南瓜的瓜蒂作为壶钮,此壶以蜗牛为壶钮,且壶盖不取正中,以奇致胜。艺术讲究的是守正出奇, 就像孙过庭在书谱当中所说的三个层次:第一是学书的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我想这和做壶应该是没有其它区别的;第二层次就是“既知平正、复追险绝”;第三个层次就是“既知险绝、复归平正”,能够做到平中见奇、平中寓奇,互相彰显是非常高妙的一种技巧。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 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当中生活久了, 难免会觉得少了一些自然的生趣。 其实我们紫砂壶也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有一把具有田园风趣文化意蕴的紫砂壶摆在案头, 我们可以用它来品茗,用它来体悟人生。 而且它恰恰也是人和自然界的一种沟通和纽带, 使得我们深居城市也能够心想山林,也能够享受田园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