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俊
(宜兴214221)
宜兴紫砂壶作为一种泡茶器皿, 与世人结缘已有数百年历史,并获得了世人的推崇,具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 明代文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道:“近百年中, 壶黜银锡及闽豫瓷, 而尚紫砂陶”,可见自明代起,紫砂壶在世人心目中就有了很高的地位。
紫砂壶是由独到之形、特殊之材、优越性能、审美艺术文化积淀等共同组成的一种手工艺品。 古人云“壶里有乾坤”,亦可以放在紫砂壶身上,象征其丰富的性能与特征。 紫砂制壶人在创作一把紫砂壶时,往往会综合考虑其多方特性, 进而设计制作成集艺术、文化和实用于一体的作品,并能使人在品茗赏壶之际收获精神和情感共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而受大众喜爱的题材,故而也成为了紫砂壶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设计制作的 “事事如意壶”(见图1),顾名思义便是一把传达吉祥美好概念的紫砂壶, 壶型设计、 文化提炼是这把壶展开创作的关键。 本文将以此壶为例,谈一谈其在形式与内涵上的表现及联系。
图1 事事如意壶
随着人文紫砂的不断发展, 当下的紫砂壶创作基本上都会把壶的人文性能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如何提炼文化元素、怎样筛选这些元素、又如何把壶与文化结合起来, 始终是一个关于创作的大命题。 然而,要想把紫砂壶创作出来,文化立意的确定便是一个大前提,否则便难以继续开展下去。 “事事如意壶”以吉祥文化为核心,体现美好祝福之意。 在这里,为了将文化与造型设计合为一体,又特别融入了谐音文化这一概念。
谐音文化又叫同音文化, 即运用相同或相似发音的文字来表达另一种文化含义, 通常情况下以表现吉祥文化内容居多。 比如,“柿”与“事”同音、同声,因为柿树有七德:长寿、树荫多、无鸟巢、无虫蚀、红叶可供玩赏、果实味美、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古人便常用柿子来表达“事事如意”这一内容。 这把“事事如意壶”便是将这种文化情结以具体形态转化出来,可谓独树一帜, 它将对文化内涵的强调需求巧妙地转化到了文字结构上,既丰富了作品内涵,也拓宽了艺术创作的发挥空间。
造型是紫砂壶的核心表现形式, 紫砂壶造型丰富,有圆器、方器、筋纹器、花器等区别,并依据不同的立意和审美需求来进行组合表现。 在表现自然物象的紫砂壶作品中,取具体原貌,并以花器形式展开创作的佳器居多, 也为此类壶型的创作设定了基础框架。 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应该发挥创新精神,力求突破和改进。 “事事如意壶”以大自然中的柿子为原型,然而在具体设计上,则运用了几何艺术的抽象审美效果,即以圆器为主体,并在壶身上饰浅筋纹线来凸显柿子饱满丰盈的形象。 壶身圆鼓高挺,张力大,对称的筋纹疏朗和谐,整体显得十分自在又优雅,同时一弯壶嘴与圈把前呼后应, 简约中透露着一股清丽之气。 相比于直接设计成柿子形态,这种集圆器和筋纹器于一体的抽象架构,更进一步优化了审美,好似浑然天成,又寓文化于形象之中,营造出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装饰之于紫砂壶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紫砂壶的装饰技法十分丰富, 装饰内容更是百花齐放。 运用不同的技法装饰别样的内容,成为了紫砂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形象构成。 事实上,一把紫砂壶的亮眼之处,往往就在于装饰细节上的锦上添花之笔。
如意又称 “搔杖”, 是一种古代的搔痒工具,到明、清时便已没有了实用功能,成为一种象征吉祥的陈设品。 如意纹便是对其的一种艺术转化,作为一种纹饰被广泛用于艺术作品之上,紫砂壶亦不例外。 在这把“事事如意壶”上,桥形壶钮横跨盖面,其形态好似一个抽象的如意,如意云纹清晰地贴于盖面,立体而优雅,犹如一朵绽放的云彩惟妙惟肖,带给人美好的心灵感受。 整把壶以柿子为主体造型结构,勾勒如意纹组成图案装饰,“柿”与“事”同音、同声,与如意纹恰组成事事如意的寓意, 由此整把壶达到了形与神的统一。
“事事如意壶”的创作以传达吉祥民俗文化为主线,通过素材提炼、造型设计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使之于简约中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 于抽象中营造优雅的审美效果,给人以美好而丰富的内心感受。 此壶着重关注形式与内涵的表里关系, 将造型细节与文化主题结合起来,显得气韵饱满而一致,更能激发人们的共鸣感。
形神一体历来是制壶艺人的追求, 也是赏壶人的需求, 同时也是紫砂壶作品本身的综合价值体现所在。 在紫砂壶创作过程中,制壶人需要明确构思方向和创意理念, 同时也应在平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和文化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创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