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社区演变与当代转化研究

2021-03-24 18:05李飚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群体舞蹈

摘要:伴随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和城镇化的逐渐开展,我国传统舞蹈中的社会意识和空间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同时也代表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我国传统舞蹈的历史传统和生存方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本文对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的社会发展以及当代文化变迁进行了探索研究,希望对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民族舞蹈;演变

一、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社区发展与空间观念

1.1将相对有限的地理空间,转化为自主开放的经济活动空间

原本以村落或村寨为中心的较为固定的舞蹈空间也转化了,同时与特定地区的生活习俗时间也脱节了。而在都市的社区空间中也更多地成为了一个能够包容个人舞蹈兴趣与日常行为的活动场所,如居民小区、街道、商业区、主题公园、会所等。这样,社会开放式的活动空间和个人自由地活动时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空间结构,不完全受限于个人居住环境和区域的限制。而随着网络视频社区等网络平台的出现,甚至开始从某种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物理空间,建立了全新的虚拟社区空间。

1.2将较为统一的族群性社会文化要求,转变为能包容个人的社会类型化群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劳动方法,围绕着农业文化为中心的相对统一的群众性文化追求,也就无法强求。而那些高于个人生活水平的群众性文化价值,如耕种、丰收、族谱等都被弱化了,因此,更多元化的、容纳着个人生活需要的新类型化群体舞蹈也产生了。比如在社会舞蹈中盛行的街舞、国标舞、秧歌、健身舞等,往往对应了社会上各个类别的群体,和他们的工作年龄段、职位等密切相关,同时又对应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1.3相对稳定的亲情关系转化为灵活松散的社会价值或兴趣共同体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而颠覆了传统乡村社会的构成方法,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关系也就随之改变了。于是,如前文所说农村社区中那种相对稳定的、无法割舍的亲戚或群体关系早已不再。而城市社区中跳舞的人群并不是因为家庭或血缘关系而聚集在一起的,而只是因为他们相互之间可以自由活动、自由组合,因而构成了一种灵活松散的社会功能价值群体或文化兴趣共同体。其中值得重视的是,除去兴趣、交流等基本社会需要以外,跳舞在整个城市社区中的功能价值也获得了很大扩展,对健康、塑形、治疗等具有明确方向的社会新型需要也具有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二、对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当代转化的重大挑战

在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如若中国不能进行真正的现代转型,传统民族舞蹈的生存与传承也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成为热门话题,如同一剂强心针为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继承与保存工作带来了一线生机,但需要看到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核心与关键点,就是活态继承。而现代科技的进展,借助影像记录甚至虚拟仿真等技术,人们已经开始能够对人体动作进行客观的原样记录与保留,但这并没有改变一个严酷的现实——不是一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在现代生命中存活和延续下去。

这不仅有赖于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内涵中的生命力,也同时取决于其应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能力。同时人们还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的某些传统舞蹈表现形式,包括阿根廷的丹后、法国的弗拉门戈、阿拉伯的肚皮舞以及欧美的街舞、国标舞等,恰是完成了与当代舞蹈的过渡,并因此顺应着新型城市化的社区意识与空间,成功地在新的社会生态中延续生命与绽放活力。这种转化,至少从如下四个层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是在情感方面,满足了城市群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复杂需要。都市居住群体突破了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按照职业分配产生了碎片化的社会组合,从而在情感上既倾向于个人需要,也具有了寻求沟通的群体需要。尤其是这些传统舞剧的情感转化都相对剥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文化功用,更注重于舞剧中的二性关系与生存意识,因而简化和接近了都市群体的情感需要。二是在空间结构方面,将城市的酒店、俱乐部等视为重要的社交空间设计。由于城市中居住群体的起源与成份都非常复杂,因此酒店、俱乐部等社区交往空间既是群体交流之所,又是餐饮娱乐等综合性功能的聚集之所。这种空间灵活散落于都市之中,也承载了人类情感的延伸交汇,而舞蹈的互动方式也恰恰成为了增加这种空间文化价值和交往附加值的最有效手法。三是在宣传方面,充分利用了现代媒体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成为了主要媒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片中的舞蹈影像就大大提高了舞者的国际知名度,并形成了廣泛的社会传播。比如人们还发现青年人也能够在游戏机上跳街舞,这就表明媒体与科技向时代转变的形式与渠道是十分多元的。四是在竞技方面设置了激发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地。在我国,被广大人民所认识和传播程度都很广的国标舞,实际上都是由欧洲和拉美的传统舞演变过来的。这种传统舞进行了"标准化"的体系改革,诸如全部设置为二性合舞、确立人体动作标准、增加歌曲旋律分类等,形成便于传承与评判的标准舞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规模竞技的国际赛事体系,并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拥有强大群体基础的资讯传递体系,这种对传统舞剧形式的当代改变,给予了人类社会诸多启迪。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华民间舞系,曾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京城市内知名的蓝岛俱乐部演出,并"试水"了城市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而这种尝试,因为并没有从中国传统舞蹈形态与文化传承形式上展开更多研究,所以也并没有切实推动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当代转化——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审美形态和内涵,所以如果并没有切实地向现代都市的社会情感和个人生存需求转化,就很难在中国现代的城市生活社区中延续下去了。在今天中国的现代都市社区舞蹈中,人们已经可以看到了非常鲜明的代际差异,社区舞蹈中以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传播的族群主要以中青年为主,而中青年人则主要选择了由西方引进的中国传统主流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现代转变的比我们完成得早的西方主流舞蹈,是不是还会逐渐挤占传统社会舞蹈的需求空间了呢?这个问题非常值得人们的思考和关注,但起码有两方面都必须特别重视:一是现代都市环境下的社会需求。在今天,人类社会对于舞蹈的真正需求到底是什么?而传统民间舞蹈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这种需求也将无法真正进行转化。二是要着力关注广大青年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是对传统民族舞转化的薄弱点,但同时也是发展重点。由于传统民族舞在未来传承的对象,主要就是广大青年。

总结

步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迎来重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经济产业水平的提升,规模庞大的城市化计划将在未来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中越来越重要。原生态民间舞伴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慢慢的改变,但终究是不可逆的进程。所以,怎样促进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向当代形式的转变,并深入城市社会生活中,是亟需重视与应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许锐,张晓梅.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社区演变与当代转化[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1):119-125.

作者简介:李飚(1970,12-)男,江苏南京人,汉,本科,中级,研究方向:舞蹈编导,导演。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群体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策略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舞蹈课
中间群体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