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路径探究

2021-03-24 20:17杜珂馨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文化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在国家重大政策的激励下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战略布局、阵地建设、内容生产上表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现阶段,网络思政还存在信息认知的多元化、施教范式的扁平化、文化融合的异向化、信息交互的圈群化等现实问题。创新发展,要围绕“导向、分众、提质、协同”四个关键词,掌控意识形态主流方向,创设信息传播关系场域,推进网络文化深度融合,优化网络课程思政格局,以此拓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路径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已渗透到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新媒体以其主体的平等性和自由性、内容的即时性和海量性、形式的数字化和交互化、语境的碎片化和虚拟化、服务的个性化和广泛化,悄然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网络育人的工作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辅导员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网络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

1高校网络文化的概念

高校网络文化指的是在高校师生参与的网络空间中精神活动和文化产物的集合。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是高校網络文化的主要参与对象,他们即是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主体,也是传播客体。高校网络文化通常存在于高校师生日常网上生活学习工作的网络空间,以校园网站、微博、微信、BBS、抖音为代表的多媒体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都是高校网络文化的信息载体平台。高校网络文化并不局限于学校以教学育人为目标而主动开展创作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还包括了师生在校园网络领域被动接收到的文化信息。高校网络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因素。而网络文化活动、网络文化作品、网络文化行为观念是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路径探究

2.1完善网络育人机制,构建思政育人团队

高校网络育人是一个有意识、有规划地利用网络及各种新媒体技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其中既凸显了信息性、知识性、学术性,更承担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大责任使命。完善网络育人协同机制,要求从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角度看待育人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通过信息研判、科学决策、资源共享、协同培育和反馈调节,增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整体意识与大局意识,着眼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从宏观上协调网络育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顶层设计上规划子系统间的协调性和同步性,下“一盘大棋”,辐射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推动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2.2网络娱乐生活的普及

当代大学生他们从小就接触网络,他们几乎我们国家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共同成长,网络能力较强,能够轻松运用网络进行社交和娱乐和学习。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与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一代,也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便利。但是,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迭代快,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兴趣点增多,今天还在看动漫,明天就去玩游戏,后天开始追星。他们从小接触电子媒体,善于用互联网进行交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随时与外界进行沟通,了解外界讯息。

2.3促进校园育人环境优化

校园育人环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理念、育人方式、育人内容营造的教育场域。如今消极价值观和低俗文化借助着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正在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给良好校园育人环境的营造提出了巨大挑战。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助于促进校园育人环境优化。首先是提升凝聚功能。高校网络文化对于身处网络文化环境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凝聚功能,例如,网络舆论能够影响学生对于事件的价值判断,网络意见领袖在学生群体中有着强大的号召能力。因此发挥好高校网络文化的向心力能够有效地提升育人实效。其次是提升激励功能。高校网络文化更容易给予学生社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求自我的提升和发展。学生通过参加网络文化实践获得价值认同和自我肯定,从而激励自身按照学校的培育目标不断改造进步。

2.4增进文化价值的认同度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源于在传承中不断的发展创新,运用新媒体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与归属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化发展建设的价值归依。将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元素转换为文化活动、产品、观念充盈网络空间,挖掘恰切于微媒体传播形式的优秀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再创新,引领校园网络文化赋予思政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实践中引导大学生以“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等形式,打通中外文化交流的壁垒,向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自觉,增进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2.5健全网络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激励机制,设置线上课堂“价值引领”和“德育效果”监测指标和育人导向,将网络思政建设成效纳入课程思政示范评审指标体系,作为“双一流”建设评价、学科评估、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突出对网络思政的教学激励,在数字化教学、教材等各类成果的遴选推荐、表彰奖励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网络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专业教师借助新媒体研究课程思政,在学科课程建设中形成鲜明的价值引领体系。

2.6调动育人主体需求,优化实践育人效果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个别大学生身上存在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道德失范、政治意识淡薄等现象,这警醒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艰巨性。要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主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牢牢把握话语权与领导权,抵御和防范“黑天鹅”事件与“灰犀牛”事件在高校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点在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更科学、完备的技术手段了解大学生在各个层次、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2.7激发文化载体的活跃度

借力校园自媒体提升网络文化实践能力,积极抢占新兴媒介阵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覆盖面。结合自媒体平台特点和学校特色开辟一些品牌栏目,根据高校的地域特点和专业优势,挖掘校园文化品格与特质,赋予校园网络文化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将校本文化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推动网络思政建设的动力源泉,逐步形成高校自身特有的人文积淀,提升信息载体的活跃指数和“吸粉”能力。

结语

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但要实现网络思政工作价值的最大化,消除数字教育发展过程的内卷化,尚需遵循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遵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以应对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复杂现实问题,实现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协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庆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挑战与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8):3-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2-09.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11-22.

作者简介:杜珂馨(2000.9.14-)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人,本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