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秀苇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如何加快推进县域文化建设,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又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本文主要针对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动县域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动;县域文化;发展
一、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发展农村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具有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应积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素质,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
2、发展农村文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举措
在推进文化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建设欠账大、问题多,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要改变这种不平衡的现状,就必须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努力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农村文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坚持用统筹的理念、统筹的方法来推进。一方面要统筹推进城乡之间的资源整合。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设施与农村文化设施的紧密联动,有效发挥城市大型骨干文化设施对基层和农村文化设施的带动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的延伸和覆盖,努力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推动城乡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推进农村内部的文化资源整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整合各部门面向农村实施的各项重大工程,加大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领导和投入力度。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城乡文化统筹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发展更具活力,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强化五个统筹,着力构建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
1、统筹城乡文化功能布局,凸显优势区域的带动力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规划是前提。要结合区位优势、资源分布及资源特色,合理规划城乡文化功能布局,构筑城乡文化水平发展新格局。具体地讲,城市地区应以发展高档次、高品质、高水平的都市文化为主,促进城市文化提档升级,发挥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带动作用;城市周边地区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和辐射较多,应充分发挥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打造城乡文化互动发展的承转带;农村地区重点是挖掘、保护传统文化,培育、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2、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力
文化基础设施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要加强以区(县)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文化站为纽带、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文化示范户为基础的城乡三级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城市重点推进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重点加强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及文化示范户的培育,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衡发展。
3、统筹城乡文化活动载体,形成文化资源的整合力
拓展城乡文化互动载体,有效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推动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建立城乡文化帮扶对子,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农家乐”、“农村文化社区行”等城乡文化双向交流活动。建立“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帮助农村壮大本土的文化科技卫生队伍,丰富拓展城乡节庆活动载体带动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县域文化建设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要完善用人机制
要在文化产业部门实行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的办法,将具有较强能力和水平的人才充实到各个重要技术与领导岗位。既要鼓励县域文化工作者外出进修深造,又要结合本地文化的产业特点,大力引进各类文化专业技术人才。
2、要抓好现有队伍建设
要配齐乡镇文化站专职文体干部,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和“热心人”,引导群众自发建立各种文化社团、文化协会,逐步形成一支有专长、有特色、有实力、有影响民间艺人和群众文化骨干人才队伍。
3、要加强文化教育
要巩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办学体制,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发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既懂科技和生产经营、又有文化艺术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五、县域文化建设要载体化、阵地化、品牌化、产业化
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文化建设是“虚功”,但“虚功”要实做,尤其需要创新方法,化被动为主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1、载体化
要以文化引领城市建设,把县城作为展示县域文化的主要平台,对标志性地段、建筑以及主要公共场所、公园、广场、街道等都要进行艺术形象设计,或者应用县域历史名人或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来命名,增加县城对县域文化的辐射力。有序建设风貌各异的特色文化名镇,使其成为展示全县各地历史文化与时代风貌的主要载体。
2、阵地化
在城区,要通过举办各类地方戏汇演、体育比赛等文化节庆活动,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使市民在寻常生活中得到优美文化的熏陶。在乡村,通过组建民间乐队、民间艺术团等经营实体,建设农村书屋和图书室,开展鄉村歌舞、民俗风情等表演活动,发展具有乡土气息的农闲文化、传统节日文化。
3、品牌化
一个地方的文化魅力不在于文化资源的多少,而在于特色形成品牌。品牌就是特色,特色就是生命力。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原则,立足县域特色,积极挖掘、打造、包装、提升一批公众认可、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的地方文化品牌。
4、产业化
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县域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抓准资源中各种有价值的“卖点”,重点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吸引战略投资者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自然景观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结束语
县域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县域文化建设,不仅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和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县域文化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建设过程中,要以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充分发挥政府行政推动作用,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促进县域文化的载体化、阵地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弋江,花冰倩,万君.全域旅游推动县域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1(19).
[2]于芳,魏鸿飞,田静丽,王正.基于县域文化的产业集群文创设计[J].大观,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