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婷婷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短板在农业,难点在农村。2020年11月3日,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键。
2020年3月19日,苏州市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动员部署会上,正式下发了《苏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基本实现“四化同步”四个方面勾勒出了苏州到2022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蓝图,这一“时间表”“路线图”比全国提前了十三年,吹响了苏州率先高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进军号角。近年来,作为先行先试的吴中区在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以吴中区为例,旨在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遇到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建议与思考,为苏州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帮助。
一、吴中区的先行探索与成功经验
吴中区是发展乡村工业起步比较早的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集体经济富足、人民安居乐业的乡村社区。譬如位于吴中城区周边的龙桥社区是由原来的长桥镇龙桥、长桥、月浜、长渔村居民委员会和龙桥老街居委会组成的涉农社区,区域面积3.3平方公里。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龙桥社区共完成租赁资产经营收入12286.52万元,股红分配4942.58万元,社区村级经济总收入由2017年8677万元稳步增长至2019年932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8000元增长至53325元,集体经济快速增长为民生保障的改善打下了物质基础。
一是织密保障网格,提升群众获得感。2017年龙桥社区于长桥新村新建日间照料中心,为日趋老龄化的小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此外,龙桥社区坚持每年对低保边缘、低保户进行年审,做到应保尽保;为辖区内残疾人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对无业重残开展生活救助等服务。据统计,五年来龙桥社区共为贫困户、困难党员、困难群众、残疾人家庭等人员发放慰问金和医疗补助共计300余万元。办理就业失业登记1000余人次、就业困难人员认定150余人次。
二是強化治理效能,提升群众幸福感。目前龙桥社区有住宅小区14个,物业仅有5个,管理难度大,情况复杂。为提升服务水平,龙桥社区结合“263”、“331”整治行动及文明城市创建要求,秉持“不等不靠、务实高效、执行第一、联动为王”的宗旨,排查“9+1”场所103家,关停搬离6家黑网吧,通过招投标进行第三方管理,实现所有住宅小区都有物业规范化管理。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小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提高。长桥新村垃圾分类试点经过近二年的运作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苏美中心和龙港二村的垃圾定点分类投放也布置完成并开始运行,垃圾分类的水平和自觉性大幅提升。
三是保障民生安全,提升群众安全感。为全力消除安全隐患,社区坚持开展各种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每年开展专项检查不低于12次,与辖区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开展安全生产讲座2次,应急演练1次,五年来先后开展专项整治行动30余次,共清理煤气瓶400余个。同时社区积极筹建4个微型消防站,在辖区范围内成套住宅每个单元安装两支灭火器,城中村自建房每户安装消防四件套,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拉得出、打得响,把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在社区内形成“人人关注安全,关注消防,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与现实社会的差距
1、区域发展的差异还存在
即使在苏州这样的发达地区,区域的发展不均衡和城乡的发展差异仍较为明显。就吴中区来说,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发展呈现“东西差异”。环太湖地区受限于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保护需要,产业单一、发展滞后,虽然到2019年底原本位于环太湖地区的十二个区级经济薄弱村已全部摘帽,但是发展上仍存在集体经济增量偏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2、农业发展的后劲还不足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基本实现“四化同步”的全面现代化过程。像临湖镇这样的示范区也只是“蜻蜓点水”,区级政府已投入很多资金扶持,要想大规模推开,靠地方政府的财力也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3、从事农业的人才还不多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类涉农人才的支撑,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模式,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才断层与流失明显,农业农村发展后继乏人。许多本地农民创新创业素养不高,涉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项新兴产业的专业本土人才缺乏。各类涉农产业园、体验区、示范区经营管理人才亟待补充,人才外部依赖较多。
三、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目标的建议与对策
一是围绕“农业强”,在推动产业兴旺上做文章。坚持农业提质增效导向,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放大三产融合指数效应。结合“油菜花”、“插秧节”、“丰收节”等农事主题活动,将农事、科普、教育融为一体,打造农文旅融合试验区,规划种养休闲区、园艺观赏区等特色农业体验基地,加快推进“农业+旅游”、“农业+节会”、“农业+文化”融合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计划,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放大“江南味稻”、太湖大闸蟹等品牌效应,增强现代农业竞争力。也可借鉴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建立农业协会等专业社会组织,鼓励协会举办各类专业培训、营销推广活动,通过行业协会建设弥补政府在指导、评价和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不足。
二是围绕“农村美”,在优化人居环境上下功夫。持续推进乡村综合治理,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可设立奖励专项资金并结合红黑榜,将保护村居环境内化为村民自觉行动,提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水平。持续推进防污攻坚战和蓝天计划,从治理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粪污治理三大难题破局,强化督查监办、推动典型环境问题及时解决,改善村庄环境。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公厕、停车场、服务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使电网、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更加便利,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制度完善,坚持监管并重,落实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农村环境和公共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三是围绕“农民富”,在做强集体经济上求突破。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做强集体经济。注重从维护和发展两个维度入手,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维护方面,要重视落实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提高村级资产集中管理水平,深化资金监管,实现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发展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整合镇域土地、资金等要素,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同时鼓励村级经济在招商、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品质,提高集体资产经营收益。此外,“农民富”不应仅局限在物质层面,也应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应注重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提升公共文化建设,可以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创建,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统筹抓好乡村三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