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岸丽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中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全新视角,我通过在互联网环境下,经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引导,研究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优势。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即利用学校课堂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教与学融合,使学科课堂成为信息科技的有效的传播载体,并让网络技术成为学科课堂的一个新的传播支柱,提升学与教的效果,提高学与教的效率,从而改变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这点来看“整合”就昭示了这么一种精神: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这二个方面都要下大气力,再经过一番整治,让它们在新的教育水平上融合为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这将意味着学科教育的一次革命,一场挑战。
这一变革,并不是完全割断了课程教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它只是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重新起步;只有充分看到变革的目标、要求、方式,改革脚步才能真正迈去,也迈得高远。
二、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整合,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和学的關系上,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一精辟的论述,明确指出乐知是学习的最好状态,即兴趣是学习最直观、最有效的力量。什么是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求知的动倾向,而人类对待充满兴趣的事情,总会积极、快乐地去探索、尝试和体验。怎样才能面向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热爱学习,让他们自觉地、活泼地探索知识成为“乐知者”呢?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寓教于乐,以趣激学。有位老师,在讲授《骄傲的孔雀》一文时,用电脑进行了动画设计,在学生眼前展现了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透过栩栩如生的画面直观地看见了孔雀那骄傲的模样;接着再利用“Windows”中的音频程序,使喜鹊的有礼貌和孔雀的骄傲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增强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使教学生动鲜活有趣,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2、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
“表象是在物体并不是直接呈现的情形下,大脑中所产生的该物体的形象。”这一概念就意味着,思维表象与人们平时所了解的知识有差别。知觉形象是当物体出现在面前时,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所直接得到的信息。而表象则是当物体不在面前呈现时,人却在脑中产生了这种物体的形象。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种形象来思维的,但“形象“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是以语言符号形式为表现载体,借助阅读的思维与情感,作者根据自身的日常生活经历,首先将语言转换为形象,继而通过再造想像体验到新形象。如:《詹天佑》一课描写的是清代末年的事,距今近一百多年,与今天跨世纪的学生已相隔甚远。面临着科技蓬勃发展、尖端科技层出不穷的世界,该怎样从一条铁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呢?依托多媒体技术,利用声、光、色将远的物拉近、将抽象的物变具体,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设计多媒体超文字的教学软件,向学生介绍詹天佑的详实史料,缩短了学生和詹天佑之间的距离。此时学生们所见到的语言字符已并非白纸黑字,而是活脱脱的文化表象了。
3、信息技术可以激活学生的心理情感
教育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指出:“情调是一种最轻微、淡泊的情感状态,持续的时间短。它往往不是很明显的表情行为和生理变化,而主要表现为主观体验。它通常伴随着知觉油然发生,并更多地受环境刺激的直接影响。”就拿语文课程而言,语文课程既是训练学生口语能力的课程,也是训练学生情感的课程。努力发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并积极创设新情境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感受和情感表达,是语文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多媒体能给学生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课堂当中。文学作品就是充满了思想感情的艺术。读者和作家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产生共鸣。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在“动之以情“的基石上“晓之以理”。
4、信息技术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社会一体化和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大形势下,协作意识和协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品质。我们的教育活动将尽力创造协作型教学的新情境,并真正地为学生培养协作意识和发挥协作才能提供舞台。通过信息技术参与型课堂,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充分地展现了信息互动的多向性,丰富性和便捷性。它采用师生互动式、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式……各种友好合作方式,给学生创造了立体式的多向互动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利用教育网络扩宽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教学资料来源。
在网络信息时代,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固定、陈旧的文本材料,而是在多样性、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超文本。借助于互联网,教师能够将在课堂触及到的某些事件、现状以及在现实中学生积累不多的知识都能生动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充实学生的情感认知,给学生的合理猜测、逻辑推理等提供帮助,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教材活起来。如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对地球并不了解,我让学生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面就拓宽了。课程中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往往是有限的,而学生本身知识经验更有限,正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才促使学生所掌握的文字资料丰富起来。
学科课程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并实现了互联网对教学的重要支撑功能,从而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爱学、乐学。因此,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整合,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势必对教学的发展产生助推器的作用,势必对新课程的推行带来全新的生命和活力,势必推动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张志彰 付翰文 《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1期
[2]王凤玲 《山东青年》2019年第05期
[3魏伟,赵旭 《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