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宁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研究生
记忆是一种由主客体在时间顺序中相互作用的过程[1]。任何一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从认知到情绪情感以至个性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2]。哈布瓦赫和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中曾指出:记忆既具有独特鲜明的个体性质,又具有社会性质。个体的记忆会受到记忆主体的寿命、价值观、社会经历的深刻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褪色。而经过记忆的外化、加工、张扬、接受等过程融入集体记忆的部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伸记忆的持久性[3],不同地区的集体记忆代表着特定社会群体之间的共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整合提炼个人意象转化为这所城市的集体意象,展现不同城市的身份和认知上的独特性。此外,城市记忆除了具备与集体记忆相似的时间延续性、记忆构建性之外,还更加注重城市特点。从社会学层面上来说,具备维度上的复杂性,在包括集体记忆同时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社会经历、文化底蕴等,具有传承城市文脉、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增加城市认同等作用。阿尔蒂伯曾指出过城市记忆的不可代替性:“失去其起源的记忆与持续性原则,城市将濒临毁灭。”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正实现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变,城市规模逐渐由快速的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城市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中小城市城市建设趋同化、地方文化意识冷淡等城市文化建设问题日益显现。
老城区作为展示城市市井文化的风貌特色、城市历史街区建筑的聚集地,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对象之一。具有承载过往记忆、展现城市个性的作用,是彰显地域特色的重要窗口。但是,由于我国快速化的城市开发,导致旧城区逐渐与现代社会脱轨,出现建设性破坏、城市功能紊乱、景观风貌趋同、城市特色丧失等问题。这些都使得城市记忆不断流失,新城区与老城区市民文化逐渐脱轨,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记忆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顾名思义,老城区公共空间指的是老城区室外开放性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公共停车场等城市居民共有共享、可以自由出入、没有等级划分的室外空间[4]。作为影响邻里交往、反映老百姓生活的重要场所,凝聚着市井气息,是老城区更新改造的重中之重,也是城市展示城市特色的重要场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环境空间要求的提升,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不仅仅满足于“功能主义”“生态景观”“环境提升”,而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情感呼应。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好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其背后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唤醒市民的集体记忆将是每一个城市建设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此次设计关注的核心问题。
邢台顺德路停车场是在原有临时停车用地基础上更新改造的多功能立体停车场,区别于国内功能单一式的立体停车楼,本停车场是基于“城市记忆”,以停车场身份展现城市基础设施潜力和多样化的公共创新项目。设计目的在注重人实际停车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让人们的心灵个性得到尊重,让城市焕发生机、重塑邢台记忆、创造邢台纽带。
邢台市是我国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自建制以来便一脉相承。几千年来,自上古时期“邢”字起源,到《竹书纪年》“祖乙徒都于邢”,再到汉代筑邢台古城内城,邢台从一开始就与中华历史记忆捆绑在一起,从未断绝。然而,面对强势的现代化建设浪潮,尽管邢台城一直都在,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却出现了记忆断层现象。
设计选址位于邢台古城主轴线顺德路旁的停车用地,场地周边用地多为老旧小区及商场,人流量集中,极其缺乏停车用地及绿化活动空间,总占地面积2130 m2。设计一方面旨在解决现实停车问题及绿化休憩问题,通过引入诸多物联网和其他新兴技术服务周边居民及过往车主;另一方面深刻意识到设计师责任,利用顺德路作为邢台市老城区“核心”的特点,全力为周围市民打造一个持久生命力的“记忆”空间。老年人能在垂暮之时看到昔日少年时的自己,青年人也进一步了解自己脚下这片供养他们土地背后流传的故事,以激发一代邢台人内心深处的故土情绪(见图1)。
图1 设计策略分析(作者自绘)
图2 邢台顺德路公共立体停车场效果图(作者自绘)
每座城市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蕴藏着无限能量被挖掘。但由于城镇化高速发展,属于市民最原始的“集体记忆”正在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化的“城市特色”,不利于“城市记忆”的延续和“可持续化”发展。当下,城市记忆的展现方式主要分为“体验式认知”与“建构式认知”两类,展现场所多为特定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空间,鲜少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地带,缺少“大众化”和“亲民化”。
在邢台顺德路公共立体停车场设计中,客观理性地分析了“城市记忆”视角下如何解决“传统与未来”“公众与参与”“城市记忆与城市个性”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互联网提出了一套形成独具城市特色的停车管理系统,为老城区创新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见图2)。
2.2.1 传统与创新
邢台顺德路公共立体停车场希望颠覆人们对传统停车场、城市的刻板印象。其与整套智慧停车系统相接洽,以“停车”为主要功能和触发媒介,激发以“城市记忆”为主线的附属空间,创造城市空间新的使用模式。首先,由“记忆”联动“需求”。采集邢台代表性、特色性的城市记忆,从不同侧面反映城市变迁中的精彩瞬间;调查研究使用人群的需求,让空间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拥抱街道,融入景观,激发地块活力。其次,由“记忆”联动“发展”。记忆通过主题化形式置入各个功能性场所中,无形中弘扬了城市文化;结合“车辆”和“文化”的流动共性,在场所内搭载了一套以“记忆之物”为概念的复合型装置,在增加场所趣味性的同时有利于记忆传播;结合新媒体,搭载统一的多功能识别系统,并策划“信用积分”与“城市公共福利”的方法促进系统运行。
2.2.2 公共与参与
立体停车场的“公众参与度”将直接影响场地活力和场地的可持续性。因此,应针对场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机制。从“场所空间”和“人的行为活动”入手,结合使用人群需求和设计者表达诉求,在原有停车功能的基础上,将展览、休憩、记忆功能注入其中,在合理布局下实现使用功能最大化;线上智能记忆停车系统与线下实体功能场景相互配合,产生联系,功能之间发生交互,发挥场地的使用潜力;打造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空间,结合“城市记忆”主题,提供多种类的市民活动场所,并充分利用特定时间停车场的闲置资源构建功能性的开放场所,增强人们之间的交流感、亲切感。
图3 邢台顺德路公共立体停车场轴测分析图(作者自绘)
图4 流动记忆装置效果图(作者自绘)
2.2.3 城市记忆与城市个性
在展现美丽邢台特有的“城市记忆”时,应紧贴城市个性、紧跟时代内涵,注重不同区域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差异性的同时,跟随社会脚步,通过创造性的发展进行创意性转化。主题性市民活动空间,结合互动多媒体展厅技术,打造出新颖、生动、真实的体验,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再现邢台盛景;通过整理停车场的各项数据,合理分配停车场资源,在特定时间举办群众文化性活动,体现多元化城市特色。此外,在收集展示城市文化时,应真实、积极地还原城市故事,不可胡编乱造野史逸闻。
未来城市间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城市独特的内在美。在解决城市基础问题的物质建设中,应尽可能展现城市深层次的内在潜能,形成反映城市个性特色的精神实质,从而让城市建筑更美观、公共服务更便利、居住环境更优美。邢台顺德路公共立体停车场方案设计者以解决“城市问题”为基础、“城市记忆”为导向,依据“三大难题”,提出“置入功能,激发地区活力”“搭建平台,丰富文化要素”“智慧系统,促进人文交流”对应策略,打造未来公共停车空间的新可能。
2.3.1 置入功能,激发地区活力
基于邢台顺德路立体停车场的原有功能,适度功能置换,植入创新功能,建立停车场与多方面的联系,激发地区活力。整体建筑构思以“记忆模块”为切入点,将整组“功能盒子”置入建筑中心,外观上形成漂浮感引入人流。建筑一、二楼层为智能立体停车空间,并根据场地周边状况在停车场底层开放空间提供临时经营性场地。立体停车场三层为多种类“城市记忆”主题的市民活动场所,包括棋牌活动室、图书阅读室、活动游憩室、咖啡茶饮室、城市文化展览室和影音娱乐室等(见图3)。在活动场所内,依据停车场临时性与流动性特征,进一步挖掘停车建筑的功能特质,置入以“微小模块”“记忆之物”为概念的流动记忆装置(见图4),丰富场地的活动类型,激活建筑空间。建筑四层为屋顶花园,具有休闲娱乐、文化传播等功能,形成既有艺术设计感又满足民生需求的高品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图5 流动记忆装置效果组图(作者自绘)
2.3.2 搭建平台,丰富文化要素
在场地中,建筑空间是一种“工具”,成为传递信息的“平台”。“平台”内以开放空间的不同功能和占用空间的规则构建了新的运行框架,并通过空间传播潜移默化地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打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场所,为使用者提供新鲜刺激的空间体验。场地在满足人物质活动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保持对人性的尊重。文化元素注入主要体现如下:充分尊重原有场地的环境要素,不过分夸张,在停车场指示系统和地表铺装进行特色图形化平面导视系统设计与自然相得映彰;集中在空间营造中体现美学要素,通过对“城市记忆”市民活动空间的设计,将主旨通过富有层次的7 个主题空间表现出来(见图5),并利用特色装置增加公众“好奇与探索”“理解与思考”,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
2.3.3 智慧系统,促进人文交流
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化交流方式为人们带来更多互动可能性。公共立体停车场结合前沿智慧停车系统和邢台市历史文化发展问题,搭建了一个长期开放的公众参与平台,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更多与公众对话的机会。系统规划策略将“城市记忆”与车辆的流动属性紧密结合,构建属于邢台特有的城市文化交流圈;系统交互策略结合数字化与虚拟化,将展示的重点放在对城市记忆的参与方式和关联性,减少过于“形式化”对参与者的干扰。系统展示特色集中体现在以“微小模块”与“记忆之物”为概念的复合型装置,由模数化的构架系统搭建组成,适用于城市各个停车边角空间,装配有统一的识别系统。“记忆之物”包括实体记忆、虚拟记忆。参与者可通过特殊机制移动“记忆盒子”在各个装置点展览,实现城市记忆重连。
“城市记忆”下老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是对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扬,既有别于大众历史街区厚古薄今,也有别于部分特色小镇的盲目媚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体现。本文以河北邢台顺德路立体停车场为例,展现了在社会迅速发展和公共环境审美水平提升的双重制约下城市老城区公共空间发展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