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毅,黄宇霞,车小艳,肖岩
(柳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柳州 545006)
颈髓损伤属于脊柱外伤性疾病,不仅可引发四肢和躯干不同程度瘫痪、大小便障碍等症状,还会累及患者的脊髓内呼吸中枢,从而引发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1]。 而呼吸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呼吸道系统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既往临床多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干预, 包括提供病情和生命体征监测、人工气道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 虽有一定的效果,但该种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和整体性,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全周期肺康复护理模式是一种以循证医学为手段的科学护理模式,可指导医护人员建立专业的肺康复团队, 并对患者病情和肺功能进行合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其提供针对性的肺康复护理,这对促进患者肺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2]。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60 例颈髓损伤患者为对象, 分析全周期肺康复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60 例颈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均符合颈髓损伤诊断标准[3];均对该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合并其他脊柱外伤性疾病者。 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该研究立项。采用单双号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 例为分到单号者,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9.74±2.12)岁;女性10 例,男性20 例;损伤程度: 不完全脊髓损伤15 例,完全脊髓损伤15例。对照组30 例为分到双号者,年龄23~70 岁,平均年龄(49.76±2.08)岁;女性12 例,男性18 例;损伤程度:不完全脊髓损伤17 例,完全脊髓损伤13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具体如下:(1)病情和生命体征监测。 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口唇、 甲床、皮肤、神志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健康宣教。 对患者及其家属或其他陪护人员宣讲疾病相关健康知识,包括颈髓损伤并发呼吸障碍的发病机制,并发呼吸障碍对患者预后恢复和生存质量的不良影响,呼吸障碍并发症相关的护理知识等[3]。 (3)人工气道护理。 保持管道在正常位置、管道通畅并妥善固定;保证气道湿化及分泌物的及时排出。 (4)呼吸肌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锻炼,以增强呼吸肌功能[4]。(5)运动锻炼。对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给予其肢体向心性按摩、被动关节活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对可自主活动的患者,指导其进行上肢上举、外展等活动,从小幅度做起,循序渐进。(6)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主动与患者沟通,密切观察其面部表情、躯体变化情况,以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 (7)营养支持:鼓励患者进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禁食易产气、 辛辣刺激性食物, 戒烟禁酒, 每日饮水2 000~3 000 mL[5-6]。
观察组采用全周期肺康复护理模式干预,该模式以肺康复理念为指导,以循证医学为手段,以专业呼吸康复团队合作的形式,系统查询相关文献及临床指南等, 制定颈髓损伤患者全周期肺康复护理基本方案,包括创建呼吸康复团队、患者评估、运动训练、呼吸功能监测、教育宣传、营养干预、心理支持等干预策略[7]。具体如下:(1)密切观察病情。监测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观察其皮肤、甲床、口唇;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神志。(2)建立专业的肺康复团队。肺康复是一项综合性、体现团队合作的重要方案,需要相关多学科成员共同对患者病情及康复治疗进行把控[6]。 团队成员主要由康复护士、康复医生、治疗师主导,脊柱外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医生、心理医生、营养师参与。 ①呼吸康复护士培训:加强团队护理人员肺康复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包括呼吸治疗培训、肺功能评估培训、气道管理培训、康复技能培训等,提升护士专业能力;②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指引;完善呼吸康复评估、训练和随访机制;③以肺功能为切入点,完成专科呼吸监测指标的预警;借助指标预警,进行围术期干预、促进临床科室间合作等;还要负责对出院患者的跟踪指导, 可借助医联体平台,将呼吸康复工作延续到二级医院和社区,让患者得到完善、连续的呼吸康复治疗[8]。 (3)康复前肺功能筛查评估。 为患者提供全周期肺康复护理前,应全面筛查颈髓的各节段损伤程度并评估其肺功能,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7]。评估内容包括:参照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学会(A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根据损伤节段具体情况对脊髓损伤程度进行分级;评估患者有无自主呼吸、气道是否通畅、能否自行排痰、有无肋骨骨折或胸廓畸形、胸廓活动度、呼吸肌功能、肌力、日常生活能力、有无心脏疾病等。(4)呼吸肌功能训练。指导患者采用多种方式锻炼呼吸肌功能,以使其能正确、均衡使用呼吸肌,确保肺部良好通气。具体训练方法有:①吸气训练:指导患者利用膈肌充分吸气,为规范其膈肌吸气动作,患者吸气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其胸骨下部进行轻压;②呼气训练:在患者呼气过程中, 护理人员用双手或单手按压其上腹部,待接近呼气结束时松手,以使其有效完成呼气[9]。(5)运动训练。①上肢功能锻炼:完全瘫痪者保持肢体功能位,由护理人员对其肌群的肌腹进行揉搓、拍打、提拉,并对各肌群从上至下进行点穴,以对相应的穴位产生刺激,之后协助患者屈伸、抬举双上肢,重复锻炼10 次为1 组,每天进行3 组;完成后,指导患者进行上肢负重锻炼,即指导其平举、上举、交叉举沙袋或双手握哑铃,以防止肌肉萎缩;②下肢功能锻炼:卧床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旋转、屈曲、拉伸等下肢被动训练,如足背伸至踝关节90°,保持10 s 后放松,也可用牵引带牵拉足底部至踝背伸或足蹬床尾,有效预防足下垂[10]。(6)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还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宣教颈髓损伤运动功能的特性、颈髓损伤所致呼吸障碍的危害、呼吸训练的重要性,以促进患者能更好地配合临床开展呼吸康复治疗及训练。(7)心理护理。 颈髓损伤并发呼吸障碍不仅会引发多种不适症状, 还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时威胁其生命安全,导致患者患病后出现过重心理负担。因此,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患者将内心的困扰和担忧说出来,以免长期积压在心中产生不快;护理人员还需指导家属多给患者关心、支持,帮助消除或减轻其不良情绪[11]。 (8)营养支持。颈髓损伤并发呼吸障碍患者需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该治疗会导致患者骨骼肌蛋白质分解异化和萎缩,造成机体营养不足。因此,护理人员需合理为患者补充适当的营养物质和电解质; 待患者能进食后,指导其多食用含钾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蠕动。(9)自我效能护理。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阶段性康复目标,待患者达到阶段性目标后,及时对其表示肯定和赞扬,若患者未达到阶段性目标, 也需及时与其探讨相关原因,并根据原因指导其改进,直至接近或达到阶段目标。 另外, 护理人员还需将其他患者的康复经历告知患者,或让既往康复患者现身说法, 传达其康复经验和体会,以增强患者的预后信心和自我效能[12]。
两组患者均连续护理3 个月。
(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1 秒率(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分, 采用改良Borg 呼吸困难指数量表评估, 总分1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越显著。 (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效能评分,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进行评估,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越高。(4)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VC、FEV1/FVC 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VC、FEV1/FVC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组别VC(mL)护理前 护理后FEV1/FVC(%)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1 000.68±82.14 1 000.71±82.25 0.023 1.679 1 500.89±85.73 2 600.62±98.06 8.715 0.004 53.89±2.09 53.92±2.06 0.018 2.064 64.92±3.06 79.84±4.08 8.967 0.017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分、自我效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及自我效能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及自我效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自我效能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8.06±1.37 8.09±1.35 0.016 2.254 6.88±1.54 4.05±1.06 9.002 0.016 48.16±2.11 48.12±2.09 0.015 1.995 62.73±2.42 88.98±3.57 8.367 0.039
观察组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颈髓损伤是一种间接或直接外界因素导致的脊髓损伤疾病,不仅会引发患者损伤部位节段出现各种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还会导致其并发呼吸功能障碍。颈髓损伤可导致颈部脊髓神经传导障碍及支配呼吸肌神经传导障碍,患者呼吸肌麻痹或肋间肌肉无法运动而靠仅存的膈肌运动来完成呼吸动作,使其呼吸和咳嗽的力量降低,患者痰液不易咳出,日久痰液堵塞气管、支气管,会引发肺部感染、肺炎、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机体痛苦,还是导致其预后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应积极探寻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 以改善其呼吸功能,以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13]。
该研究中,两组颈髓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及全周期肺康复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VC、FEV1/FVC、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分、 自我效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VC、FEV1/FVC、自我效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结果说明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全周期肺康复护理模式干预,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效能,还能有效降低其呼吸功能障碍程度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几率,并促进其呼吸功能恢复,从而全面改善预后。
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全周期肺康复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分析其原因为:常规护理是临床最传统的护理模式之一,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多注重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多是被动地根据医嘱给患者提供常规用药治疗护理, 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改善呼吸功能和促进其早日康复的效果并不理想[14]。 而颈髓损伤全周期肺康复护理模式是以肺康复理念为指导,以循证医学为手段,以专业呼吸康复团队合作的形式,优化呼吸康复管理流程,既保证了患者评估和康复措施实施的精准性, 又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具有临床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15]。 研究中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正确实施早期综合运动训练,做好呼吸功能监测、维护与支持,能够有效控制颈髓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提高其康复及治疗护理的质量,对肺功能康复疗法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全周期肺康复护理模式用于改善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