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鑫璇,郑婷婷,彭秋婷,闵水平
(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康复科,广东深圳 518100)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主要指周围神经丛、 神经干或其分支遭受外力作用而出现的损伤,包括挤压伤、牵拉伤及撕裂伤等。损伤发生后,患者神经再生速度普遍较慢,从而增加了肌肉萎缩、运动终板退化及终末感受器萎缩的发生几率,对患者的相关功能造成极大影响。 目前,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目标主要是防治并发症,刺激神经再生,维持肌肉质量,促进神经再支配,恢复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以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前臂神经损伤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损伤,功能损害主要为手的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猿手、爪形手、伸指功能障碍,手部浅感觉减退或缺失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丧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故此,寻求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显得尤为重要。传统针灸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恢复的有效性已得到不少研究证实,而相较于传统针灸,电针可以更好地刺激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 已在20 世纪末期被临床证实[2]。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 技术可充分利用本体感觉刺激,显著增强患者的运动感觉协调性,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但目前国内外尚无PNF 技术结合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效果的研究。 基于此,该文选取该院2019 年5 月—2020 年9 收治的前臂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患者30 例为研究对象,探讨PNF 结合电针在其康复中的效果。 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前臂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患者30 例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15 例。 研究组中男性9 例,女性6例;年龄21~63 岁,平均(42.22±6.22)岁;疾病类型:正中神经损伤7 例,尺神经损伤4 例,桡神经损伤2 例,其他2 例;病程1~3 个月,平均(1.42±0.12)个月。 对照组中男性9 例,女性6 例;年龄21~61 岁,平均(42.10±6.16)岁;疾病类型:正中神经损伤8 例,尺神经损伤4 例,桡神经损伤2 例,其他1 例;病程1~3个月,平均(1.45±0.1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均符合《实用骨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2)年龄18~65 岁;(3)经过肌电图检查证实,病程≤3 个月;(4)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其一;(5)依从性好。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严重损伤者;(2)由注射、烧伤、中毒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者;(3)合并腋神经、肌皮神经损伤者;(4)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和)周围血管严重原发性疾病者;(5)神志异常或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6)正参与其他研究者。 该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内科药物、物理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等。(1)内科药物治疗:主要为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药物。(2)物理治疗: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超声波治疗及磁疗。 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采用KT-1 神经肌肉刺激仪(北京瑞众诚商贸有限公司,京械注准20152090256),参数选择20~50 Hz, 以损伤神经支配区肌肉收缩为宜,25 min/次,2次/d;②超声波治疗:采用BTL-5000 Series 超声治疗仪(英国BTL 公司,国械注进20172261972),选用脉冲第二档在肢体神经损伤部位进行治疗,15 min/次,2 次/d;③磁疗:采用LGT-2000 电磁场治疗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粤食药监械(准)字2013 第2261217 号],强设定为40~60 GS,频率80~100 Hz,分别放置于肢体神经损伤部位两侧,20 min/次,2 次/d。(3)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感觉刺激训练及作业治疗等。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PNF 技术,具体如下:(1)屈-内收-外旋和伸-外展-内旋对角线运动模式:嘱患者处于肩部屈曲、内收、外旋,肘部屈曲,前臂旋后,腕部及手指屈曲,拇指内收体位,根据其肌力情况指导患者做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至肩部伸展、外展、内旋,肘部屈曲,前臂旋前,腕伸展,拇指外展体位。 (2)屈-外展-外旋和伸-内收-内旋对角线运动模式:嘱患者处于肩部屈曲、外展、外旋体位,肘部屈曲,前臂旋后、腕部伸展,手指外展、伸展,根据其肌力情况指导患者做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至肩部伸展、内收、内旋,肘部屈曲,前臂旋前,腕屈曲,拇指对指体位。 30 min/次,1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沿神经分布取穴,如桡神经损伤取肩髃、手五里、曲池、手三里、鱼际、三间等穴;正中神经损伤取极泉、曲泽、内关、大陵、劳宫、少府等穴;尺神经损伤取极泉、小海、支正、养老、少府、后溪等穴。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穴位处皮肤,取0.3 mm×25 mm、0.3 mm×40 mm 一次性毫针,快速进针,深度控制在0.8~1.3 寸,行提插捻转手法,等待患者局部有酸、麻、胀等针感时,接SDZ-V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13 第2270611 号],选用疏密波,频率5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治疗30 min/次,1 次/d。
两组患者均治疗2 个月。
(1)感觉、运动功能。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BMRC)提出的《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价方法》[4]进行:①运动功能:肌肉无收缩为0 级;近端肌肉可见收缩为1 级;近、远端肌肉均可见收缩为2 级;所有重要肌肉可抗阻力收缩为3 级;可进行所有活动为4 级;完全正常为5 级。②感觉功能:感觉无恢复为0 级;支配区皮肤深感觉恢复为1 级; 支配区浅感觉以及触觉部分恢复为2 级;皮肤痛觉及触觉均恢复,且感觉过敏消失为3 级;在3级的基础上,二点辨别觉部分恢复为4 级;完全恢复为5 级。
(2)恢复优良率。 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等级均为4~5 级为优; 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等级均为3 级为良;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等级均为2 级为可;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等级均为0~1 级为差。 优良率=(优+良)/各组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包括年龄、病程等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包括性别、恢复优良率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运动功能恢复等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功能恢复等级比较[n(%)]
研究组的感觉功能恢复等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感觉功能恢复等级比较[n(%)]
研究组的恢复优良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恢复优良率比较[n(%)]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复杂,而单纯手术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不甚理想,患者常因前臂神经损伤后长期失神经支配导致肌肉萎缩, 加剧运动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5]。 术后康复治疗在该病术后的应用尤为重要,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康复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中医传统治疗等。 然而,常规康复治疗受到神经损伤程度难以量化、评估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非常满意的效果[6]。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将PNF技术运用到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中可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此外,传统针灸已被证实有助于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的恢复,而与之相比,电针可更为有效地刺激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然而目前国内外对PNF 技术结合电针治疗的相关报道较少,其临床有效性尚需证实。
该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NF 技术结合电针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运动、感觉功能恢复等级及整体恢复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F 技术是一种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具有主动活动性,是由神经、肌肉和运动觉、本体感觉、触觉、听觉、视觉等共同参与的以促进神经肌肉反应为主的治疗手段。该技术主要侧重提高神经对肌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控制,可促进肌肉的运动单位募集,加强神经-肌肉、肌肉-肌肉间的协调作用,达到肌力、速度的增长,同时增强关节稳定性、控制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7]。 相关研究表明[8],PNF 技术采用不同模式刺激本体感受器,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运动功能。 杨小燕等[9]的研究证实,PNF 技术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 能更有效地改善神经损伤患者的感觉功能、 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度。中医认为,周围神经损伤当属“痹症”“痿症”“经筋病”范畴。 针灸具有疏通局部气血的作用,气血运行通畅则肌肉筋脉得以濡养,功能得以恢复。 电针是基于针灸发展而来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式,兼具穴位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效果,对于神经损伤后的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更佳。 相关研究报道证实[10]:电针能促进神经生长导向因子表达,从而促进神经细胞轴突的生长和重建,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继发损伤的作用,改善运动终板结构,加快损伤神经的再生速度,延缓肌萎缩。
综上所述, 前臂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中采用PNF 技术结合电针的效果较好, 可促进患者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该研究尚且存在纳入对象年龄跨度较大以及样本量较少等缺陷,可能引起研究结果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