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新娟
(莒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山东日照 276500)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在出生后1 个月内即出现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1]。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 新生儿缺氧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脑瘫的发生,且会引起以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等为主的一系列异常表现,如起坐、站立、行走困难等[2],导致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正常生活学习受到影响,降低生活质量。 临床上常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提升其自理能力,但效果差强人意。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康复干预中运用十分广泛,且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有其特殊优势[3]。 该文选取2019 年4月—2020 年11 月该院收治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102 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 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102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儿经各项检查确诊为脑瘫,且临床资料完整; 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患儿监护人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愿意配合参与该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施针部位存在皮肤破溃或感染的患儿;存在继发性癫痫的患儿;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儿;有针灸禁忌证或针灸依从性差的患儿。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 例。 观察组患儿中,男28 例,女23 例,平均年龄(3.3±0.9)岁,手足徐动型3 例、痉挛型3 例、弛缓型45 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7 例,女24 例,平均年龄(3.2±0.8)岁,手足徐动型3 例、痉挛型2 例、弛缓型46 例。 两组患儿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 通过Bobath疗法对患儿异常紧张性姿势进行治疗,训练方法包括坐位训练(坐位平衡、体位转换)、翻身训练(躯干回旋、手足协调、全身伸展训练)、爬行训练(平衡、骨盆分离、下肢交互训练)、竖头训练(抱球法、三角垫法、bobath 球训练法)、作业疗法(生活能力训练、手精细运动训练、手眼协调能力训练、视觉跟踪训练等)。 同时结合痉挛肌治疗仪、经颅磁治疗仪、生物反馈治疗仪等物理治疗手段对患儿进行对症干预。 每日1 次,以两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头针取穴四神聪、百会、神庭、风池,通过捻转法进针,90~180次/min,5 min/次,有针感后留针15 min。 体针结合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位置、程度等取穴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解溪、环跳等穴位,快速进针,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快速捻转,200 次/min,有针感后留针30 min。 每天针灸治疗1 次,以两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1)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4]。 包括坐位与跪、卧位、翻身、站立、行走和跑跳共五个功能区,88 个小项,每个单项动作能顺利完整完成记3 分,动作的完成度在10%~99%之间记2 分,动作完成度不足10%的情况下记1 分,总分162 分,得分越高则提示患儿的运动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效果越好。
(2)采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WeeFIM)评价患儿的独立性[5]。包括自理能力、交流能力、括约肌控制能力、移动及行动能力、 社会认知共五个大项,18 个小项,按照患儿情况分为完全依赖、 大量身体接触的帮助、中度身体接触的帮助、少量身体接触的帮助、监护与准备、有条件的独立、完全独立7 个维度,分别记1~7分,总分126 分,得分越高提示患儿的独立性越好。
(3)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量表评价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6]。 包括床上运动、进食动作、排便动作、如厕、转移、活动、穿衣、上下楼梯、洗澡、修饰共10 个大项,55 个小项,按照患儿的情况分为独立、部分独立、需极大帮助、完全依赖4个维度,总分为100 分。 患儿的评分越高提示其依赖性越低、自主生活能力越好、生活障碍越轻。
(4)临床治疗效果参照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中关于脑瘫患儿的治疗标准:以治疗后患儿的运动发育情况、自动反应、原始反射、关节活动度、肌力等均显著恢复,且与同龄健康儿童相比基本相当的情况记为显效;以治疗后患儿的运动发育情况、自动反应、原始反射、关节活动度、肌力等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记为有效;以治疗后患儿的各项治疗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记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7]。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GMFM、WeeFIM、ADL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51)对照组(n=51)t 值P 值GMFM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104.55±6.28 105.11±6.55 0.424 0.695 154.28±7.28 132.98±6.98 15.082 0.000 WeeFIM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55.23±6.75 55.59±6.11 0.675 0.709 89.83±11.10 69.19±8.02 10.764 0.000 ADL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29.48±2.43 29.16±2.35 1.092 0.882 85.23±6.53 64.11±5.24 18.015 0.000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为94.12%、72.5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并无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与胎儿在母体时的脑组织发育不全或分娩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受损有关[8]。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瘫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直接的、严重的影响,使患儿出现智力下降、感知异常、行为异常等多种情况。及早的干预治疗,最大限度刺激患儿的脑组织,改善脑部功能,对于控制患儿的病情进展及促进患儿脑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脑瘫的治疗上,仍无法实现受损脑组织完全、彻底的恢复[9]。
临床针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包括竖头训练、坐位训练、翻身训练、爬行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关节牵拉、主动助力活动等,按照运动量从低到高, 运动范围从小到大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治疗,旨在通过合理的运动指导,对患儿的异常姿势反射进行纠正,但是单纯的康复训练效果欠佳。 该文观察组患儿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引入了针灸治疗。中医将小儿脑瘫纳入到了“五迟”“五软”范畴,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瘀血内阻、肝肾脾虚是脑瘫的病机所在[10]。 因而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活血通络。 头针治疗是对患儿的脑部穴位进行刺激,作用于大脑皮质的特定功能区, 改善局部神经元血供及大脑细胞的代谢,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11];而通过阴阳穴位的体针针刺则能直接作用于患儿肢体,发挥调理气血、调节阴阳、促进四肢血液循环、贯通全身气血的功效。 对患儿不同穴位的针刺能够促进患儿皮层血流量的增加,显著改善患儿的皮层缺血缺氧状态, 有效修复损伤组织,有利于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12]。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 评分、WeeFIM 评分、ADL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4.12%,效果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