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海 袁苏东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污水治理难点;污水治理技术
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主要为农村污水处理,其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会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作为重点内容,改善农村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农村生活污水的概念
从字面分析可知,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农村地区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以洗涤污水、卫生间污水及厨房用水为主,被称为“农村三水”。相关研究指出,中国行政村多达60万个,自然村多达250万个。上述区域每年所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达80亿t,若污水并未得到妥善处理,将严重阻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分析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发现,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为水质较稳定。通常情况下,农村生活污水多为日常生活所产生,同工业污水的区别在于水中所含有害物质较少,且水质较为稳定,但此类废水中存在较高含量的有机物和细菌,因此,需采取无害化处理方式。上述特征表明,应将生物法作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二为产量较少,排放较分散。分析农村地区的用水量发现,人均用水量仅为城市地区人均用水量的1/3。然而,因农村地区的居民分布较为分散,生活污水排放也具有分散性,集中处理污水存在一定难度[1-2]。
2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难点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如排放标准不统一、污水处理技术选择不科学、后期监管及维护缺失等,影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开展。总结并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污水处理技术选择方面
农村生活污水构成较为复杂,虽生活污水污染程度较低,但具备较强的波动性,对生活污水处理污染负荷评估而言,是一项工作难点。此外,农村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污染物设计方案及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同时,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与当地经济实力及重视程度也存在密切关联。
2.2 后期运维及资金投入等方面
从资金投入层面分析,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存在污水设施建设维护困难及成本高等问题,若资金供应不足,后期资金难以支撑,污水设施处理项目将难以落实。尤其在后期运维成本方面,若难以有效衔接,农村生活污水则难以得到治理,且治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3]。从治理视角出发,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未加以有效管理和监督,使治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水质难以保障,所引入的污水治理设施形同虚设,难以发挥自身效用。此外,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定期检查也尤为重要,同时还应制定完备的检查制度,为污水处理设备得以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然而,从实际角度出发,农村地区的污水监督机制、检查机制并未构建,甚至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2.3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较为随意
因农村地区居民尚未形成深刻的污水排放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多种生活污水、洗涤用水多采用直接倾倒的方式随意排放,使生活污水聚集、渗透,严重损害自然水体,这也是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项难点,如果排放过于随意,污水治理活动则难以覆盖全区域,会严重阻碍污水治理活动的开展。
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术
3.1 加大环保教育力度
分析现阶段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发现,污水污染现象严重的一项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思想不够深刻,对环境保护并未形成全面认知,并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不良习惯,如部分居民将生活污水直接倾倒至土壤中,加剧了环境污染[4]。针对此现象,应从源头着手,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大教育力度,深化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同时,相关部门还应深入基层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与多种媒介相互配合,如网络、宣传墙、广播等,通过多种教育渠道进行环保意识的宣讲,不断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尽量减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为保证环保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环保部门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除了明确自身的职责外,还需研究相关法律,完善污水处理机制,并与其他部门达成长期合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治理活动。例如,可根据法律法规约束农村居民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的行为,构建惩罚机制,针对随意排放污水的行为予以相应惩罚,推动农村居民逐步形成环保意识。
3.2 改进污水处理技术
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点项目是农村污水治理,污水治理工艺、治理技术水平为污水处理厂水平的直接体现。为满足日益提升的污水处理要求,污水处理厂需提高污水治理水平,改进污水治理工艺,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此外,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制定官网设计方案,借助高水平的工艺、污水处理技术开展污水处理活动,将污水治理过程中的相应损耗尽可能降到最低。针对现阶段的污水处理情况,通常会选择一级处理方式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活动,但此种污水处理方式不具备除磷脱氮功能,出水时也并未启动相应的消毒程序,难以满足污水再利用需求。因此,污水处理厂在开展污水处理工作时,需以本地实际情况为依据,转变一级处理基本模式,应用综合治理工艺,将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通过引入上述先进技术工艺,提升污水处理技术水平,针对处理流程开展优化处理活动,使农村生活污水可满足再利用标准。与此同时,还应重视污水无害化目的的达成,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满足农村污水再利用的基本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污水处理排放进度,强化居民用水安全意识,同时还可处理农村水资源污染问题[5]。
3.3 科学布局污水处理厂
农村污水处理厂在建设过程中,因受多方面影响,存在布局不科学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会将污水处理厂建设在农村下游地区,在重力作用下,将污水传送至污水处理厂中,并经污水处理后,将水直接排放至下游河流[6]。实际上,此种污水厂布局方式较集中,会增加污水再利用难度。为提升再生水的利用率,需在污水处理完成后設计乡村管道,将再生水输送至居民家中。然而实际上,此种方式需消耗大量资金,铺设相应管道也会占用土地资源,增加运行成本,因此,需转变现阶段较为集中的污水处理厂布局方式,将“合理布局、充分利用”作为基本原则,推行循环、小型的布局方式,提高污水处理厂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推动农村用水中再生水利用效率的提升[7]。
3.4 健全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集体处理、集体收集污水是一项重要环节。部分农村居民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的重要原因为农村并未配备健全的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农村居民并不了解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所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质量的一项重要环节即建立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涉及污水排出、净化处理、污水收集等环节。同时,政府方面还应对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予以足够重视并加以支持,提升农村污水处理水平、污水收集率,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推进提供帮助。此外,政府还应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作为重点内容,重视污水处理厂的选址,通过专业污水处理设备的引入,集中处理农村居民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同时,政府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金供应不足也是农村生活污水难以得到有效处理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可通过专项基金的设立,以整体视角安排并部署农村污水处理工作,详细记录每笔支出,并开展资金追踪,借此确保专款专用。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政府应重视社会资源的引入,使更多团体、个人及企业参与污水处理工作,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还可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工作的开展。各地政府部门还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村官积极扎根农村。同时,对于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应予以相应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对于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还可开展跟踪培养活动,使大学生毕业后可投身农村,实现有素质、有技术、有知识的人才培养,使其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贡献力量。
3.5 引入市场化设施运维模式
针对现阶段国内农村在污水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设施运维管理不力的问题,各地相关部门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借助市场运作方式的引入,加大农村污水治理设备的运维管理力度。首先,相关部门应借助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农村居民对水处理商业化、水资源有偿使用等概念形成正确认知。其次,以本地农村污水排放的处理成本、特点、现状等作为参考,保障收费标准的合理性、科学性,将所筹集的资金应用于污水治理工作。此外,在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方面,相关部门可借助服务外包、购买服务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环保企业,开展污水设备的运维活动。此外,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而言,还可借助联村打包、整片打包的方式,将运维管理设备交至第三方环保企业,从整体层面开展运维管理活动,以节省资金。
4 结语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不仅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关,对新农村的建设也有重要影响,甚至会影响生态环境。因此,相关部门需将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作为工作重点,采取加大环保教育力度、改进污水处理技术、科学布局污水处理厂、健全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引入市场化设施运维模式等策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和治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