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敏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表现手法,不仅仅用在文学作品方面,就是在其他的艺术形式里面也经常可以看到。宜兴紫砂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许多紫砂艺人的作品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流露,引起我们广大壶友的共鸣。从历史上非常经典的清代康熙年间梅桩壶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紫砂巨匠陈鸣远把“康乾盛世”的那种辉煌盛景和其中蕴含的人文雅韵准确地传递出来,具有盛唐风貌,直到今天依然被许多的后来艺人所临摹,由此衍生出来的梅花题材的紫砂作品不胜枚举。在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之中,紫砂艺术逐渐和其他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了集书法、绘画、篆刻、彩绘等等技法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使得紫砂的匠气越来越少,文气越来越多,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体验和精神感悟。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疏影壶》可以说是从壶形的设计,到工艺的方圆结合,到壶身的疏影点点,到陶刻的金石装饰,可谓是匠心独运,把传统艺术和创新的手法结合得非常完美,呈现出一种现代文人的艺术审美,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品味。此壶壶身呈现筒形圆柱体,端庄稳重,肩部和颈部的转折处理非常到位,彰显出高超的技艺水准,壶嘴修长婉约,出水爽利,与之相对应的壶把则是方形的设计,把紫砂艺术的方圆之道通过简洁的造型设计阐释出来,同时端握也非常称手,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上面点缀的壶钮和壶把一脉相承,都是方形的设计,营造出良好的空间感。此壶壶身布满了金箔点点,宛如淡淡的梅花盛开在寒冬腊月,又似片片的雪花飘落人间,上面的陶刻非常的具有金石之味,取材于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疏香皓齿有余味”,把我们古老的诗词之美和茶文化、紫砂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书法功力深厚,刻绘老辣雄浑,颇具大家气象。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疏影》,主要通过紫砂艺术的造型和装饰,把梅花若隐若现的特征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影响力彰显出来,让我们在品茶论道的过程之中,更加能够感受到紫砂艺术的陶刻之美。
宋代文人林逋有着“梅妻鹤子”的雅称,他在《山园小梅》诗中写道:“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的绝唱,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短短的两句,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不仅仅提升了梅花的品格特征,更是令我们广大读者读来口齿含香,把梅花清幽香逸的卓越风姿和我们对于梅花的喜爱展示得淋漓尽致。在紫砂艺术的作品之中,以梅花为题材的经典也非常之多,一方面是因为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另一方面是紫砂良好的可塑性,可以把梅花的自然形态捏塑得生动逼真,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可谓是最好的载体之一。我的这件紫砂作品《疏影》的名字来源就是这首小诗之中,把梅花的特点采用了金箔铺洒的方式融合在紫砂壶之上,通过不同工艺的运用和艺术形式的呈现,让我们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更加能够体会到如何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这一命题。使用这把紫砂壶冲茶品茗,可以彰显主人独特的艺术品味和不凡的审美水准,在浓浓的金石气息、文人气息和书卷气息之中,感悟紫砂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其中蕴含的人文雅韵。
结语:在紫砂艺术的作品之中,有许多的关于自然万物的演绎,折射出我们紫砂艺人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和生活的体验,梅花的形态本来就非常受中国传统的文人雅士的喜爱,特别是梅花清逸卓越的姿态和傲立严寒的品格非常符合我们国人的审美价值,以梅入壶或者以梅饰壶,都是常见的紫砂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于梅花的塑造和陶刻装饰,让我们感受到紫砂艺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梅花独到的理解,通过紫砂的形式来展示给我们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