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陶.问艺》云南之行

2021-03-22 09:17钟离子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傣家制陶拜师

钟离子

《寻陶.问艺》是云南之行的主题。在2020年9月29日结束了建水《四大名陶N+》的现场比赛之后,我乘机返回昆明长水机场,并转机至西双版纳嗄洒国际机场。在此,朋友老杨已等候多时。雨林气候与热带植物、蓝天与白云、以及扑面而来的热把我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晚宴请到了玉勐老师,席间我谈到拜师的想法,并得到老师应允。玉勐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慢轮制陶的传承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按照傣族的习俗,拜师仪式需邀请寨子里的五位长老和佛爷颂经做见证。30日早,我来到了傣族慢轮制陶传习所,向玉勐老师拜师。傣家的仪式十分具有庄严感,在傣楼的底层举办。需要净地、铺席、摆供桌。祭品用棕榈叶包裹,香台也置于棕榈叶上。在佛爷颂经后,我叩头、拜佛、拜师。长老们和佛爷为我左右手腕拴线,之后老师来拴,最后我给老师拴,这一过程让我与老师完成了傣家的师承环节。叩谢后仪式完成,老师带我到慢轮台边,开始操作、讲解、演示。我边看边学,完成了第一件作品。

玉勐老师的制陶技艺如同活化石一般,它对应了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法,是打开早期人类制陶“钥匙”的存在。通过脚趾拨动慢轮,将泥条盘筑成坯体,之后把鹅卵石衬在坯体内侧,用刻花的木拍边转动、边拍打、边修整,手脚并用。这种古老的制陶技法,是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对生活的创造和对“场景”的“还原”。随后采用“薄壳窑平地堆烧”的方式烧陶。这是一种断代的烧陶方式,从无窑到有窑烧过程过渡中的重要阶段,它的存在佐证了诸多考古遗址是无窑烧陶。云南之行收获颇丰,寻陶问艺解千古之疑。

非遗的传承在于保留传统,在于解千年之惑。回想我站在博物馆展柜前看到的,在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印纹陶及制陶的鹅卵石、陶拍和带纹样的花纹,那些困惑了我多年的迷团在老师的手中破解,我十分激动和感动。老师带我进入到那个时代的语境中,将场景还原在我的眼前,唯有如此,才知道“非遗”的珍贵。

猜你喜欢
傣家制陶拜师
傣家跟着流水走
这儿真美
五树六花荫傣家
湍河之畔拜师记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欧阳修拜师
李固千里拜师
大象的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