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海绵乡村景观设计方法在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运用
——以昆明乌龙村为例*

2021-03-22 02:20南月慧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乌龙海绵村落

南月慧

(昆明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1 智慧海绵乡村概念探究

“互联网+”,早在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就明确了未来3年和10年的发展目标,“互联网+”正式从概念上升为行动。所谓“互联网+”,其本质是通过信息化技术,促进各领域各产业融合,提高产业自动化和经营水平,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所说,互联网有望全面渗透到各个产业价值链,对其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从而极大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影响。所谓“互联网+”,其本质是通过信息化技术,促进各领域各产业融合,提高产业自动化和经营水平,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其中提到,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特别是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智慧离不开“智能”,智能的结果是“智慧”,建设智慧海绵乡村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1],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海绵乡村概念的提出,是在海绵城市的背景下,运用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和理念[2],来解决乡村中常常出现的雨季雨水排出不及时、村落易于积水、旱季村落水不够用以及水景景观单调等问题。用海绵的概念探讨农村的智能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新方向。运用低成本的策略和技术,建设智慧海绵乡村景观[3],智慧海绵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结合农村人对于景观和居住环境的强烈诉求,设计好海绵化、智能化、人性化的乡村景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2 传统乡村景观设计问题

2.1 景观单一缺少人性化设计

传统的乡村景观、树木凌乱、无组织。多用本地树种,村庄中以乔木为主,灌木和花草较少,主题基调单一[4]。在昆明地区,桉树盛行,桉树形态高大,常常种植于村庄周围,特别是沿路种植较多。这种种植方法有自身的优势,例如可以为道路行人遮阴,但是也有劣势,桉树果实较多,在果实下落季节,会给行人带来一定的困扰和不便。而传统乡村的植物多样性是较少的,因为景观意识较弱,景观需求不高,很少有农民自发地进行乡村环境的美化。

同时景观和人性化设计如坡道、休息亭廊座椅较少[4]。所以造成乡村景观稀疏单一,缺乏休息空间和乡村家具。因村民经济情况一般,又缺少环境整改和治理资金,这项工作被很多传统村落忽视了。但是村民的日常生活休憩对景观性休息空间的要求确实又是急迫的。部分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入了健身器材和休息座椅,往往这些经过简单改造的部分,成为村民乐意聚集的地方,活力较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乡村景观设置改造的重要性。

2.2 海绵化智能化程度低

海绵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在农村的家庭住宅中,自建的庭院往往用价格较低的水泥地铺设,水泥地吸水保水性差,使得雨水快速地排出庭院,根据昆明地区的气候条件,每年的5月份到11月份是雨季,降水较多(表1)。但是这些降水因为村落的海绵化程度低,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智慧的利用,还给村落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比如快速排出的雨水因为村落排水管网系统的不健全,使得部分地块被大量的自流水冲击,造成道路毁坏和肥沃土壤的流逝。农民反复修路,人力和物力损耗严重。另一方面体现在村落内部景观的单一,没有绿色墙体,没有屋顶绿化和植草沟渗透塘等装置。

表1 昆明地区降水情况统计表

3 乌龙村智慧海绵乡村的景观策略

乌龙村隶属盘龙区双龙乡[5],交通方便。辖大摆、大平地、前卫屯、箱子庄、乌龙、三十亩、汉冲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09户,有农业人口2178人,劳动力130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35人。全村国土面积31.25平方公里,海拔2142米,年平均气温13.2℃,年降水量1000毫米。全村耕地面积2637.7亩,人均耕地1.21亩,林地41806.5亩。

对于乌龙村的历史,当地人用这样的话说出它的内涵。第一句话体现了传统的乌龙村人穷地穷的悲惨情景:“住在滇池边,有水干瞪眼,吃的望天食,载的雷响田”。另一句“滩田水淹地贫瘠,荒山秃岭不造林,打鱼摸虾找门路”体现了乌龙村虽然临近滇池,但是水环境一般,土地贫瘠。

乌龙村作为昆明的传统村落,地理位置靠近滇池,有着良好的景观条件和种植条件,村子规模不大,主要的民居形式是“一颗印”,为了尊重传统、保护文化,村内的改造特别重视“一颗印”民居文化的延续[6],在国家大力倡导的“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改造建设中,将乡村振兴和乡村改造、乡村海绵智能化共同设计和规划,加入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蓄水沟渠等设施,让乌龙村的建设,更具有智能化和海绵化。

3.1 雨水花园

在乌龙村的改造中,将保留民居和新增民居结合建设,在保留民居周围大面积种植草坪,草坪的水土保持和养护能力要比普通的硬质地面强很多,以此来保证村庄的海绵化。同时,新增建设民居和改造后的民居设计,与水体景观相互结合,设计庭院水塘,庭院不仅有绿色草地、硬质铺装、还有景观水塘。水塘内种植水生植物、并且营造植物的多样化,以建造一个合理完善的生态环境和生物链。生态水塘规模不大,约在600平方米左右,分大小两个,其中小水塘的水面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大水塘的水面面积约为400平方米。以浅水为主,深度0.3米至0.6米之间,主要收集雨水途径为自然降水和屋顶落水,因村落中的建筑多为坡屋顶,屋顶排水便利,也为水塘收集雨水提供了便利。水塘在村落的地势较低处,结合景观设计,水池中部设计水亭,人们可以拾阶而上,行至水亭中,观赏周围水景。而水塘的设计也为村落增添了生气,调节村落干燥的小气候,使得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自在。

3.2 下凹式绿地

乌龙村设置多处绿地,部分绿地的标高较低,整体地势呈现下沉姿态,而这种绿地类型,在村庄的改造中出现多处,为后期的雨水收集和减少丰水期的径流量提供了前提。在下凹式绿地中,结合景观石、休息石和观赏石设计,景观清新淡雅,舒适度高,并且很多处下沉式绿地结合原有地形的起伏,呈现绿色山丘形的凹凸变化、给原本单调的景观增加特色,仿佛整个村庄生长在以小见大的山水中。

下凹式绿地结合村庄排水设计,如果暴雨天积水过多,雨水会自然溢出,排入周边设计的排水管道,排水管道通往村落外侧的排水沟渠内,排水沟渠宽1.2米、深1.8米。在雨天可以收集村落内的雨水,在旱季也可以为乡村的灌溉提供水源,是村落的好帮手。

新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了村落海绵化的智能性和系统性,并非只单独考虑一个或几个方面。同时结合乡村旅游,以及周边的山林、滇池景观结合规划,把乌龙村打造成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景观、有智能的特色农村。

3.3 铺装海绵化设计

乌龙村的改造不仅运用了透水砖等材质,还在丰富用材的同时,开创性地设计了材料之间的搭配结合,在充分考虑到人的便利通行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雨水的走向流向和保持。铺装材料的选用多样化,不仅具有现代材料,还采用实木板、碎石子、夯土墙体等乡土材料[7]。将乡土建筑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8],也是乌龙村的特色,如把传统“一颗印”民居做成一比一的模型,部分结构外漏,作为村落的建筑教育基地和展示基地,同时也充满着景观趣味性[8],在周围的铺装中运用大量的草地,渗水性强,较为海绵化。铺装的海绵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采用透水砖。透水砖的吸水性比普通的水泥地好,透水砖可以将少量的雨水涵养在砖体内,并且将表面雨水很好地传递给土壤层,让雨水自然地渗透到地下,不仅有利于防止村落淹水,还有利于下层土壤保持水分和湿润度,乌龙村多处采用透水砖,让村落基本铺装在一个水弹性环境中;第二种方法是采用青石板铺设部分人行小路,青石板间留有50厘米左右的空隙,在空隙中撒草籽,让草坪渗透到铺装周围,对雨水的吸收程度增加;第三种方法是将道路在横向上分为三段,中间较宽部分为主要的人行空间,两侧设置含水性较好的绿草沟或碎石沟。道路的雨水快速地排入两侧的绿草沟或碎石沟。

3.4 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之前乌龙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8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3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乌龙村保存有大量的“一颗印”及衍生类的传统民居,构成了村落的基本肌理,是昆明地方民居样式典型的代表。在没有改造之前,村内经济落后,水土流失严重,经常因为雨水的冲击,造成道路的冲毁。改造后,通过海绵化的技术手段如雨水花园、渗水铺装等使得村子里的雨水环境变得更加便利和智能化。并且在改造中引入了很多人性化的景观设施,不仅解决了雨水问题,还解决了很多在村落能游息生活的问题。例如,设计中小型庭院空间,在空间能“配合”景观设置可居可游可息的座椅等家具(表2)。

表2 海绵乡村景观设计节点分类表

4 建议及措施

4.1 “一家一户”智能海绵化策略

在瑞士,海绵化的设计,提倡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但是目前来看,乌龙村的智能海绵化改造主要体现在对村落整体雨水环境和设施的改造中,并没有实施“一家一户”的相关政策。如果能够实施类似瑞士的“一家一户”的政策,对乌龙村的智能海绵化改造会更有利。

4.2 智能检测系统的综合运用

在智能海绵乡村改造中,除了传统的技术手段以外,还应该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将智能化检测水质水量装置在关键设计点,及时的检测水量水质,结合智慧展示系统[9],让管理人员和村民及时了解村庄中的雨水、污水、景观水的情况。昆明地区总体来说是个缺水的地区,运用智能化的技术,控制好村落一年的用水、排水和雨水,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解决农村地区水问题的方向。其中应当包括智能检测天气降水预警,在对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当地的排水和储水、雨水收集和净化等一系列的措施。并且通过智能体系的检测,来提供一个可以多种生物共存的合理的生态乡村环境。

4.3 多样化景观设计和智慧海绵村落相结合

智慧海绵村落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村落内部易洪涝的问题,还解决了传统村落内植物造景单调、缺乏景观空间、缺乏植物多样化、缺乏休息性景观等问题,可谓一举多得。在这个过程中,美丽乡村建筑概念的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丽乡村不仅仅是居民生活的的空间,更是渗透着设计之美的景观生态空间、智慧海绵空间。

猜你喜欢
乌龙海绵村落
令人啼笑皆非的考古乌龙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海绵是植物吗?
行走涞源之五 乌龙沟的长城
引力波探测的“大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