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南宁市邕宁区金融扶贫模式特点及可持续性研究

2021-03-22 02:08关荻晨
山西农经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额普惠信贷

□关荻晨,陈 飞

(南宁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00)

1 研究背景

根据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2020 年在现行标准下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后脱贫时代”是指贫困地区在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帮助下,脱贫成功后所处的一段巩固时期[1]。

进入后脱贫时代,金融扶贫将向普惠金融转型。普惠金融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扶贫扶弱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涵。在普惠金融视角下,金融扶贫的实质是建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使金融扶贫对象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和尊重,并实现金融“造血”功能[2]。

后脱贫时代,金融精准扶贫不能仅关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更应从根本上改善相对贫困人口物质文化生活现状。以南宁市邕宁区金融扶贫模式为例,探索后脱贫时代金融扶贫向普惠金融转型的可持续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2 邕宁区概况

邕宁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东南部,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辖蒲庙、新江、那楼、百济、中和5 个镇75 个行政村(社区)。2011 年8 月,邕宁区被识别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是南宁市唯一的自治区级贫困城区。

邕宁区贫困特点较为明显。一是贫困面大。辖区75 个行政村(社区)中有30 个贫困村,其中整村推进贫困村有15 个,贫困人口1.70 万户,合计6.8 万人,贫困人口基数大。二是贫困程度深。贫困村基础设施欠账多,公共服务水平低,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等问题普遍。三是攻坚基础弱。大多数贫困村集体收入少,农民思想解放程度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产业支撑弱,人才资金要素弱,依靠自身实现脱贫难度大。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邕宁区逐步建立了“金融+产业”扶贫模式、风险保障金机制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进展。2016 年底,邕宁区17 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 年初的8.3%降至2.8%。2018 年底,邕宁区30 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2019 年底,邕宁区贫困发生率降至0.09%。

3 邕宁区金融扶贫模式特点

3.1 创新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邕宁区主要采取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普惠金融模式,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其实质是促进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协同,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以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如图1 所示,邕宁区整合企业资金、财政资金、合作社资金、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等各方资金,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的“动车模式”发展产业,不断增强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造血”功能。那楼镇桑蚕和淮山、百济镇芝麻鸭、新江镇吴茱萸和食用菌等均通过“动车模式”形成贯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实现整个产业提质增效。

邕宁区最典型的“动车模式”是那楼镇三江村建立的桑蚕养殖产业基地。三江村引进龙头企业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动车火车头”,邕宁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吸纳贫困户小额信贷建设集小蚕共育室、标准大蚕房、优良桑苗繁育地等先进养殖设施于一体的桑蚕“扶贫车间”,车间所有权归三江村委所有。龙头企业负责蚕房软硬件设施的营运,提供优良桑苗、种植养殖管理技术,并保价收购农户种养的桑蚕。村党支部带头成立南宁市祥联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采桑养蚕并管理桑园,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入股分红。贫困户通过在“扶贫车间”就业获得工资收益,并通过出租土地和资金入股获得租金和分红。“动车模式”提升改造了三江村传统种桑养蚕模式。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三江村种桑养蚕技术和质量显著提升,销售渠道也有了保障,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种桑养蚕积极性,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开发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

3.2 建立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机制

邕宁区扶贫小额信贷承贷银行为邕宁区农信社,邕宁区18~65 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向邕宁区农信社申请3 万~5 万元、贷款期限在3 年以下的小额扶贫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不需要提供任何担保和抵押,由财政全额贴息。授信部门会审核贷款用途、信用等级、发展产业和偿还贷款的能力。扶贫小额信贷只能用于发展产业,到期由贫困户自己偿还。贫困户可利用获得的扶贫小额信贷投入自建种植基地、养殖厂棚、畜禽栏舍、购置养殖设备等。贫困户从企业领取种苗、购买饲料并服从企业的专业化管理。企业对贫困户全程给予技术指导、药物、防疫疫苗等。种养实现产成产出时,企业参照市场价格统一回购,或在市场低迷时以保底价回购。贷款到期,贫困户利用自有资金归还贷款。

风险补偿金是用于与承贷银行共同分担扶贫小额信贷财产损失的资金。如图2 所示,邕宁区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由各级财政资金按比例共同出资建立,并与平台公司——邕宁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风险补偿金共管协议,由平台公司在承贷银行邕宁区农信社营业部开设专户进行专门核算。符合政策条件的建档立卡农户申请扶贫小额信贷时,邕宁区农信社根据不低于风险补偿金协商确定的额度发放贷款。经法定程序追偿,由于不可抗力、重大疾病、身亡等因素导致贷款贫困户无法清偿贷款时,邕宁区农信社可申报风险补偿。贷款损失补偿比例由邕宁区政府和邕宁区农信社协商约定[3]。

3.3 建立配套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

保险扶贫是金融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保险服务在扶贫中的经济补偿作用,能够有效化解农业风险,稳定农业生产。农业保险主要分为农业收入保险和人身保险两类。农业收入保险能够使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性和脆弱性得到有效规避,人身保险能够减弱因病致贫风险[4]。

邕宁区政企联动,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遵循“低保障、广覆盖、保大灾、保主要农产品”的原则,制定《南宁市邕宁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由保险经办机构在保费补贴政策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全覆盖。

如表1 所示,邕宁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包括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和自治区财政保费补贴险种二类,基本实现覆盖邕宁区主要种养产品。为激励农户参保,保费由财政补贴和农户自缴组成。2019 年邕宁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有4 家。其中,北部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蒲庙镇、中和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承办新江镇、那楼镇和百济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为提高建档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险水平的要求,邕宁区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签订兜底保险协议,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负责补偿邕宁区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兜底保障工作。2019 年邕宁区制定《计划生育家庭关爱保险项目工作方案》,由邕宁区财政全额补助,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商业保险——中国人寿关爱幸福家庭保险。保险责任范围包括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门诊、意外住院、疾病住院5 个类型,并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购买中国人寿关爱女性“两癌”保险。

表1 南宁市邕宁区农业保险体系

4 邕宁区金融扶贫模式可持续性分析

4.1 扶贫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上级财政

邕宁区脱贫摘帽后仍然受到上级政府财政大力支持,2016—2019 年用于邕宁区扶贫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5.95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1.60 亿元,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0.97 亿元,南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1.60 亿元,城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累计1.78 亿元。可见,政府财力的充分支持是邕宁区顺利脱贫摘帽的关键因素。2016—2019 年邕宁区政府投入的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仅占总扶贫资金的30%,意味着邕宁区扶贫资金主要源于上级财政。一旦失去上级财政的持续支持,仅靠邕宁区本级政府财力难以持续出资进行小额信贷贴息、保费补贴及建立风险保障金,难以巩固扶贫攻坚的成果。

4.2 扶贫小额信贷违背金融市场化发展

扶贫小额信贷是一种“特惠”模式小额信贷,这种模式违背金融市场化发展,不具备可持续性。扶贫小额信贷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政策推动相关。贫困户缺乏较好的经济来源,缺少足够的抵押物,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使得扶贫小额信贷面临更大的损失风险。邕宁区传统“分贷统还”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暴露出贫困户参与度低、不利于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经营风险转移到贫困户等潜在隐患,易导致扶贫小额贷款本息无法及时偿还,给贫困户留下不良征信记录等负面影响。随着贷款陆续到期,后一阶段形成逾期还款的压力较为突出。处理好小额信贷“存量”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4.3 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不高

后脱贫时代,“特惠金融”将向“普惠金融”过渡。目前,邕宁区金融服务机构覆盖率不高。国有银行中,邕宁区主要支农银行为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广西北部湾银行和桂林银行在邕宁区设立了县域支行和乡镇小微支行;农村金融机构中,邕宁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南宁江南国民村镇银行在邕宁区设立营业点。

邕宁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所有乡镇设立营业服务机构,但其政策性业务较多,负责发放农业补贴、政府福利性资助及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等政策性业务。真正侧重于普惠金融建设的仅有桂林银行。桂林银行在邕宁区构建了“县域支行+乡镇小微支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在邕宁区各镇主要村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以便村民能够在离家更近的金融机构办理存贷、转账、社保卡激活等业务。由此可见,邕宁区普惠金融产品单一,产品与农户需求匹配程度不高,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主流普惠金融机构扶贫意愿不强。

4.4 脱贫人群自愿投保农业保险可能性较小

后脱贫时代,工作重心将转移到治理相对贫困和实现已脱贫人群的持久富裕。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已覆盖邕宁区主要种养品种,在后脱贫时代应更注重人身保险对于返贫问题的作用。小额寿险旨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身故保障,各保险公司应尽可能以最少的成本为目标群体提供低保费的寿险服务。

虽然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已经获得足够的政策推动,但在实践中,脱贫人群金融素养普遍不高,保险意识相对淡薄,对保险产品了解不足,可支配收入有限,“等、靠、要”思想严重,无法靠自身能力购买保险抵御返贫风险,自愿投保农村小额寿险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仍需依靠政府补贴的方式,强制实现脱贫人口小额寿险的广覆盖。

5 后脱贫时代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创新“金融+N”扶贫模式

在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应注重金融扶贫与多种新兴扶贫手段相结合。在发展“金融+特色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创新“金融+电商”“金融+旅游”“金融+数字”等扶贫模式。借助互联网金融、电商平台、自媒体平台等新兴业态,在农业生产环节提供农资采购、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等全供应链金融服务,搭载旅游景点等各种主题元素,增加产品附加值,强化利益连接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促进各方互惠共赢。

5.2 构建扶贫小额信贷担保基金

为降低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信贷的门槛,可以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该基金以财政扶贫互助资金作为种子资金,吸纳自愿入社贫困户的资金,或由各级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基金全部直接注入指定的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按照扶贫小额信贷担保基金放大规模提供担保服务,用于符合担保政策条件的建档立卡农户进行贷款担保。通过集合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农户股金等多方资金,实现财政资金有效果、信贷资金有保障、贫困户持续脱贫的目标[5]。

5.3 发展“保险+期货”模式

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规避农产品价格下跌给农户带来的损失,进一步提升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水平。尝试发展“保险+期货”模式,将农产品价格风险在期货市场上进一步分散,降低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保障农户收入稳定,提升农户信用水平,充分挖掘保险在保障性扶贫中的作用[6]。

5.4 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效率

运用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产品,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硬件方面,可以在金融业机构营业网点未覆盖地区普及ATM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现代金融科技工具,减少村民对于便捷工具的陌生感。软件方面,可以利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发展数字化征信、数字化保险和数字化小额信贷,以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切实降低普惠金融的运营成本,以数字普惠金融的思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猜你喜欢
小额普惠信贷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微信上小额借款 请务必通话确认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小额诉讼程序制度研究—实务中的探索和发现
重庆将开展小额扶贫保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