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丹 摄影/薛志勇
明清两代,经制瓷与瓷画艺人的不断尝试,将以纸绢为载体的中国画成功绘制到了瓷器上,变成了极富装饰意味的瓷板画。容城县华实博物馆创办人陈占学,在几十年间历经寒暑,走遍了南北,收藏了几乎所能见到的所有不同工艺及题材的瓷板画,“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在3 个面积共 1800 平方米的展厅及 3 间面积共 1200 平方米的文物库房中,馆藏的瓷板画整齐列在展台上,像是打开了一扇扇缤纷的窗,那里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争奇斗艳,人物、山水、花鸟、鱼藻、吉祥图案令人目不暇接,观者无不沉醉在瓷板画所构筑的新奇世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通过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张果老持鱼鼓、吕洞宾持宝剑、汉钟离持扇子、韩湘子持花篮、铁拐李持葫芦、何仙姑持笊篱、蓝采和持横笛、曹国舅持阴阳板。画面以粉彩、浅绛彩工艺,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八仙乘各自法宝过海的场景,色彩浓淡相宜,服饰在海风的吹拂下灵动飘逸。
他们居住在蓬莱仙岛,惩恶扬善,济世扶贫,功德无量,深受人们敬仰。八仙题材流行于明嘉靖以后,一直风行到民国时期,寓意健康长寿、吉祥美好。
仙人们似乎不总是想象中的那般正襟危坐,端和雅正,融合了民间审美的瓷板画创作,在浓郁的色彩中总有一派祥和欢快的气氛。另一幅以八仙为题材的瓷板画上,深沉的黑釉底色上,群仙身着颜色鲜丽,纹饰精美的服饰,逍遥腾驾在云雾之间。高高扬起的眉梢,藏不住笑意的嘴角,还有摆动摇晃起来的双臂和随风轻扬飞舞的衣袖,耳边似乎传来了一曲节奏轻快跃动的电音曲,他们纷纷踏着乐点起舞,整个画面真是动感十足。能“嗨起来”的不只是今天的我们,数百年前的瓷板之上,也留下了八仙们最鲜活可爱的身影。
民国 福禄寿瓷板
清道光 八仙过海瓷板
民国 黑釉底八仙过海瓷板
一方方瓷板,有风情万千。从荷塘芦叶、双燕呢喃的清丽小景,到渔翁垂钓、仕女雅娴的文人题材,走过漫长岁月它们依旧鲜妍不曾褪色,更有“嗨起来”的八仙,收不住的欢乐,古老的故事在今日又焕发新颜。
画中的仙,在这一刻变成了身边最熟悉的形象,与我们一样开怀大笑,恣意舞动。从神性到人性,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令人倍感亲近。传统并非是陈旧,美好的事物总能跨越时间,历久弥新。
在声名最盛的瓷都景德镇,曾聚集了一批技艺超群的陶瓷艺术家,被称为“珠山八友”。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在浅绛彩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技法。他绘渔翁戴笠,执钓竿,站于老树青石之旁,回首望向正将鱼放入篓中的两童子,绘法兼工带写,用笔洒脱飘逸,并题“此翁不是求他客,钩却人间万古春”,以诗书画结合的方式,将渔翁的闲适和心境的自在挥洒淋漓。
民国 名家燕戏池塘瓷板
清嘉庆 山水人物瓷板
民国 王大凡 渔翁图瓷板
【 瓷板画名家“珠山八友” 】
晚清、民国年间,江西景德镇一带聚集了不少创作瓷板画的艺人。192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人绘画并烧制一幅瓷板画,成品之后,众人惊叹其高超技艺,延请他们八人继续献艺。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瓷艺社,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也就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月圆之夜,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展示精品,称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历来是陶瓷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瓷板画绝品。
一幅《燕戏池塘》,又似乎带人穿越到了常绘小而简逸之景的宋画之中。双燕呢喃并飞,荷塘香风乍起,在自然的含蓄与隽永中,化为了吟诵在瓷板上的一阙小词,轻轻叩问着对生命和美好的思悟。不只是色彩点染能带来美的感受,青花绘就的山水,在浓与淡的丰富变化中,将一幅远山重重,沿河松柳繁茂的景象细腻地呈现而来。
瓷板上,留白处,尽是蔓延辽远至目光外的无限遐思。
展厅的一角,我们被一架六扇汉白玉山水人物屏风吸引了目光,和瓷板上隐隐闪现的釉光不同,汉白玉的质感更加温润平和,其上青绿交织的山水园林透出一派清新,仕女孩童行游其间,家庭美满之乐跃然画上。女性形象皆修颈削肩、柳腰窈窕,鹅蛋脸、柳叶眉、樱唇点点,神态中自有一派“风露清愁”的韵致。她们有的三五成群游戏,有的抚琴、品香、折花、奏乐、读书,精心勾勒、设色典雅的衣裙,正像春风中的细嫩柳条一般随着吹拂轻轻摇摆,婀娜多姿,多情闲适。作品中既有文人画的平和雅致,又流露出最寻常的市井欢愉和生活百态,让人不禁在屏风前久久伫立,细细找寻那些画面之上的故事。
【 画与瓷的融汇 】
瓷板画的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到了明中叶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出现,清中期,随着清代制瓷技艺的迅猛发展,当时的瓷画艺人致力于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这种艺术品不仅需要绘制,还要两次入火烧制,加之是瓷的质地,易发生变形、窑裂,成功率极低,所以精品难得。因为她既是瓷、又是画;既是重要的商品瓷,又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因此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官宦士绅的青睐。
瓷板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华夏陶瓷艺术的优长,是绘画艺术和陶瓷精品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在中国绘画史、陶瓷史乃至国际艺术品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清早期 汉白玉山水人物屏风
画面中的闲情安乐,既是生活一刻的真实写照,也是奔波忙碌时无限向往的愿景。捉一段流光细嗅风月,剪一段身影留予闲情,美好的景色和合心的器具中,藏着古人的安闲与智慧。
民国 名家军旅瓷板
清早期 汉白玉山水人物屏风
不止是充溢风情的瓷板画,经过四十余年的不辍耕耘,华实博物馆现共有藏品 3000 余件套,主要包括瓷器、玉器、青铜器、骨角器、书画和文玩杂项等典型门类。随着征迁改造的进行,博物馆也开始了搬迁,原本分门别类摆放,珍宝琳琅满目的展厅,器物都被小心翼翼收起来,放在各自锦盒中,统一贴上标签,再套进木箱内,垫满填充物,层层保护,一丝不苟,这是陈占学的有始、有终。
从博物馆成立过程中的所历艰辛,个中心血,到现今逐渐空旷的展台展柜,他说“心里也是空落落的”。
正如百年前的瓷板画,能在时间中依旧鲜妍,又在今日获得新生。回望展厅墙上的标语“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我想这一定就是陈占学收藏的初心与动力,随着雄安新区的发展,这些记录了历史的珍贵文物将被继续珍藏,这份永不褪色的初心,在未来,会变得更加广阔绚烂。
华实博物馆馆长 陈占学
62 岁的陈占学出生于容城县大河镇大河村,任华实博物馆馆长,兼任容城县书法协会副会长、雄安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容城县服装协会副会长、保定企业家协会理事。
改革开放以来,陈占学做起古玩、古瓷、珠宝生意。容城县发展服装产业后,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在家乡办起服装厂。出于对古玩的痴迷和热爱,陈占学每年都会从服装厂利润中拿出30%用于购买古玩收藏。个人藏品包括瓷器、玉器、青铜器以及珠宝等项,数量已达3000 余件。2016 年开始筹备成立博物馆,后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于2019 年4 月1 日,利用自有房屋依法注册成立容城县华实博物馆。陈占学本着致富不忘本的精神,积极支持家乡建设,帮助弱势父老乡亲。大河村小学建设,大河村里修路都有他的捐款。他还长期帮扶村里的弱势群体,资助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失学儿童等。
二十多年前,在进行厂房施工时,工人挖地基发现了10 件陶罐,之后一直妥善保存在厂内库房。2019 年6 月18 日陈占学申请将陶罐无偿捐赠给国家有关部门,并召集了专家鉴定会。专家意外发现陶罐里还有两块瓦片及一件破损的类似瓶口或烛台尊的器物。经与会专家鉴定,这几块瓦片不晚于东汉末,陶罐不晚于魏晋时期。捐赠物品现保存于容城县文保所。2020 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考虑到雄安新区抗疫物资稀缺,陈占学以博物馆名义成立抗疫基金,委托北京益行者基金会于海外采购600 套防护服,500 套隔离服。于2020 年2 月22 日将抗疫物资捐赠给雄安新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物资保障组。除了捐赠物资,他还向当地镇政府捐款,用大爱和实际行动与国家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