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文文
幼儿对整个世界有充足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及其初步的动手探究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根据幼儿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进行适宜的引导和支持,是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
营造“适宜”环境,培养探究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适宜、宽松的环境创设可以让幼儿大胆地探索、尝试,有利于其表达自己的见解,让他们能在与环境互动中发现、探索。萌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就需要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强化探究行为的氛围。
“适性教育”是发展幼儿个性的教育,幼儿的兴趣点是简单而又广泛的,大到宇宙变换、雨雪雷电,小到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一朵白云、一片树叶都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不同幼儿的兴趣点也大为不同。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幼儿的潜能,让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探究式学习是幼儿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提供能够满足幼儿自由探索需求的环境,教师是幼儿观察、探究的助手,而幼儿才是探究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幼儿,留有大量空间、时间,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让幼儿大胆地探寻他们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宽松环境下,在不断找寻、观察、探索的过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丰富“适需”材料,激发探究潜能。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是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进行探究的必要条件。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真实的环境和事物能给探究活动持续的动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需要具体的实物和动作的帮助。提供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让他们用多种方式主动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与问题的互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材料,并挖掘幼儿生活中可使用的探究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可以将班级里设置的科学区延伸到教室外面的自然角,区域相通、互相关联,便于幼儿集中观察与探索植物和动物。除了幼儿常用的放大镜、天平、滴管、量杯、磁铁、指南针等常规科学探究材料,教师还可以根据主题和幼儿近期兴趣点准备与投放材料,满足儿童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与兴趣,提供能培养儿童探究能力的各种活动机会与互动。改变以往多种材料全部投放、幼儿无目的探索的形式,选定具体的科学主题,将有关材料投放进科学区,让幼儿深入探究,玩透、玩懂科学现象或原理。
“适性学习”解决的是学习行为的实施问题,探究也应该结合生活才能更好地运用,除了给孩子提供室内区域材料,还可以提供可用于户外探究的材料。教师可以在一个简易收纳箱里存放大量幼儿用于户外探索的工具。幼儿可以用量杯和各类罐子测量水与沙;可以利用皮尺、卷尺、三角尺等测量长度、高度的工具,测量蚯蚓的长度、房间的距离等。这些简易的工具箱,幼儿可以随时使用,到大自然中探索奥秘。多样化的探究材料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丰富其探究体验。
掌握“适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人分享交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很多探究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幼儿的探究过程,鼓励他们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方法记录探究过程与结果,可以降低幼儿探究的难度,促进其获得探究的结果。
第一,发现和假设相结合。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鼓励幼儿在看看、摸摸、闻闻、听听的过程中感知事物变化,并通过自主实践发现问题。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大胆猜想问题的答案,当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想时,引导其选择合理的探究内容,支持其用实践验证。
第二,观察和记录相结合。观察是幼儿认识、了解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幼儿观察大致可分为个别物体观察、比较性观察和长期系统观察。在观察时进行适时的记录则可以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记录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记录时要直观形象,记录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的需求和操作水平,教师可以为其提供探究记录表、绘制记录表、拍照记录、实物或图片记录等。
第三,探究和交流相结合。探究过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幼儿对观察和记录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概括,找到问题的答案。宝贵的探究经验,值得幼儿与同伴间互相分享。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让他们一起讨论、讲述自己的发现。既能增加他们解决问题的自豪感,又能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科学家卡伦林德说过:“所有儿童都可以学习科学,所有儿童都应该有机会成为科学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儿童应该在早期就开始进行重要的科学探究。”每个孩子都有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权利,探索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我们只有慢下脚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兴趣,适时地引导,才能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