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再谈北极开发

2021-03-22 19:08田绍君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30期

田绍君

摘要:2021年3月,一艘大型集装箱货轮搁浅苏伊士运河,造成运河关闭一周,进而引发多国供应链短期中断以及原材料物资价格波动。这一事件的发生,给世界主要贸易国敲响了警钟,世界贸易航线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航线随时可能中断,进而产生严重的后果。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方,贸易航线的稳定事关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随着中国不断增长的贸易需求,开辟多条贸易路线、多种运输形式,保障中国同世界各国贸易的通畅,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北极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该地区具有的航行路线、能源物资等资源,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发和利用的条件。对于北极地区的开发,一方面要积极合理的参与,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自身软硬件的准备。

关键词:北极航道  北极开发  SWOT  形势分析  北极策略  极地科考装备

From the Clogging of the Suez Canal to Arctic Development

TIAN Shaojun

(China National Nuclear Power Co., Ltd.,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In March 2021, a large container ship ran aground in the Suez Canal, causing the canal to close for a week, triggering short-term disruptions to supply chains in many countries and fluctuating prices for raw materials. The occurrence of this incident sounded the alarm to the world's major trading countries, there are many unstable factors in the world trade route, the route may be interrupted at any time, and then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As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in world trade, the stability of trade routes is related to national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With China's growing trade demand,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to open up multiple trade routes and various transportation forms to ensure the smooth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At present, due to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climate of the Arctic, the region has preliminary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ea-route, energy supplies and other resources.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tic region,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actively and reasonably participate in it;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also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our own hardware and software.

Key Words: Arctic passage; Arctic development; SWOT;Situation analysis; Arctic strategy; Polar research equipment

1   引言-蘇伊士运河拥堵的警示

2021年3月23日,长赐号集装箱货轮横向搁浅在苏伊士运河,将运河拦腰截断,造成400多艘货船拥堵在苏伊士运河上下游两端,无法通行,在经过一周左右的挖掘、拖曳,终于将货船摆正,拥堵的船舶经过3-4天的纾解,才逐步恢复了运河的正常通行。

苏伊士运河的拥堵,给全球贸易带来了60-100亿美元的损失,约1900万吨的货物延迟交付8-9天,造成全球供应链的短期混乱和石油等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图(1)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海上贸易的主要航线图:航线中“咽喉要道”的稳定,关系到贸易运输的安全,其中箭头所指位置即为本次发生堵塞的苏伊士运河,80%的欧亚货运需要途经苏伊士运河,该航段是中欧货运的必经之路。

运河堵塞事件让各国意识到国际贸易航线十分重要但又非常脆弱。航线的关键节点,可由多种因素造成中断,极端天气、地震海啸等自然因素,还可能因为主权国家的封锁、战争、动乱、海盗等人为原因,造成航线的中断,转而给海上贸易和供应链带来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与全球各国的贸易往来会不断增加,航运路线的安全,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2    开辟新的航线

为保护贸易路线的稳定和通畅,我国也相应制定了多元化路线的方案,如推动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带、增设多条能源管网等战略措施,以确保国家贸易和能源运输的安全稳定[1]。

苏伊士运河的堵塞,让很多国家将目光移到北极,北极航道的作用将被进一步发掘,以分担常规航线中诸如马六甲海峡、亚丁湾、苏伊士、巴拿马等高敏感地区带来的政治风险和经济成本。

单从航线距离上测算,中国大多数港口经由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道到达欧洲的距离,要比途径苏伊士运河的常规航线缩短11%~30%,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且北极地区国家较为单一,基本不存在海盗及政局动荡等因素,航线安全稳定,作为常规航线的补充和备用,对我国的国际贸易路线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规航线穿越马六甲、亚丁湾、苏伊士等地,共计约19000km。而北极航线中的东北航道,主要经过俄罗斯北部海区,总里程约14000km,缩短了25%左右的航程,航行距离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   中国参与北极开发面临的形势

当然,北极地区的价值,不仅仅是备用航线和补充航线的作用,其具有的油气资源、生态资源以及地理位置等价值,对全球的经济、政治、环境都具无可比拟的影响,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在参与北极地区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在其中扮演着促进或阻滞的角色。与北极地区主要国家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微妙,自身的实力状态和北极发展策略,对当前的关系变化也发挥着影响。如何在这复杂的环境中实现突破有所建树,将是我们现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2]。

在参与北极开发的事务上,我们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从当前状况内部的优势(S)、劣势(W)以及外部的机会(O)、威胁(T)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以识别并发扬积极因素,同时规避和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见表1。

对于以上矩阵中的形势分析,我们将优势和机会进行组合(SO),通过现有优势充分抓住当前存在的机会加以利用,最大程度发挥优势面的作用;同时也清楚的认识到存在的劣势和威胁(WT),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避和应对,最大程度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

优势机会组合(SO1):当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活动领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国内拥有巨大规模的原材料需求市场,工业制造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我们现有的优势。

反观北极圈地区,产业情况较为单一和薄弱,受制于资金、人口、技术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发展较为缓慢,一些国家对于该地区的发展,有着较为明需求,希望引入外部技术和资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外部存在的机会[3]。

我国在投资建设、原材料开发方面,有较为明显的经验和能力,可以此作为切入点,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与北极国家或地区建立合作,参与到北极建设开发之中,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优势机会组合(SO2):自1999年开始,中国已成功进行了7次北极科学考察,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建立了北极科考站—黄河站,自主建造了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并在2014年全程穿越了北极的东北航道。多年北极科考经验,对极地的水文气象、海洋生态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北极生态治理,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4]。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成员国,并在该《公约》框架下成立的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同时,中国也是众多北极治理平台的主要参与者,是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在北极问题讨论中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北极治理组织中,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当前,北极地区治理形式和适用规则仍不完善,存在较大争议,不利于北极地区的保护和发展。组织制定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规则,需要具备相当知识经验和影响力的国家和机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便达成共识,形成多方认可的公约。

鉴于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科考成果以及国际影响力,在推动北极地区相关公约的制订和落地,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国参与北极相关事务活动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劣势威胁组合(WT1):中国地理位置位于北冰洋区域之外,只能算作近北极国家,这是当前中国参与北极相关事务的最大障碍。并且,由于我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如今具备的大国影响力,也引起了该地区相关国家的警惕和不信任,增加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难度。

劣势威胁组合(WT2):在北极科考中,尽管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科考成果和知识储备,但我们对于北极气象、洋流、海冰、航行等方面自然数据的研究,相较于北极地区具有天然地理优势的国家,依然存在差距和不足。

另外,在北极科考及航行装备方面,环北极国家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冰区适航船舶,尤其俄罗斯,当前已装备了50多艘各型破冰船,且更加先进的重型破冰船还在持续建造中。在北极开发的大趋势下,环北极国家正在加快建造或计划新建大型破冰船,以在北极开发中占得先机[5]。我国当前只有雪龙号、雪龙2号常规动力破冰船可执行极地科考任务,最大破冰厚度在1.5米左右,在可用数量和适航能力方面,相对不足。

以上情况,便是我国当前在参与北极事务中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何在参与过程中加以利用和转换,是我国当前需要关注的要务。

4   中国的北极策略

“知己知彼明方向,路线行动配资源。”

在剖析了当前内外形势的情况下,应明确主攻方向,制定相应的路线策略,然后采取行动,同时配以适当的资源支持,以保障策略的实施落地。

中國当前拥有的经济优势、市场体量、技术水平、基建能力是北极地区国家发展所希望的因素,我们应该把经济合作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点,并辅以外交政策、技术合作、民间交流等方式,加深同北极区国家、社会的联系和互信,建立稳定和谐的双边关系[6]。

同时,继续加强我国在北极科考能力,更进一步对北极地区的各种自然环境进行深度探索和研究,只有拥有先进的技术储备和科考数据,才能在北极治理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最后,积极通过北极理事会平台,参与北极地区环境保护、法理建设,为北极地区平稳、有序的开发做出贡献,承担大国责任。

所有策略的落地和实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从软硬件方面予以保障。

北極地区国家虽有集体排外的思想,但彼此利益诉求各异,这便利于中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打开突破口。首先在外交方面,积极开展与北极相关国家的交流,表明我国对于北极地区无意领土诉求,仅是按照《国际海洋公约》赋予的基本权利,通过国际资源市场配置实现本国需求,以消除北极地区的大国恐惧和不信任,并逐步建立稳固的关系,为后续的经济等合作打下基础。

北极科考一直是我国在北极地区的权益之一,也是我国开发和利用北极的最重要并且合理的方式之一。在北极科考方面,我国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建造重型北极科考装备,满足北极科考及相关的需求,以便更深入的探索北极地区海洋、地理、气象、航道等实际数据,从而保证中国在北极地区足够的话语权和未来开发北极的能力[7]。同时,注重北极相关人才的培养,诸如培训北极地区航行指挥及装备操纵人员,为未来北极开发做好人才储备。

国内海事局和船级社等相关组织机构,也应加大对北极地区相关法规的研究,支持并推广冰区相关规范在船舶建造及运营方面的应用,逐步积累冰区监管经验,促进我国在冰区装备建造和冰区航行事务的合规性。同时,在北极治理相关法规的建设中,提出属于中国的建设性方案,逐步提升我国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

5  结语

北极航线的开通和北极资源的深度开采只是时间问题,北极地区的航道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未来发展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北极开发和利用这一因素,进一步加大战略投入,有效的参与北极开发和建设,获取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外交与经济合作的方式,为我国参与北极事务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提升自身极地科考的水平和能力,建造重型科考装备,培养极地适用人才,参与冰区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为我国的北极策略奠定硬件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常虹,李思霖. 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评价研究[J]. 物流科技,2017,40(1):118-123.

[2]杨松霖.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PEST分析范式[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9,21(1):61-67.

[3]李振福,陈卓,韦博文. 考虑东北航线的亚欧LNG运输发展潜力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4):686-696.

[4]郝增辉. 北极航线航行经济性分析与运输分担率预测[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

[5]孙漪琦,王志赢,郑媛峰,等.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风险监管研究 ——基于SWOT分析法[J]. 国际公关,2021(4):79-80.

[6]樊航. 冰区航行模拟器三维视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厦门:集美大学,2019.

[7]王明旭,蔡小媛,涂睿. 基于SWOT分析法的新时期市直部门宣传工作创新模式构建[J]. 价值工程,2021,40(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