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蓉,林 晗,江岳珺,陈焕朵,罗惠中
(1.得乐室(北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5;2.中铁房地产集团北方有限公司,北京 100040)
长期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强化骨骼和神经等人体系统,也可以帮助减缓人们工作、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助力公民大健康从临床治疗转向预防与控制,进而缓解公共卫生医疗系统压力,满足“体医融合”的社会发展需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全民大健康制定了“2030 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应达到30%”的目标,这需要每个社区公民利用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包括健康生活和健康消费,结合合理科学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率先把“运动”元素纳为社区健康认证评价体系的WELL 健康社区理念逐渐被公众接受并推崇。本文从社区中全龄住户的运动需求偏好入手,调查和深访社区居民健康运动的基本现状,并结合项目实践对如何提升运动模块、响应“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展开探索,旨在推动社区“体医融合”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本次研究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深访调查法,选定我国北方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调研年龄分区为18 岁以下、18~25 岁、26~35 岁、36~45 岁、46~55 岁、56~65 岁、65 岁以上7 组。为了解居民的运动偏好,调研将社区场地分为“健身步道、会客交流空间、专项运动场地、儿童游乐区、适老活动区、主动交通、社区农场、场地智能化、健身空间”九大模块。线上问卷共发放1 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 055 份,由于18 岁以下的回归数据过少,暂不计入,剩余为1 049 份,其中,青年(18~35 岁)为576 份、中年(36~55 岁)为406 份、老年(>55岁)为67 份。问卷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进行检验,两周后对试验对象第2 次网络发放问卷并进行前后两次对比,结果显示,问卷信度均达到0.91,因此,问卷信度符合调查要求。随后,随机选取了38 位中青年、老年的终端住户进行深入访问,以了解重点模块的现状运营情况。
初步分析发现,在“最喜欢的社区内运动模块”问题调查中(见图1),“健走、跑步、散步之类”的运动偏好在全部调查数据中占了64.36%,排在首位,而超过55 岁的老年人群,该项比例达80.33%。这一数据表明,以“健身步道”为载体的“健走、跑步、散步”类有氧运动是大多数社区住户的首要运动需求,特别是对于老年群体这一健康医疗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而言,散步、慢跑是最吸引他们户外锻炼的活动。
不同年龄群体对同一运动模块的使用方式有很大区别。以健身步道为例,各年龄层体力状态的差异导致慢跑疲劳距离的极大区别。青年人连续慢跑或者步行可以达到10~50min,而老年人一般每进行10min 的健步活动就会停下来休息。不同配速之间也有着产生冲撞而发生跌倒的隐患。为此,基础步道应区分为慢行路线和快行路线。快行路线适用于以健身、瘦身为目的的成年人群,以慢跑为主要方式,速度上限建议为7~9km/h;慢行路线适用于老人等体弱人群,以散步、快走为主要方式,速度上限建议为4~5km/h,并且间隔一定距离配置休憩座椅。
从时段分布而言,如图2 所示,大部分参与者的运动时间集中在17:00-21:00,仅老年参与者(超过55 岁)会有较高比例的时间分布在早晨时段进行运动(见图3),故而夜间跑步照明系统对社区居民运动尤显重要。住户调研中进一步利用KANO 模型原理的评估表对夜跑照明功能进行了用户需求度深度调查。通过对比不设置“夜跑照明功能”以及设置该项功能时用户的满意程度得出,夜跑照明的重要性为第2 层级“O-期望属性”,即设置时用户满意度显著增加,而没有设置时用户很不满意。一旦提供此功能,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会有很大提升。
图1 居民喜爱的社区运动模块结果比例对比
图2 全龄调研人群运动时段分布比例
图3 超过55 岁的老年人群的运动时段分布比例
而对于运动场地“智能交互功能”的配套需求,KANO 模型调研结果表明:需求指数为第3 层级“魅力属性(A)”,即设置时用户满意度显著增加,而没有设置时用户无所谓,表示这些功能点是调查用户重点在意的功能。有趣的是,对比我国各个地区上述基本运动需求和时段分布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各区域居民运动喜好和时间段分布并没有太大差异化,这一结果可能是城市化下工作节奏趋近带来的。
由图4“最希望改良的运动模块”问题调查结果中看出,“健身步道”“专项运动场地”“健身空间”是居民认为问题最多、最需要优化提升的三大模块,其中的“健身空间”模块涵盖器械/非器械区室内运动空间和各类课程教室。在接下来进行的38 组深访中,对社区内“健身步道”“专项运动场地”和“健身空间”方面展开了调研。结果显示,除“受场地大小限制缺少运动模块的配置”外,“步道路线有交叉被阻断、缺乏热身拉伸的设施、夜间步道看不清有跌倒风险、慢行分区紊乱存在相撞的风险”等问题也普遍存在。此外,大部分调研对象指出在“健身步道”和“专项运动场地”中共同缺失的前3 项大辅助设施依次为“饮水点”“公共卫生间”和“运动急救”。
图4 居民最希望改良的运动模块调查结果比较
健康社区的运动晋级涉及社区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本文主要就设计和物业运维环节2 个重点方面展开讨论,并建立重点运动功能模块晋级优化过程(见图5)。
图5 重点运动模块晋级优化流程
场地设计阶段,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和场地微环境分析等手段,对运动模块进行合理规划和设置。运动场地的合理选址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运动舒适性,降低后期运维成本。通过CFD 计算模拟结果得出,在夏季典型风向(西南风)和典型风速(3.0m/s)的条件下,该场地主要运动片区(健身步道、老少活动区、专项运动场地)的风速分布在0.25~5.00m/s 区间内,2 条健身步道皆设置在平均风速为3m/s 的区域,项目整体空气流通性较好,适合人群夏季在户外开展轻运动;在过渡季典型风向(东北风)和典型风速(2.4m/s)条件下,场地未出现大面积涡旋区或无风区,场地风速分布在0.2~3.8m/s 区间内,健身步道所在的区域平均风速皆为2.75m/s 左右,整体空气流通性较好,同样适宜人群户外休憩及开展室外运动。在北京风环境最恶劣的冬季,场地内典型风向(北风)和典型风速(4.7m/s)条件下,虽然场地内出现了大面积的风场加速区,但中央区域风场流速较为均匀,风速维持在1.0~2.5m/s,不会对在此区域长时间停留或休憩的人造成干扰,仍然适合人群停留。微环境模拟分析,为中国铁建北京大兴“理想家”项目方案前期提供了适合居民活动的场地布局方案。
社区运维中对社区运动场地和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对场地饮用水质、户外空气品质进行监测,实时通报给住户,同时制定不同等级的场地突发情况紧急应对方案。在对中国北方地区建成的某社区项目进行跟踪调查中发现,因为物业维护不力,精心设计的老年活动区变成了非机动车停放区,压腿杆被居民当成了晾晒杆,运动设施未能实现设计意图。事实上,运动设施的正常使用需要物业人员良好的监管和维护。除了运动设备的日常维护之外,水质、空气质量、对活动时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也是升级重点模块的重要助力。
1)饮用水水质检测 尽管现在有严格的法规保护水源、有完善的净化工艺处理自来水,水中污染物——金属离子、无机元素和有机化合物仍然对健康有潜在的威胁。水质的监管需要物业运维助力,对户外饮水点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和数据管理,并制定维护管理计划,通过制定定期检验水样、更换过滤芯等方案,为在场地上活动的社区居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2)空气监测 空气质量与室外活动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关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肺功能能否正常运转。空气质量处于优良状态时,开展室外活动有助于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在社区内建立空气监测站,对室外空气品质如臭氧、PM2.5、PM10、温湿度及天气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并通过网站或数字开放平台向住户通报所测得的实时数据。当室外空气质量良好时,可以通过手机推送等方式向住户发出通知,鼓励住户到室外活动。
3)运动急救措施和教育 随着居民对个人健康安全保障要求的逐渐提高,场地上应长期准备应对轻微事件(如儿童轻微擦伤)时的医用急救用品。对于居民在社区中运动时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物业管理单位应该做好防范应急预案,可以与救助机构形成合作,学习应急救护经验,快捷、高效、专业地处理紧急救护事件,与此同时,安排物业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急救演练。另外,还应对居民开展运动急救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居民的应急救护能力。
另外,政府是公共服务供应主体,政府在推进“体医融合”融入社区过程中应承担协同管理的角色,统筹推进社区居民健康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重点运动模块晋级的关注,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强化社区体育与医疗基础设施。在应对如新冠肺炎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可以充分发挥WELL 健康安全准则的作用,特别强调社区应对公共卫生威胁并从中恢复的能力,十分值得我国建设健康社区时参考,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提供舒适、优质、健康的居住环境。
通过对居民的社区运动偏好和行为习惯模式等进行大规模住户调研,进一步利用深访了解阻碍居民进行社区运动的主要痛点问题,并针对这些痛点问题,结合项目实践,从前期场地设计到物业运维阶段,初探解决社区运动存在的现状问题,并对重点运动功能模块晋级,为建设健康活力社区,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促进“体医融合”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