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唱不尽黄河与宁夏人深切的情感渊源。
“长渠活活泻苍波,塞北风光果若何……”一首吟诵至今的古诗,更是对朔方八景之一“长渠流润”的真实写照。
我拍摄的这组图片关注的是长城护卫下的引黄灌区润泽的一方风土,自青铜峡108塔发端的唐徕渠水滋养的一方百姓。
穿越千年的引黄灌溉古渠系,成就了塞上江南的富庶与荣光,赋予了神奇宁夏的多彩与妖娆。
宁夏平原与黄河血脉交融,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素有“塞上乳管”之称的唐徕渠,全长316公里,是寧夏平原最大的一条引黄灌溉渠道。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沿渠而居、伴水而生,在此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延续着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尽享黄河天赐的灌溉之利。这里有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牵引着我的目光和追溯的步履。作为一名居住在唐徕渠畔的摄影人,镜头对准身边人、身边事,以唐徕渠为创作脉络,用纪实摄影手法讲述宁夏“黄河故事”,是我拍摄该专题的初衷。
溯水寻源,定格瞬间。透过取景器细细品读浸润着古老韵味的唐徕渠水,便可体味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古韵与人文气质。一年一度,如约而至的渠水从家门前流淌,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每日每夜,川流不息的渠水从田野中穿过,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人们见证着这片热土的时代嬗变。镜头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看到传统生活习俗的延续,读懂生态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这里展现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从唐正闸春灌开闸的涛声,到黄渠桥冬闲社火的鼓点;从闽宁镇迎亲队伍的喧闹,到南梁台移民后代的笑脸;从地三村水稻田间的耕耘,到阅海湖畔休闲嬉戏的身影。10年间,我往返穿行在唐徕渠两岸,在10万次快门的悦耳咔嚓声中,记录下宁夏川最生动的表情和息息相关的命脉。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入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是自己多年从事唐徕渠文物保护、研究以及参与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宣传工作的最好回报。在为唐徕渠留存人文影像样本的过程中,想展现唐徕渠原本乡情乡愁的激情与日俱增。无论是引黄灌区一年四季的劳作方式,还是唐徕渠畔城市乡村的生活形态,讲述的都是有关黄河的故事,而生活在此的人们,总会在这里找到归属。希望在我的摄影作品里,某一个瞬间、某一个身影、某一个场景,能抵达观者的心灵深处,唤醒大家与唐徕渠的记忆,借以影像方式重建人们与唐徕渠之间的情感关联。
透过千年时光之帷,唐徕渠循着一个亘古的约定,从古至今生生不息地流淌着。从一次次拍摄中,我感受到唐徕渠水的强劲律动,体味到塞上江南的精髓和魅力。这里的人们守护着一方水土,延续着历史文脉,从奔流的大河汲取着一份澎湃力量。
唐徕渠,一端联通着历史,一端伸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