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因
英国作家吉卜林在《丛林故事》一书中,讲述了大象如何长出长鼻子的故事。
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在《丛林故事》中写道:“在远古时代,大象……没有长鼻子。他们只有一个黑乎乎、鼓鼓的鼻子,和靴子一样大,可以左右摇摆。”吉卜林说,但是有一头小象比其他小象更好奇,它想知道鳄鱼晚饭吃什么。可所有的动物都不告诉它,于是它就自己去了河岸寻找答案。当它弯下腰去仔细观察一只鳄鱼时,鳄鱼一口咬住了它的鼻子,然后拽到“近5英尺长”。吉卜林说,大象的长鼻子就这样诞生了。当然,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但像所有的好故事一样,它包含着一个真理,或更确切地说,一个谜题的答案。
到1902年吉卜林的《丛林故事》出版时,大象的鼻子已经让欧洲人着迷了数千年。尽管原产于非洲和南亚的部分地区,但大象在欧洲早已广为人知。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赫拉克勒斯之盾》中记载,象牙在公元前8世纪是重要的商品,这则文献表明,象牙很可能是通过腓尼基商人的船运到希腊的。后来,大象开始进入战场。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在高加梅拉(现在的巴格达附近)战役中首次遇到了波斯的“战象”。公元2世纪,腓尼基将领汉尼拔带着37头大象、30000名士兵和15000匹马穿越了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作战。公元前81年,意气风发的庞培乘坐4头大象拉的战车进军罗马。
象在体型大小和样子上与其他动物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它们吸引了古典时代和后古典时代学者们的注意。但是,欧洲人又很少有机会亲眼看到它们,因此对大象的描述往往就要依靠想象力和经验了。因此有关大象长相和习性的故事就越传越离谱了。例如,古罗马诗人俄比安说,大象的体型“无限大”。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则声称大象很容易肚子“胀气”。6世纪神学家卡西奥多鲁斯深信大象信仰上帝,但也坚持认为大象没有膝盖。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约560—636年,西班牙的主教和学者)说它们在水中或在小岛上生育,这是为了防止龙杀死其后代。
但是,大象身上最让人感兴趣、引起最大困惑的是它的鼻子。尽管学者们都同意那长长的东西就是鼻子,但没人能理解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在回答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往往要提到象鼻的用途。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部分》一文中指出,“动物所具有的部分肢体,是为了能够执行某种功能而生的。”简而言之:如果某个生物肢体的某部分很独特(例如长颈鹿的长脖子),用来完成特定的任务(从高枝上吃树叶),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假设,该部分肢体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出现的。根据这种逻辑,如果能够找出大象鼻子的功能,就能够猜测为什么大象的鼻子必须如此长。
最明显的答案是长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但是,如果它只是一个嗅觉器官,那就没有必要比我们的鼻子更大。这就表明它另有别的用处。但是具体是什么,学者们分歧很大。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一种呼吸管。他相信大象只能吃水下发现的食物,但是大象很重,无法浮出水面,因此他觉得大象需要很长的通气管才能呼吸。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博(St.Ambrose)则考虑到了大象的巨大体型和膝盖不能打弯的假设。他解释说,“因为大象比其他动物高,又不能弯腰觅食。因此,就利用长鼻子来收集食物,又能将大量的水顺著管道送到喉咙里。”
这些解释存在同样的问题。方法过于目的论,使用的材料也太奇幻。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欧洲政权更迭频繁,地中海地区因宗教分歧四分五裂,不过大象仍然是人们很熟悉的动物。公元570年,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国王用象兵袭击了麦加城。10世纪中叶,阿拉伯作家艾布·卡西姆·台努希写了一个故事,讲述一个旅行者发誓不再吃象肉。1401年,大象玛祖克(Marzuq)在开罗溺水死亡后,人们为了纪念它,写了一首传颂很广的挽歌。
在欧洲,大象虽然越发少见,但是象牙贸易在继续,不过由于稀缺更加贵重。偶尔大象也会露面,通常是作为一位君主送给另一位君主的充满异域风情的贵重礼物。例如传奇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于801年送给查理大帝的礼物,或法国的路易九世送给英格兰的亨利三世的礼物。
公元前202年,在扎马古城,汉尼拔统率的迦太基军队(有象兵),与大西庇阿统率的罗马军队相遇。汉尼拔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战败了。
尽管大象很少见,但有关大象的绘画作品却越来越多了起来,尤其是13世纪中叶以后。这些画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画很奇怪,画中的大象有长长的头发,短粗的腿和巨大的眼睛。但是有些画描绘得相当准确。尽管长鼻子看上去仍然很像软管,但画家画得很用心。有一张手稿展示了亨利三世的大象,为了强调,象鼻竟然被绘制了两次。
与此同时,对大象的研究也回归了。不过,除了英国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马修·巴黎(Matthew Paris)这样的极少数例外,大多数作者都倾向于简单复述古典时代作家们的记述,然后加上一些自以为是的虚构来增加传奇性。英国基督教神学家比德重复了大象与龙是宿敌的故事,13世纪的一位英国牧师认为大象只在伊甸园里繁殖。
象鼻是最被扭曲的部分,原因是中世纪的动物寓言集大多简明扼要,很少进行分析,因此没人花精力去调查为什么象鼻如此长。甚至连亚里士多德的那种有缺陷的方法也舍而不用了。德国天主教多明我会主教大阿尔伯特最为典型。尽管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但他只是观察到大象是用长鼻子将食物输送到嘴里的,然后就停留于此了。
1513年3月,白色的??印度大象汉诺(Hanno)抵达罗马,这也标志着某种转折点的到来。汉诺是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送给新当选的教皇利奥十世的礼物,是自古典时代以来第一个来到“永恒之城”的大象,自然引起了一场轰动。当汉诺出现在街头时,人们蜂拥而至。汉诺最后到达教皇所在的圣天使城堡,然后屈膝致敬,大声吹喇叭,还吸起桶里的水喷向空中,这让教皇乐不可支。汉诺被安置在靠近圣彼得广场的特制围栏内,它的到来激发了理解大象及其长鼻子的新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诺来得恰如其时。自亨利三世的大象引起轰动以来,人们对经典文本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尽管对古典文本的恢复和复制已成为当务之急,但现在人们以更为批判的眼光来阅读那些文字了。
在视觉艺术中,复古是趋势,但是艺术家模仿自然的愿望大大削弱了这股趋势。汉诺来到罗马后,立刻被当做大象的范本来描绘。著名的画家拉斐尔和他最有名的弟子朱利奥·罗马诺为汉诺画了像;著名艺术家乔凡尼·达·乌迪内为其制作了浅浮雕,汉诺身上的每一处,包括长鼻子几乎都被艺术家们表现得自然而真实。
然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大象进行研究,进步并不明显。亚里士多德那种目的论的方法得以复兴。如果愿意,学者们可以对大象进行近距离观察了。但是观察得到的细节只用来补充,而不是挑战早期关于象鼻长度的解释。例如,瑞士博物学家康拉德·格斯纳接受了肢体形式是由功能所决定的论点,并且与古典学者不同,他相信很多功能决定了其形状。那呼吸管,闻气味和吸起食物,这三个功能是否需要相同长度的鼻子呢?他没有给出回答。
亚里士多德目的论复兴意义重大。如果大象的鼻子是因为要执行某种功能而设计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是谁(或什么)设计的?最明显的答案是上帝。在文艺复兴之前的几个世纪中,对动物学的讨论都基于一个假设:上帝的意愿在大自然中得到体现。但学者们的现场观察也促使人们相信,自然世界是由一个深思熟虑的创造者所制定的普遍定律所统治的。正如英国神学家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所说,大自然就像一块手表,一旦上帝启动了,它就会按照既定规则运行。伟大的艾萨克·牛顿则指出,万物的运行机制可能需要不时进行调整。但总的来说,运行很正常。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象的鼻子之所以很长,是因为“钟表匠”建立了某种机制。就像亚里士多德的论点一样,这一理论提出的问题多于它给出的答案。
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在18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孔德·德·布丰推测那位“设计师”可能就是自然界。布丰观察到,如果没有受到捕食者的约束,那么某物种的种群数量会成倍增长,因此布丰假设自然赋予了每只动物生存所需的某些特性。大象的长鼻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布丰称赞它是自然界曾经授予过的“最令人羡慕”的动物肢体,布丰认为大象鼻子的长度和能够同时执行多种功能(闻气味、触摸、呼吸等),这些能力促进了大象的智力和记忆力。大象的记忆力比人类还好,良好的记忆力是大象在野外生存的必要条件。长鼻子让笨拙的大象与它的掠食者相比占据优势。布丰拒绝了物种能够随时间而变化的观点。但是他在生存竞争与身体特征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联系,认为某些特性所带来的优势可能有利于特定变种的生存。然而,这一原理如何起作用尚不知道答案。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一个答案。在《动物学哲学》(1809年)中,他认为动物可以通過不断练习获得某种特征,然后遗传给后代。在吉卜林的故事中可以看到这种理论的影子——鳄鱼把小象的鼻子拉长了之后,这头小象能够将其超长的鼻子遗传给自己的孩子。当然了,大象的鼻子变长,不一定要通过鳄鱼,拉马克认为,如果一头大象为了够到树上喜欢吃的叶子,尝试将鼻子延伸得更长一些,结果也是一样的。
拉马克理论的缺陷显而易见,直到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年)出版,才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与拉马克相反,达尔文认为,在任何给定的种群中,都会自然地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而且那些最适合周围环境的个体最有可能生存和繁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将有利于特定性状的进化。因此,要理解大象的长鼻子,最好去理解其对特定环境因素的反应。
直到最近,这些因素才被确定。2015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象鼻子的长度与可以塞到嘴里的食物量成正比,大象的鼻子很可能是由于遥远的古代,大象所摄取的叶子的营养成分下降而被迫进化而来的。这就是大象的长鼻子的来源。
(责编:栗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