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董梦圆 冯雅雯
2021年1月,鄱阳湖畔的江西省余干县康山垦殖场,候鸟巡护队队员设置了保护围栏,观鸟人士只能在围栏外观鸟。不干扰鸟类是观鸟人的共识。
新华社 ❘图
2021年1月,江西省余干县康山垦殖场,白鹤即将降落在稻田里。新华社❘图
★作为一个户外集体活动,观鸟“让人独处同时,也不感到孤独”,既适合社恐,也适合交友甚至相亲。
鸟的家在天地间。“天地间是什么概念?无论什么温度、风雨多大,对于它来说都是家。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它的本事,远比你想象的大得多。风来了、雨来了,它没地方躲也没地方藏,不管零下几度、零上几度,它都得在那个环境里。”
中国最常见的鸟是人人皆知的麻雀,但当第二常见的鸟停驻窗前,大多数人只会叫它一声“野鸽子”。
爱观鸟的人自称“鸟人”,“在中国,如果认识10种鸟,就可以算作一个‘鸟人。”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联合创始人韦铭提出了一个“小目标”。
这个门槛并不低。根据《中国鸟类观察年报2020》(以下简称年报),中国共有1456种鸟,81种常见鸟。因颈间有珠链般的繁复花纹,第二常见的“野鸽子”学名珠颈斑鸠;排名第三第四的是白鹡鸰(jí líng)、白头鹎(bēi),对许多人来说名字都读不出。
上述年报由朱雀会联合国内五十余家观鸟组织共同发布,并得到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周行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这份第一次由民间观鸟记录累计而成的年报背后,是130家登记在册的观鸟机构、至少14万观鸟人和100万条观鸟数据。中国鸟类丰富,但一万个人中有一个“鸟人”,比例还远远不够。
其实,鸟儿并没有那么神秘和遥远。除了横断山、云南和藏东南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鸟类热点区域几乎遍布每个城市周边。每一块看似贫乏的荒地、滩涂都可能是鸟儿觅食和休憩繁衍的宝地,但由于数据缺乏,这些栖息地的规划、环评数据中并没有鸟的踪影。
中国观鸟人群正呈现年轻化、新人多、学历高、具有国际视野等特点。他们有的是研究鸟类的专业学者,更多的是活跃在各地观鸟协会、高校社团中的业余爱好者。专业“鸟人”们希望,能有更多“鸟人”积累数据,填补保护的空白。
既适合社恐也适合交友
14万“鸟人”是谁?
2021年3月6日,骤雨,狂风。一个对早起不友好、更不适合晨练的周六。上海世博公园的游客驿站里,拿着本子和笔的高中生,牵着小孩的年轻父母,抓着包子、黑眼圈深重的女孩……彼此相顾无言,却又互相打量:身着灰黑色衣服,挂着望远镜,手握观鸟手册——像找到暗号一样,他们同时问出了一句话:“是……看鸟的?”
扛着长枪短炮、公园中常见的大叔大爷,并不是观鸟人全貌,中国观鸟正日益年轻化,成为新的社交方式。
观鸟有一种玩游戏的“上瘾感”。17岁的高中生马思成发现,观鸟好像在真实世界玩收集游戏“精灵宝可梦”:飞鸟和游戏中的精灵一样,都需悉心搜寻才能被发现。与在动物园或者自然博物馆的相遇不一样,那是“真正的我和这个世界进行的直接沟通”,面对同属于自然的人类,鸟儿也会渐渐建立起警觉却不飞走的信任。
观鸟着迷之处还在于“不确定性”。和未曾预料的鸟不期而遇是惊喜,也是下次再出发的动力。“每次都不一样,可能是鸟的种类不同,也可能同一种鸟展现了不同的行为。”37岁的叶龚劼是这次观鸟活动的领队,他的志愿服务从大学持续到了现在,他曾在连云港坐渔船出海十个小时,尽管没看到白嘴潜鸟,但也能平和“笑纳”。
作为一个户外集体活动,叶龚劼认为观鸟“让人独处同时,也不感到孤独”,既适合社恐,也适合交友甚至相亲。
鸟儿出现时多伴有鸣叫,粗哑的是棕背伯劳,嘹亮圆润的是乌鸫,“鸟人”不仅能凭声识鸟,还能辨别它们在吵架还是谈恋爱。你可以屏住呼吸,凝视鸟儿;也可凝视同伴,轻声讨论。
在这种没有压迫感的交流中,“鸟人”们不仅分享观鸟信息与经验,还成为朋友乃至恋人。叶龚劼记得,一次观鸟活动,他曾对一位叫他“叔叔”的高一女孩印象颇深。多年后相遇,女孩不仅成为了很厉害的“鸟人”,还因观鸟结缘,嫁给了另一位“鸟人”。
马思成目前还是一位“菜鸟”,他一边听领队介绍,一边低头飞速记下鸟的名字——很多字都不会写,只好标上拼音。疫情期间,“困在家里”没机会与自然接触,生物老师推荐他融入这个“成熟且便利的自然观察”。
观鸟总给人感觉门槛很高,但并非“贵族活动”。一副望远镜四五百块钱,也并不一定要去保护区。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仅有不足2%受威胁鸟类集中分布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住在昆明的韦铭就执迷于小区观鸟。春天到了,他凭借经验分析,火冠雀一定会路过云南,但数量少、体型小,能否经过小区这方寸之间?2021年3月7日,当他真等到这前额火红的鸟儿停立枝头时,忍不住定格这一刻发了朋友圈:“觉得有,就还真有。观鸟乐趣就在这必然的偶然间。”
初见的怦然心动
与鸟结缘往往来自初见的怦然心动。“就像是上辈子认识,今生又来会面。”朱雀会荣誉理事长钟嘉是中国的初代“鸟人”。
中国大陆最早的观鸟活动可追溯到1996年,由外籍考察人员和中国鸟类学者发起。1997年冬天,钟嘉报道北京的环保系列活动,其中一站是在北京玉渊潭公园观鸟。
鸟类学者绘声绘色地讲解,起初并未激起钟嘉的兴味。霎时,湖面几只水鸟扇动翅膀、踏水而飞,“快看,小 (pì tī)!”看似普通的小水鸟“没什么鲜艳颜色”,但站在桥上远观的钟嘉还是瞬间被一种情感击中,“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此后,玉渊潭成为了钟嘉的秘密花园。春寒料峭时,满园的樱花刚刚打苞,夹杂着合唱团的练歌、广场舞的伴奏、孩童的笑闹,她也能辨认出乌鸫的鸟鸣;冬日雪雾中,游客在冰面上溜冰嬉戏,她却为另一侧抱团的绿头鸭着迷。
第一代“鸟人”被启蒙后,观鸟活动逐渐从一线城市往外铺开。高中生马思成参与的活动由上海野鸟会组织,每月一两次的公园观鸟让很多人知道,“原来上海并不是只有麻雀”。
上海野鸟会于2004年成立,它像一条红线,将无数人的眼神牵引到飞鸟身上。这条线由野鸟会总干事姚力和他的伙伴们慢慢编织,起点始于2000年初夏,IT出身的姚力收到一份礼物:望远镜。
搜索得知望远镜可观鸟后,姚力带着沉重的望远镜闯入了一片荒野,脚边突然腾起一只巨大的白鸟,缓慢舒展开双翼。傍晚阳光笼罩下,白鸟似乎变成了透明的,在野花盛开的河畔轻盈翩飞,滑落至河对岸。后来,他才知那是白鹭。姚力逐渐明白,喜欢上观鸟大多只源于那一刻“与美的相遇”。
随着新鲜观鸟人的加入,上海野鸟会的活动已经一票难求。2014年起,朱雀会开始运营中国鸟类记录中心,方便观鸟人上传记录,并在2020年发布了微信小程序,年报的数据即源于此。
年报揭示,东北地区及宁夏、山西、西藏的观鸟记录数最低,其中黑龙江省的记录覆盖量最少,该省各市县中,仅有23%有观鸟记录。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云南,虽然鸟种总数和珍稀濒危特有鸟种总数最高,但搜集的数据中,云南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反而低于广西、广东、北京和福建。年报猜测,可能是云南“鸟人”活跃度较低,重复记录率低。
即便是“鸟人”,也不都认得鸟。有的“懒癌”只闻他言、自己未看清就算一条观鸟记录;有的“不求甚解”,拍到陌生的鸟类图片不去查找图鉴,直接向资深鸟友讨要答案。
反观全球最大的鸟类记录中心——美国的eBird,登记在册的观鸟爱好者超千万,每年数据更新量超过两亿。“(中国)跟人家差了两个数量级。”朱雀会理事、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闻丞颇为惋惜。
编织鸟儿迁徙的全球网络
将观鸟爱好发展到极致,或许就变成事业。
2008年,李静还是上海的一名普通打工人,喜欢观鸟,也参与过保护项目。当年,超过20只勺嘴鹬在江苏小洋口被发现,这种全世界仅存不到千只的濒危物种首次在中国被大量发现,江苏也被认定为勺嘴鹬迁徙路上的重要驿站。
勺嘴鹬的个头只有麻雀大小,嘴部扁平、前端呈铲状,形同勺子。这种可爱的小鸟正以每年8%-9%的速度下降,刚被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了研究勺嘴鹬的迁徙规律,在繁殖地俄罗斯,科学家展开了环志工作,给它们腿上佩戴不同颜色的旗标:绿色和白色代表繁殖地,黄色代表迁徙中转地,橙色代表越冬地。研究者用望远镜锁定鸟腿上的旗标,记录下颜色和数字,反馈给科学家纳入信息数据库,编织出一条勺嘴鹬迁徙的全球网络。
每年3月到5月,从南至北的勺嘴鹬会在江苏短暂停留。但2008年的江苏还不是观鸟人的活跃地,李静决定填补空缺,并在2014年全职投入,成为“勺嘴鹬在中国”机构的负责人。在次年江苏省的水鸟环志工作中,有10只勺嘴鹬首次在中国被佩戴上了黄色的旗标。
在迁徙季,李静的日常是吃顿尽量饱的早餐,和其他调查员一同租车前往勺嘴鹬栖息的湿地,观测、记录七八个小时。这份工作看起来很安逸,“拿个小板凳坐在那看”,但非常考验眼神和耐力。“我们得把望远镜放到最低,在最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够把小小的旗标编码读出来。”
对勺嘴鹬的关注让李静对于其栖息地的变化分外敏感。多年前的围垦导致滩涂面积急剧减少,这种滞后效应成为勺嘴鹬数量下降的主因之一。
观鸟时,人自然而然地与周遭生态发生连接,对物候、环境的变化格外敏感,这是“鸟人”间的默契。1999年冬天,玉渊潭西一半的湖水清淤,把泥土挖去,灌以深水发展游船项目。钟嘉为之惋惜,这不知驱赶了多少以浅水中水草为食的鸭子。
被划入生态红线
总是仰望天空,“鸟人”眼中的世界也变得辽阔起来。
在家乡云南,春秋之际,儿时的闻丞时常能看到猛禽过境。日后北上读书,在北京观鸟时,同样景象在他头顶天空上演,“乡愁瞬间被候鸟串了起来,觉得自己和世界是连在一起的”。他后来发现,北京和云南处在同一条猛禽迁徙路线上。
一两千公里的路线看似漫长,也只是鸟儿路途中短暂的一段。全球候鸟迁徙线路主要有八条,其中三条从中国经过,过境的候鸟种类和数量约占迁徙候鸟的20%-25%。
鸟类正面临气候变化、城市化建设、填海造地等带来的持续挑战。钟嘉回忆,早年间北京的水碓湖、温榆河、坝河湿地都是观鸟宝地,但随着农田、水稻田被开发为公寓楼和高尔夫球场,鸟儿也逐渐远去。
生态红线规划、环评等手段可以扼制栖息地的破坏,但城市里的鸟类数据太缺乏了。种树、观鸟、捡垃圾被称为环保“老三样”,当种树和捡垃圾已经“出圈”,观鸟仍带着小众标签。钟嘉认为,“垃圾少了,人能感到变干净了;树多了,人能感觉凉快”,但观鸟带来的变化很难直接让人感到受益。
“民间观鸟人相比专业研究人员的优势就是——人多。”韦铭期待,若更多“鸟人”都有上传观鸟数据的意识,影响不可估量。
观鸟大数据的应用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往往建设开发完成,后台数据才会显示——曾经热门的观鸟记录地点,在某一时间,记录戛然而止或急速下降。
▶下转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