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小七孔景区植物景观提升研究

2021-03-18 23:23孙连群黄娅玲朱慧方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植物景观

孙连群 黄娅玲 朱慧方

摘要 以荔波小七孔景区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种类构成、生长状况和配植情况等方面对荔波小七孔景区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荔波小七孔景区在植物配植、季相变化、保护管理、景观体验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 荔波小七孔景区;植物景观;植物配植

中图分类号 S7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4-010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4.028

Research on Improving Vegetative Landscapes in the Scenic Spot of Libo Xiaoqikong

SUN Lian-qun,HUANG Ya-ling,ZHU Hui-fa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uyun,Guizhou 558000)

Abstract Taking the plant landscape in the scenic spot of Libo Xiaoqiko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nducts a fi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growth status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scenic spot of Libo Xiaoqikong, summarizes the deficiencies in plant configuration, seasonal change, protection management, landscape experie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cenic spot of Libo Xiaoqikong, and puts forwar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scenic spot of Libo Xiaoqikong;Plant landscape;Plant allocation

基金项目 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项目(LHKT2019YB19)。

作者简介 孙连群(1989—),女,广西桂林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观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7-17

景区是旅游发展的主战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专家学者、旅游从业者均从不同方面对旅游景观给予持续关注。国外旅游景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旅游景观偏好研究[1]、旅游景观开发保护研究[2]、旅游景观管理[3]。国内学者对旅游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景观概念、旅游景观形象、旅游景观质量评价及开发设计[4-9]方面。综合国内外的旅游景观研究文献可知,景区植物景观还没有引起学者更多的关注,且在已有的研究荔波小七孔景区的文献中,多以探讨喀斯特景观形成为主[10-11],而对其旅游植物景观关注甚少。该研究选取荔波小七孔景区的植物景观作为切入点,提出了景观提升建议,对荔波小七孔景区高质量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荔波小七孔景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屬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1 320.5 mm,无霜期长达283 d,全年日照时数为1 272 h[12],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景区距离县城28.0 km,总面积46.4 km2,以精巧、古朴、幽静著称。景区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品质高,如天钟洞、拉雅瀑布、六十八级跌水瀑布、鸳鸯湖、卧龙潭、水上森林等。

2 景区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荔波小七孔景区植物景观总体以自然生态林为主,兼有少部分人工植物景观,景区植物景观类型丰富,植物种类多样,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

2.1 东门游客集散中心

东门游客集散中心的主要植物有银杏、石楠、马尼拉草(表1)。售票厅门口的广场中间有“荔波小七孔景区”刻字景观石,马尼拉草为其背景植物;广场四周高大的银杏形成乔木层景观,石楠修剪成整齐的绿篱,构成灌木层植物景观,马尼拉草的种植则让植物景观更加富有层次感。在季相变化上,石楠四季常绿,嫩叶呈红色,银杏秋季金黄,可形成较为丰富的季相景观。总之,景区东门游客集散中心植物以乔、灌、草3种主要类型分布,植物景观层次较为丰富,但植物的种类多样性不够,灰空间的利用还不够充分。

2.2 小七孔古桥

小七孔古桥的植物景观配植以自然式配植为主,乔、灌、草相搭配。重阳木、樟等高大的乔木构成上层植物景观框架,桥头两边自然野生的杂草、挺水植物芦苇,以及极少的人工干预让整个景点尤为自然(表2)。小七孔

古桥植物种类较多,但是主要以自然生长的植物为主,缺少必要的人工打理,主景古桥周围的环境较为杂乱。水生植物则仅有芦苇,种类过于单调。

2.3 六十八级跌水瀑布

六十八级跌水瀑布是小七孔古桥与水上森林之间的过渡景点,属于罕见地质奇观,两岸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地下溶洞涌出的自然泉水洁净且四季常温,自然生存着各种水生动植物,丰富了小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六十八级跌水瀑布的植物配植是在原生植物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修饰,瀑布两边的行道树采用自然式种植形式,不讲究完全对称。一侧是以树列形式为主,有马桑、枇杷、南酸枣、樟等乔木,而草本类植物主要是蓝花草;另一侧则是以河滩冬青为主的丛状植物(表3)。河中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菖蒲、青苔、蕨类和野生水麻。整个瀑布全长1.6 km,植物景观效果较好,具有极大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观赏体验。

2.4 水上森林

水上森林,旧称“瑶池”,全长约600 m,分上下两段,河谷里丛生着许多灌木和乔木,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树林中流过,树根扎根于磐石间,形成“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奇景。

水上森林河滩冬青遍布,草本植物则有蓝花草、五节芒、板蓝、赤车等。水上森林植物种类丰富,富有色彩变化,但整体景观效果略显杂乱,缺少标志性景观节点(表4)。

2.5 鸳鸯湖

鸳鸯湖学名喀斯特潭,由2个大湖、4个小湖串联组成,最深处可达38 m。鸳鸯湖的植物主要是以高大乔木为主,为重阳木、枇杷、楠木、樟等,为游客提供了遮阴的地方。两株重阳木一高一矮,一粗一细,根在水下相交,形成鸳鸯树景观。灌草则是自然散生的野生杂草,缺少低层次花灌木丰富景点的色彩,整个景点多以常绿植物为主,特色不突出,极少的几株木犀未能形成规模景观(表5)。

2.6 卧龙潭

卧龙潭是喀斯特暗河卧龙河的出口,由拱形堤坝截水形成水库。卧龙潭的景色之所以能够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植物起着重要作用(表6)。首先四周的杂木生态林起着涵养水源的作用,是湖中水色变幻的影响因素之一,其次水面四周的竹子、枫香树和水中悬钩子、河滩冬青倒影虚实结合,景观美景度高。不足的是部分草本植物和灌丛植物被游人踩踏,未进行及时的保护与再培育。

3 荔波小七孔景区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3.1 植物配植不够细化,景观植物功能待提升

荔波小七孔景区的植物配植以自然散生为主,缺乏节点性植物景观。大部分区域植物配植较为粗放,如游客接待中心门口的广场空地植物体量小,庇荫效果差,植物景观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卧龙潭受损的灌草层的植物也没有进行再设计,植物景观的美感受影响。

3.2 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不丰富,景观色彩单一

荔波小七孔景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植物多为常绿植物。春夏两季,色调以单一的绿色为主,缺乏开花植物,秋季仅有游客集散中心的少量银杏和卧龙潭自然生长的部分枫香树增加秋天的景观色彩,缺少彩叶树种。冬季色彩单一,景观单调问题则更为突出。

3.3 植物景观缺乏趣味互动性,吸引力不足

随着游客需求的提高,植物景观的趣味性开始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然而,荔波小七孔景区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植物景观,植物配植缺乏创新与独特性,趣味性不强。景区内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多形成“植物+水体+岩石”模式的观赏景观,与游客互动性差,易产生审美疲劳。

3.4 对植物的养护不到位,缺乏人为保护 荔波小七孔景区以自然林为背景,除游客接待中心、鸳鸯湖的码头几处,植被多处于自然演替繁衍的状态,缺乏必要的调整与梳理。植被管理多偏重于对游步道枯枝落叶的清理,对植物的树形管理和肥水管理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如小七孔古桥头的几株乔木缺乏必要的人工养护而枯死。

4 荔波小七孔景区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4.1 优化植物配植,提升植物景观效果

优化景区的植物配植,可在景观节点位置适当增加人工植物配植,丰富植物景观效果。如在游客集散中心的广场可采取“树池+乔木”的植物造景方式,乔木可选取枝叶繁茂庇荫效果好,夏季开花且花期较长的植物,如合欢、泡桐、蓝花楹等。另外,创意独特的树池设计不仅可以作为景观点,还可以在旺季时快速、有效地對售票大厅客流进行分流,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休憩的场所,体现景区的人性化设计特点。

4.2 增加彩叶树种,丰富植物景观色彩

景观的色彩效果和景观自身的造型同样重要[13]。荔波小七孔景区在遵循生态学的原则下,可增加一些开花植物、彩叶植物以及秋色树种等乡土树种(表7)。如荔波每年的梅花节尤其隆重,梅花也因其高贵的品格甚得当地人喜爱,因此可在景区点植梅花,增加景观的季相变化。

4.3 运用多种方式,增强景观吸引力

利用植物形体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植物的“奇”和“模拟”上[14]。植物的“奇”出自植物本身,而“模拟”则是人为运用技术、艺术手段将植物加工成各类艺术品、动物形象、人物形象等。荔波小七孔景区可以用“模拟”的方式,通过人工雕琢来增添植物景观的视觉吸引力,同时植物景观造型也可作为景区特色指示牌,延伸成为游客打卡拍照的节点景观。

景观设计需要紧跟时代的趋势才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15]。荔波小七孔景区植物数量丰富,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让游客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荔波小七孔景区的植物资源状况,令游客产生深度游的冲动,从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景区的经济收入。另外,也可与当下热门的研学旅行相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青少年介绍当地特有的动植物知识,增加植物景观资源的利用率与吸引力。

4.4 利用植物特性,营造体验效果

一方面,景区可开展植物认养活动,景区每年向游客收取一定的养护费用,并将植物的生长情况及时多形式告知认养人,既拉近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增加重游率,也延长了景区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可利用植物形态、气味等开展“植物+康养”模式的旅游,多方面增加植物景观的体验性。再者,也可开发特色植物旅游商品,如用杠青树制作陀螺,野生苎麻制作民族特色服饰等。

4.5 提高意识,加强对植物的保护

对植物缺乏必要的保护会影响整个景区的景观效果。荔波小七孔景区景观以自然山水为主,管理者对植物的保护意识不强,在植物受损后多依赖于环境的自愈能力,缺少对植物景观进行必要的轻养护。管理者应及时发现受损的植物并采取补救措施,如可在鸳鸯湖受伤的树外围包裹木棒,防止其继续遭受铁皮船的撞伤。又如可增设植物认知与保护宣传的自导系统,提高游客对植物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MU′GICA M,DE LUCIO J V.The role of on-site experience on landscape preferences.A case study at Doana National Park (Spa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47(3):229-239.

[2] BURGER K.Landscapes,tourism,and conservation[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0,249(1/2/3):39-49.

[3] PENKER M.Landscape governance for or by the local population?A property rights analysis in Austria[J].Land use policy,2009,26(4):947-953.

[4] 吴必虎.论旅游景观[J].社会科学家,1987(4):73-76.

[5] 孙俐.我国人文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7.

[6] 王晓俊. 森林风景美的心理物理学评价方法[J].世界林业研究,1995(6):8-15.

[7] 陈波.杭州西湖园林植物配置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8] 罗文斌,雷洁琼.基于IPA方法的乡村旅游景观质量评价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20(4):91-98.

[9] 黄秀波.秩序与失序:民族村落旅游景观的表征与生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3):86-91.

[10] 熊志斌,令狐克鸿,覃汉标,等.茂兰保护区板寨河头原生林与小七孔卧龙坝次生林物种多样性比较[J].贵州科学,2010,28(2):60-65,82.

[11] 吴林娟,冯小静,杨洪.荔波小七孔的地学景观成因及价值分析[J].旅游纵览,2019(12):86-87.

[12] 戴亚南,邓艳,李恩香. 荔波小七孔风景区岩溶森林的生态特征浅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2):98-102.

[13] 赵烨,王建国.滨水区城市景观的评价与控制:以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4):80-87.

[14] 王朝侠,徐从意.仿生设计在产品趣味性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7,38(14):193-197.

[15] 溫全平,詹颖.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初探[J].设计,2018(3):70-72.

猜你喜欢
植物景观
公园植物结构的季节配置研究
江苏宜兴根大生态酒店生态景观设计
绿城“秀丽春江”居住小区植物景观分析
浅析当代道路绿化景观
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配置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