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卓
55年医学经历、41年公共卫生职业生涯,74岁的曾光被无数次问及2020年初的武汉之行有什么遗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公共卫生专家曾光两次被派往湖北武汉了解疫情,第一次是2020年1月9日,第二次是1月18日。
曾 光: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语录:"2003年我就说过,SARS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公共卫生课,但一堂课毕不了业,新冠病毒又上了第二节课,上两节课就能毕业了吗?"
两次待的时间都很短,回顾和遗憾的时间却很长。“2003年我就说过,SARS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公共卫生课,但一堂课毕不了业,新冠病毒又上了第二节课,上两节课就能毕业了吗?”
曾光2019年2月就退休了,身为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的曾光已过“超期服役期”,仍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为国家防控疫情出谋划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下称CFETP)创办人。这个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界“黄埔军校”的项目,从2001年起,便在实战中培养中国公共卫生应急人才。
2020年初,第一次武漢之行的领队,是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梁、曾两人相识多年,在数次重大传染病疫情中并肩作战。第二次去武汉,曾是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之一,和钟南山等人一同分析疫情。尽管只需听取当地卫健委和疾控中心官员的汇报、没有提供公卫建议的硬任务,曾光还是敏锐地觉察到,事情有点“不对劲”。
“当时听到的官方报告给人一种‘疫情不是特别重的印象,不比以往每年的病毒性肺炎严重。”曾光解释,地方官员也想早点把病情弄清楚,但大家缺乏经验。
根据自己多年的传染病防控经验,曾光向在座的湖北省市两级卫健和疾控系统官员建议,当地首先要做好诊断工作,确定病毒波及的范围有多广;其次,要做好进入“战时状态”的准备。
在曾光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和SARS最开始的“基本套路”很像,都是探究病毒来源、传染性强弱、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传播、潜伏期有多长、潜伏期有没有传染性。
曾光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认真总结SARS的经验教训,也很少有人向官员们讲解疾病防控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中间发生了哪些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
“决策确实有一定困难。”这是曾光在武汉最大的感受。当时的疫情还处于“混沌”状态,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悬而未决,包括病毒来源和病毒的传染性强弱等问题。
曾光坦言,如果当初能在武汉多待几天,他会更广泛地去了解,亲自到现场去看,“跟最初接触病毒的患者了解具体情况”。
遗憾虽多,但让曾光欣慰的是,他在中疾控CFETP项目培养出来的几百名“病毒捕手”,在阻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成为主力军,在各自的战场上发挥着现场流行病学骨干作用。
不只是武汉和湖北,全国各省市与病毒直接交锋的疾控人,率队流调或流调组核心成员,往往都是CFETP毕业生。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见诸媒体——天津的“颖·福尔摩斯”(张颖,现任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广州的“俊·福尔摩斯”(袁俊,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
从2001年第一届CFETP项目开始,近20年的时光悄悄过去,CFETP已累计招收19期共398名学员。“我们需要给国家培养拍板的人、帮着提出决策的人、攻坚克难的人。”曾光说。
和许多一辈子从事公共卫生的人不同,曾光是全科医生出身。1970年从河北医学院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河北和内蒙古交界一个叫围场县的地方工作。
要不是1970年代末国家恢复招考研究生,这个乡村医生很难有机会跟随中国公卫泰斗何观清学习,并在中国疾控中心这一公共卫生最高机构见证此后的系列变革。
2003年,在SARS局势最危急的时刻,曾光大胆提出关闭“重灾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立小汤山医院。曾光说,这和他在农村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分不开的关系。
新冠肺炎疫情让“流行病学调查”“院内感染”等公共卫生专业名词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曾光认为,目前全国上下对公共卫生的认识普遍缺乏,有的理解“非常肤浅”。
全球大流行让人们认识到了病毒的诡诈和生命的脆弱,同时,疾控系统改革的呼声又在国内掀起浪潮,曾光对此非常警惕,“过去公共卫生被一改再改,闭着门改,越改越糟,改坏了也无人受罚,无人总结”。
在他看来,公共卫生事业是一盘非常大的战略棋局,前期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探究清楚,“对于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我觉得现在还是应该先来个思想辩论,就像上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来源|南方周末(有删减)
◎ 图片|看看新闻、凤凰网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