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翟万江
编者按
2021 年是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迎来建党百年,也将见证“十四五”规划的扬帆启航。在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站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节点上,代表委员们有什么关注、有什么期待?记者采访了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听听他们的心声。
“十三五”时期,在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减量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4.4%,PM2.5 年均浓度降至38 微克/立方米,城市宜居水平稳步提高,首都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0 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北京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先后遏制了外来输入型、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等疫情,首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当前,北京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北京就属于有条件的地方,党中央已从战略上布好局,我们要在紧要处落好子,率先探索有效路径。
第一“子”,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加重视“从0 到1”的基础研究,同时营造更优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第二“子”,“两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其特色是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开放,目的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制度和政策创新。“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已梳理出251 项任务,政策红利叠加,在全国少有。我们将让改革的红利直达企业。
第三“子”,数字经济。北京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为38%,竞争力居全球城市第八位,人工智能企业、区块链企业集聚度居全球城市前列,北京的目标是“十四五”时期要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第四“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供给侧发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核心任务,以优质供给带动消费升级是着力点, 扩大文化有效供给潜力巨大,优化投资供给结构是重要支撑。
第五“子”,深入推动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积极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城市副中心发展生机勃发。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跳出北京发展北京,发挥“一核”作用,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全力推动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湖北把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和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必答题,认真总结疫情防控经验,积极探索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
树样板,强底板,齐头并进。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样板。强化医防结合、平战结合、应急与谋远结合、强基与提能结合,在各级卫健部门设立公共卫生总师,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考核,重点加强疾控、医疗救治、基层防控、院前急救四大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截至2021 年1 月底,开工建设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1142 个。全力支持13 个人口多、经济强的县市建设三级甲等医院,拿出6652 名编制补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
强引领,建架构,夯实基础。持续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推动做强街镇、夯实社区、建强“三支队伍”、完善“双报到”等改革任务落实,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104 万名下沉党员、近万名社区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常态化长效化下沉社区工作,全省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考察湖南时勉励我们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叮嘱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我们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生动实践,努力以实干实效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湖南制造业门类齐全,科教实力较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和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所在、希望所在、潜力所在。打造高地要聚焦重点,着力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方面打造高地、形成高峰。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有条件将连接东西的枢纽优势、人口众多的市场优势转化为联通国内外的发展优势。要把创新力、市场力和执行力充分激发出来,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抓牢科技自立自强这个战略支撑。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湖南96%的区域属于长江流域,尤其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统筹长江干支流治污治岸治渔,突出抓整改、抓治理、抓保护、抓建设,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
2021 年中国经济政策取向,是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同时,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恢复元气和活力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给市场主体吃“定心丸”。2021 年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积极财政政策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合理确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财政政策要在促进国家战略科技能力、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提质增效。要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底。同时认真总结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安排,推动资金管得严、放得活、用得准。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强度,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与范围。树立底线思维,给地方政府债务戴上“紧箍”,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是数字化的中心,要以数据运营为抓手做好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以网络安全为基础同步推进大数据开发利用和保护。衡量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大数据能力,重点不在于数据的数量、种类、新鲜度,而是看有没有数据持续运营的能力,很多城市大数据业务模式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建立持续运营的模式。数据运营难题对整个行业是共同的挑战,需要从理念上做出改变。此外,大数据的流动共享开放,放大了网络攻击风险;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升级,高级别网络攻击带来巨大挑战。建议:第一,建立国家级分布式网络安全大脑,提升网络攻击协同预警能力;第二,建设国家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体系,提升网络安全服务能力;第三,构建大数据计算的SafeHouse(安全屋),建立“可用不可见”的数据流通共享新模式。
未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要由“单点技术创新”升级到“系统性创新”。过去,人工智能企业一直在各关键技术点上进行持续的创新突破,基于单点技术创新解决局部应用场景需求,但要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命题,仅靠单点技术创新很难解决,必须要搭建一个系统性的舞台,因为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包括了关键的场景、需求、资源、教研以及管理模式的一盘棋。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如今已吸纳40 余家长三角地区的优质企业及学术单位,涵盖芯片算力、核心算法、智能场景、产业生态等人工智能核心领域,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人工智能系统性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支持。
顺利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换,必须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立足区域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深化扶贫协作、区域合作。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快产业扶贫成果衔接产业兴旺,大力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依靠先进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农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将农家小院变成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将乡村旅游产业培育成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巩固提升县乡(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的服务功能。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重点培育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分散化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型。
作为一名农业资源与环境教育科研工作者,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鼓与呼”,助力守护“一库碧水、两岸青山”,是我工作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我先后提出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建议。如今,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消落带治理成效显著,库区干流保持在Ⅱ类优质水,出口水质优于入口水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得益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牢牢践行。我认为,应继续加大环保普法宣传力度,创新开展环保主题活动,繁荣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要通过专业化的环境资源审判,不断提升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水平。
2020 年,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要充分借鉴运用脱贫攻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人财物向农业农村的倾斜配置,并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多年来,我在提案和其他形式的参政议政活动中持续关注和呼吁推进乡村振兴,集中体现在两点。首先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应优化城乡之间资源要素配置,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用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其次,应高度重视农业市场风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策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