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周冰青,薛远征,罗晓丽,张小群,张子越,徐在成,王 伟,罗勇军,曾春雨,王红勇△
(1.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 400042;2.陆军军医大学陆军卫勤训练基地军事医学地理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指除了冠状动脉以外的动脉发生的粥样硬化,临床上通常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和双下肢股动脉等[1]。严重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闭塞[2],阻塞双下肢股动脉引起下肢的间歇性跛行甚至缺血坏死,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缺血性卒中,再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肥胖等都是公认的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4]。近期研究还发现,血尿酸、胱抑素等指标改变也会诱发外周动脉粥样硬化[5-6]。虽然上述因素在临床中已经开始被重视,并积极改善控制,但近些年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因此,探索新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良生活方式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因之一,其中高盐饮食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评估盐摄入的方式多样,其中盐阈值可直接影响盐摄入量,并可反映近一段时间盐摄入习惯,因此,盐阈值被认为是一种较稳定的盐摄入的评估方法。此外,既往研究发现,盐阈值在卒中[7]、肾脏疾病[8]、高血压[9]、心力衰竭[10]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1]等疾病中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存在,这些提示盐阈值可能是血管疾病的1个危险因素。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疾病的典型代表,而盐阈值是否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将采用横断面研究,检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非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盐阈值水平,并探索其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且完成盐阈值测定和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的2 0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外周动脉粥样斑块分为外周动脉粥样斑块组(1 290例)和无外周动脉粥样斑块组(789例)。纳入标准:(1)签署知情同意书;(2)完成盐阈值测定和外周血管超声检查。排除标准:(1)行动不便、交流障碍或依从性差;(2)难以配合调查及体检者;(3)有严重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肿瘤造成的恶病质,全身免疫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医研伦审(2016)第95号。
1.2.1一般情况和生化检查
经过严格培训的工作人员按照统一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等一般信息采集,包括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史)、现病史和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病史)及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外周动脉粥样斑块组和无外周动脉粥样斑块组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检测血糖、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肌酐(sCR)、尿素氮(BUN)等指标。
1.2.2盐阈值测定
盐阈值测定严格遵循盲法原则,测试实施者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人,且不知被测试者的分组情况,测试前和测试中要求测试实施者和被实施者不得讨论病情、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盐阈值测定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NaCl溶液,配置的浓度梯度依次为0.025%、0.050%、0.075%、0.100%、0.125%、0.150%、0.200%、0.250%、0.300%、0.400%。嘱患者测试前禁烟酒12 h,纯水漱口3次后,在舌尖1/3处滴上溶液0.5 mL,维持5 s以上,分别检测出盐味检测阈值、盐味觉阈值和盐喜好度3个指标。盐味检测阈值即舌头能感受到味道,但不能辨识出是咸味的最低盐浓度;盐味觉阈值即舌头能感受到味道,且能辨识出是咸味的最低盐浓度;盐喜好度即日常饮食中最乐意接收的盐浓度。每2次测量间隔3 min,且用蒸馏水对照。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浓度梯度进行2次测量,得到2次的数值取平均数计算。
为了明确盐阈值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统计盐敏感相关指标,即盐味检测阈值、盐味觉阈值和盐喜好度,按统计结果的四分位间距将盐味觉阈值分为低阈值(<0.075),中阈值(0.075~<0.100)和高阈值(≥0.100);盐味检测阈值分为低阈值(<0.50),中阈值(0.50~<0.75)和高阈值(≥0.75);盐喜好度分为清淡(<0.15),一般(0.15~<0.20)和喜盐(≥0.20)。
1.2.3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外周动脉主要选取双侧颈动脉与双下肢股动脉,采用美国GE公司的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颈动脉选取颈总动脉远端、颈内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端最厚处测量,下肢动脉选取股动脉内膜最厚处测量。超声医师按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颈动脉扫查和图像储存,图像均由专人在课题组设立的颈动脉超声中心阅读并测量。外周动脉超声的检查指标及详细的测量方法见参考文献[12]。
1.2.4结局变量定义
存在外周血管动脉粥样斑块定义为结局变量。内膜中层厚度(IMT)>0.9 mm认为是增厚,而动脉粥样斑块定义为IMT≥1.5 mm;局部IMT增厚0.5 mm或IMT局部增厚超过外周颈动脉IMT值的50%也可诊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外周动脉粥样斑块组盐味觉阈值、盐味检测阈值和盐喜好度明显高于无外周动脉粥样斑块组(P<0.05)。其中外周动脉粥样斑块组高盐味觉阈值、高盐味检测阈值、喜盐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无外周动脉粥样斑块组,见表2。
表2 两组盐阈值比较
盐阈值组间差异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盐阈值可能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有无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因变量(赋值:无=0,有=1),以性别(赋值:女=0,男=1)、年龄、BMI、吸烟史(赋值:无=0,有=1)、2型糖尿病史(赋值:无=0,有=1)、高血压病史(赋值:无=0,有=1)、冠心病史(赋值:无=0,有=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盐味检测阈值、盐味觉阈值和盐喜好度为自变量(其他未赋值指标以实际值纳入),通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消除偏倚。结果发现盐阈值各指标并非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盐阈值与外周动脉粥样斑块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是除了冠状动脉以外的外周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甚至闭塞的严重疾病。目前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全球疾病负担日渐增加,据统计,在北美及西欧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达3 000万人,其中约25%患者在诊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后5年内逐渐恶化甚至闭塞,往往需要血管干预[13]。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尽管接受了最佳的治疗,但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仍出现脑梗死、瘫痪甚至死亡,而部分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仍需要截肢[14]。控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成为预防和治疗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
目前已发现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众多,包括:性别、年龄、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众所周知,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其中高盐饮食被纳入十大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5]。既往研究明确高盐饮食促进外周血管及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促进了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而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主要由不同个体的味觉所决定,盐阈值正是作为其中的1个重要味觉因素,直接影响人类的食盐量。盐阈值与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也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既往研究发现,盐阈值是卒中[7]、肾脏疾病[8]、高血压[9]、心力衰竭[10]和冠心病[11]等血管相关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目前尚无盐阈值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本研究探索了盐阈值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发现,通过非参数检验,外周动脉粥样斑块组盐阈值明显高于无外周动脉粥样斑块组(P<0.05),提示盐阈值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存在联系。但当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后,发现盐阈值不是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脂血症都是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差异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男性更多接触应酬、吸烟和高脂饮食,且女性在绝经前有足量雌激素保护,所以男性更易患病[16]。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都较弱,因而更易形成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和高血压都是损伤血管内膜的危险因素[17],受损的血管内膜更倾向于形成斑块,最终形成粥样斑块。在去除混杂因素后发现,盐阈值并非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组间非参数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的差异,首先考虑盐阈值与大多数列入的危险因素相关。味觉的敏感性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吸烟也会损伤味觉,导致盐阈值的上升[18-19],盐阈值本身又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0,20]。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患者的整体素质和依从性增加,能够主观控制食盐量来预防心血管疾病,掩盖了盐阈值对食盐量的影响。但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可在未来研究中增加样本量,特别是增加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并设立配对研究等方法探讨盐阈值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采用建立前瞻性的队列进一步探讨盐阈值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影响。
综上所述,盐阈值并非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却与独立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应针对高血压、冠心病等高危人群积极进行外周动脉超声等检查,并注意戒烟和清淡饮食,减缓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降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并发症的危害。另外,因为盐阈值是间接的危险相关因素,在盐阈值异常的高血压、冠心病等高危人群中,仍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钠摄入量低于2 g的标准来严格限制盐的摄入[21],以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减少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