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1-03-17 09:42蔡雨希易呈风罗礼容邱韵洁彭志元吴柳松冯永怀
重庆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浆细胞骨髓瘤肌酐

蔡雨希,易呈风,罗礼容,赵 月,邱韵洁,彭志元,吴柳松,冯永怀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贵州遵义 56300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B细胞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为男性[1]。MM主要累及造血系统、骨骼系统、肾脏及全身各组织器官[2]。由于MM患者骨髓内恶性浆细胞的不断增殖,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不断分泌并在体内不同部位沉积,从而引起贫血、溶骨性病变、肾损害、高钙血症等临床表现[3]。研究显示,贫血是MM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约60%以上的患者可能发生贫血[4],且症状可随病情进展而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早干预和控制贫血,可能有助于控制或减少MM其他并发症的发生[5],明显改善MM的预后。然而,贫血同时也是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最重要的临床症状之一,因此,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MM鉴别诊断对于MM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148例MM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MM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148例初诊M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6]。148例患者中男81例,女67例,中位年龄61(24,84)岁。Durie-Salmon(DS)分期:Ⅰ、Ⅱ期36例,Ⅲ期112例;国际分期体系(ISS)分期:Ⅰ、Ⅱ期73例,Ⅲ期75例。按多发性骨髓瘤M蛋白分型:IgG型65例,IgA型41例,IgD型4例,轻链型38例。所有患者按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和无贫血组,贫血的诊断参照国际及国内骨髓瘤工作组对MM合并贫血的定义[6],以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下限20 g/L或绝对值小于100 g/L认定为贫血。贫血组104例,其中男50例,女54例;无贫血组44例,其中男31例,女13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DS、ISS分期和骨髓瘤分型。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校正血清钙、血磷、尿本周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幼稚浆细胞比例、β2-微球蛋白、M蛋白绝对值和血肌酐。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DS、ISS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血小板、校正血清钙、球蛋白、β2微球蛋白、M蛋白绝对值、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2.3 MM合并贫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M蛋白绝对值、血肌酐是MM贫血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MM合并贫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各影响因素对MM发生贫血的预测价值

M蛋白绝对值、血肌酐对MM发生贫血的风险均具有预测价值。M蛋白最佳截取值为23.65%,灵敏度为79.8%,特异度为88.6%,约登指数为0.684,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血肌酐的最佳截取值为185.5 μmol/L,灵敏度为73.1%,特异度为97.7%,约登指数为0.708,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见图1。

图1 各影响因素对MM发生贫血的预测价值

3 讨 论

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肿瘤,是成人第二大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性疾病[7],其主要特征是骨髓中恶性转化的浆细胞克隆扩增并浸润髓外组织,恶性浆细胞分泌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一系列病理性临床表现[8]。由于克隆浆细胞恶变增生程度和数量不一、脏器受累程度各异等,MM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症状,通常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研究发现,60%以上的患者在就诊时常伴头昏、乏力等贫血相关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148例MM患者中有104例出现贫血症状,说明贫血是MM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然而,绝大部分血液系统疾病的起病均与贫血相关,这使得对MM的诊断缺乏较为准确的指向性。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高对MM所致贫血的认识,以期做到对这部分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更好改善患者生存与预后。

本研究发现,MM贫血组患者平均年龄[(62.82±10.01)岁]明显高于无贫血组[(58.34±12.46)岁,P=0.023],即随着年龄增长,发生贫血的概率也逐渐增大,这与MM好发于中老年是一致的。此外,贫血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无贫血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考虑与女性青年时期生理期失血过多有关,但需要进一步研究。临床分期上,贫血组DS及ISS分期Ⅲ期比例高于无贫血组(P<0.001),这提示Ⅲ期MM患者都有贫血症状,且随着分期及病情进展,贫血比例及贫血程度也相应增高,这说明贫血在MM的病情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于MM患者,尽早诊断,及时纠正贫血和干预治疗可提高MM缓解率,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贫血组血小板低于无贫血组,而校正血清钙、球蛋白、β2微球蛋白、M蛋白绝对值、血肌酐高于无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实了贫血在MM发病中的重要作用。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M蛋白绝对值、血肌酐是MM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此外,本研究还经ROC曲线分析M蛋白绝对值、血肌酐对MM患者发生贫血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M蛋白绝对值、血肌酐对MM患者发生贫血风险均具有预测价值。一般来说,MM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本研究则发现在贫血组中MM患者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是否与该年龄段女性贫血患者比例增高及本地区MM女性患者发病率较高有关,其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还有研究显示,肾功能损害是M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9],《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也指出,当血肌酐大于177 μmol/L时则伴有肾功能损害[6],而由肾脏分泌的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会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影响骨髓生成和红细胞的发育。因此,血肌酐的持续升高是导致与MM贫血相关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10-11]。此外,MM主要特征为骨髓内浆细胞恶性增生并浸润髓外软组织同时分泌大量M蛋白,引起相应病理性反应,抑制凝血酶活性,使血小板不能正常黏附,干扰纤维蛋白原聚合,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造成贫血,同时M蛋白引起患者血黏度增加,进而形成血栓,导致贫血[12-13],因此,M蛋白绝对值的增高也与MM贫血相关。这提示临床在遇到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可疑MM患者,应积极行肾功能及血清蛋白电泳检查。

临床上对于MM贫血的治疗常采用纠正贫血、改善肾功能或EPO治疗。改善肾功能一般采用保肾药物、透析治疗等,但往往效果不佳,肾功能常会进一步恶化,贫血加重,给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造成严重影响。输血治疗起效较快,能够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症状;但输血可能导致感染、血栓、免疫抑制等[14]。随着EPO在MM贫血机制中的深入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也越发受到重视。有报道指出,EPO可快速提高MM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其生存质量,同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5]。美国癌症学会制订的2014版《癌症与化疗诱导的贫血治疗指南》及《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均指出,针对MM贫血的治疗可使用EPO类药物[6,15]。然而,MM致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浆细胞的恶性克隆与增殖,因此,MM的治疗原则是及早治疗原发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当采用多种化疗方案治疗原发病之后,MM患者的肾功能会较前有所好转[16-17],M蛋白水平较前降低,血红蛋白水平较前则明显恢复,提示恶性浆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后,MM患者的贫血及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MM患者的贫血发生率较高,性别、M蛋白绝对值和血肌酐是MM患者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MM合并贫血,且有M蛋白绝对值或血肌酐升高的患者,应及早纠正贫血治疗原发病,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猜你喜欢
浆细胞骨髓瘤肌酐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椎旁软组织髓外浆细胞瘤1例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骨髓瘤相关性肾轻链淀粉样变1例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浆细胞唇炎1例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血肌酐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肌酐-胱抑素C公式在糖尿病肾病超滤过检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