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河北省平山县人民医院,河北 平山 050400)
急性脑梗死因为血管斑块阻塞脑部血管,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脑部组织无法获得足够血供而发生缺血以及缺氧,如不能及时进行复通则会引起脑部神经软化坏死。该病目前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中,目前的医疗手段通过静脉溶栓可以快速实现血管的复通,但是大约75%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对生活质量影响非常严重,后期需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以往康复治疗开始时间较晚,基本上在患者整个救治结束后进行,失去神经最佳恢复时间,影响康复效果,因此提出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及早恢复神经功能,以提升康复质量[1]。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可以对生活质量进行提升,康复活动具有针对性,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可及时对损伤的神经进行修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疾病的综合干预效果。本文对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①经过CT、MRI确诊后均使用静脉溶栓治疗;②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③实验配合度良好,签署了实验同意书。排除患者:①合并肝脏、肾脏、心脏等先天性疾病;②精神类疾病;③未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无实验同意书。采用分组(盲选法)研究方式,对照组(n=35)、实验中(n=35),详细资料:参照组男20例(57.14%),女15例(42.86%),年龄54~84岁,平均(69.87±18.65)岁;实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5~84岁,平均(69.67±17.86)岁。分析两组患者病例数、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配合静脉溶栓治疗,进行疾病知识宣讲,纾解心理压力,进行饮食指导,并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安排相应的康复运动。实验组:早期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以患者疾病情况为依据,最早可以确定在发病之后的第1 d,最迟不得超过发病之后的6 d,一般如患者无特殊问题,安排在发病的3 d;在急性卧床期间需要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姿势,及时结合病情发展转变体位,并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在恢复期则由健侧翻身作为初始训练动作,进行搭桥训练,并对腕关节、踝关节进行拉伸训练,初期以被动训练开始,患者耐受为度,待患者可自行坐立之后进行坐位、站立平衡训练,将健侧腿治愈患侧腿下,手放于胸部,将患腿带至床边,使用侧卧位,借助健侧手肘撑起身体进行坐立;最后进行步行训练,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进行,指导患者的抬腿以及迈步的动作,刺激股四头肌收缩。在患者行走功能恢复之后可增加负重训练,先在患腿位置负重,健侧向前或者向后小幅度迈步,在迈步时不断提髋屈膝,在下肢体力得到恢复之后开始进行上下台阶的训练。训练频率均为1次/d,每次1 h,每周5次,训练时间为4周;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开始进行按摩,从健侧开始,逐渐延伸至患侧,在按摩结束之后进行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等被动训练,每日2-3次;注意对患者自身生活能力的训练,指导患者完成洗脸、刷牙、进餐等日常活动。
1.3 观察指标。①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质量:使用Fugl-Meyer简易运动功能评分(FMA)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对比,对比时间选择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34分,分值低于50分表示存在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1-84分表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表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95-99分之间表示存在轻度运动功能障碍。②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时间同样选择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Barthel指数包括10项内容,60分以上提示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40-60分者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者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者生活完全需要帮助。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3.0,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进行统计学t值检验;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进行统计学卡方(χ2)检验。两个项目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到P值,检验差异显著的标准为P<0.05,检验差异不显著的标准为P>0.05。
2.1 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质量分析。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分数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实验组分数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质量分析(,分)
表1 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质量分析(,分)
2.2 生活能力分析。治疗前对比两组Barthel指数,分数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Barthel指数,实验组分数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生活能力分析(,分)
表2 生活能力分析(,分)
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存运动功能障碍的概率较高,对已经出现功能障碍的患者病后的康复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常规治疗可以对脑水肿进行治疗,并缩小病灶,促进血管再通,但是效果有限。康复训练主要是为了重塑损伤之后的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是疾病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大脑功能重建理论和大脑可塑性为依据,发现皮质损伤的远隔区与附近组织在卒中早期会发生神经递质结构和系统的变化,如果在疾病的早期进行干预可以实现重建,而康复训练则可以对基因表达进行改变,促使新生突触侧支发芽,并激发潜伏状态下的突触活性,进而形成新的突触,保证轴突的重建,维持健侧大脑半球皮质代偿能力的增强,激活皮质梗死患者的运动感觉[2],使其可以向运动感觉主区后方转移,增加局部血流[3]。
早期康复治疗各项措施的实施,从急性期开始进行训练,措施由体位转换、翻身等,促进瘫痪位置肢体的静脉回流,防止瘫痪肢体发生肿胀[4],并减少关节痉挛,使肢体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恢复。该训练方式主要以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为主要的治疗模式,通过神经肌肉的促进技术来对神经功能进行重塑,并且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及时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防止肢体萎缩和偏瘫的出现。因此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实验组分数显著高于参照组;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5],使神经细胞以及病灶周围组织进行重建,并促进代谢,因此肌肉萎缩和痉挛的时间减少,并且增加神经肌肉的反应,肌力得到恢复,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6]。因此治疗后对比两组Barthel指数,实验组分数显著高于参照组。
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训练需要充分发挥患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家属进行相应康复知识的讲解,通过家属的帮助配合护理人员的训练,以提升治疗质量[7]。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循序渐渐的方式,关注患者的耐受度,一旦超出机体的负荷需要及时终止训练,减少不必要的机体损伤,科学有效的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
综上分析,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好,可以提升肢体的运动能力,保证日常生活质量。